心学的逆天理论:是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母亲

心学的逆天理论:是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母亲

在《传习录》中写到,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

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树花的时候,它就是不存在的;你来看时,它就存在了,很漂亮的存在了。

所以,花就是你创造出来的。

过去的人,一直搞不懂这句话究竟怎么理解,因为它脱离人的常识。

人们都会想:这怎么可能呢?花分明就在那里,我不在时,它一定也在那里,只不过我来了才看到罢了,但它一定是客观存在在那里的呀!

其实不然。当你不在时,它就是不在的。花,就是你创造出来的。

在《心外无物:这个宇宙,都是你的心》这篇文章中,我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详细解读了王阳明的这个“心外无物”观。

心学的逆天理论:是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母亲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观测者效应"。

这个效应说的是:你不观测的时候,这个事物是那样的;当你观测时,这个事物就变成这样了。也就是说,你所观测的事物,因为你的观测而改变。

然后,我们介绍了“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说的是:将光子(光的粒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出去,结果,虽然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屏幕上仍然会出现干涉条纹。

这说明,这个光子自己干涉了自己。也即,这个光子同时通过了两个缝隙。

再用电子或其他粒子打过去,结果也一样的。以平常情况来比喻,就是一个人同时从左右两个门中穿过去,结果自己撞到了自己。

这样一来,就证明:光子,和其它粒子,在实验中出现了"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的状况。

再然后,我们介绍了"量子跃迁"理论。

这个理论说的是:电子的运动方式是,这一刻在这个轨道,下一刻出现在另一个轨道。不知道它为什么一会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因为它并没有在空间里移动。就是说,它是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的。后来物理学家们又发现,所有的已知粒子都是这种现象。

又然后,我们介绍了"薛定谔的猫"实验设想。

这个设想说的是,一只猫在一只封闭的盒子里,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处于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的生死叠加状态。当外部观测者打开盒子观测时,波态就固定为粒子形式:要么是活的猫,要么是死的猫。

以上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

爱因斯坦在谈到量子理论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

用量子力学来解释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就是:所谓的月亮,只是一定频率的波,与人的视觉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观感觉"。举个通俗的例子,蚂蚁的视觉细胞,就不能与月亮的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对蚂蚁来说,根本没有月亮存在。而当蚂蚁具备人的视觉细胞时,月亮就存在了。

心学的逆天理论:是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母亲

这句话,和王阳明先生开头说的这句话意思一样:你没有看到这树花的时候,它就是不存在的;你来看时,它就存在了,很漂亮的存在了。

用佛教的观念来说,我们都是通过“六根”(六门)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六尘”的。如果我们没有六根,或者我们的六根跟现在不同,那么,我们了解到的世界,也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这时再想想:我们知道蚂蚁,蚂蚁知道我们吗?在蚂蚁眼中,我们是人吗?其实在蚂蚁眼中,我们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声音。

杜甫有一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你有感触时,花上的露水就变成了泪水;当你在为离别痛苦时,鸟都会惊肉跳。

这不都是心——意识的结果吗?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王阳明的这个心学观念,通常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大学哲学系学生是搞不懂的。可是,我们不要小看了孩子。

有一个孩子听到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八个字以后,竟然对他妈妈说:

“妈妈,你是在我看你的时候才有的吧?你是在我想你的时候才有的吧?”

他妈妈当然点头。

于是这个孩子说:“那我不看你、不想你的时候,你就不存在了,对吗?”

他妈妈只好点头。

这个孩子开心得跳了起来:“那也可以说,是我让你出现的,对吧?那也可以说,虽然是你生了我,但现在我让你出现,就是我的眼睛生了你,我的心生了你,对吧?对吧?”

他妈妈登时大怒,脱掉鞋子就打了过去。

心学的逆天理论:是母亲生了你,还是你生了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