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達州作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三十軍誕生地和紅四方面軍戰鬥的地方。

當年,12萬巴渠兒女參加紅軍,為中國革命譜寫了壯麗詩篇。

歲月悠悠,時光沖刷不了鐵血記憶。

時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週年之際,記者多方走訪,輾轉大竹、萬源等縣區尋找老紅軍的身影,追憶他們走過的烽火歲月,記錄他們保家衛國的熱血情懷。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記者從市民政局和市老幹局獲悉,時至今日,我市達州藉的老紅軍僅剩2人,失散紅軍僅剩14人,他們多為百歲老人,其中失散女紅軍王世禮年齡最大,已102歲高齡,最小的也有89歲。

在他們之中,有這麼一位百歲老人,是大竹最後一位老紅軍,是達州目前唯一一個健在的、曾經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紅軍。他歷經槍林彈雨,鑄就不朽軍魂,他始終堅定革命信念,見證了人民軍隊從弱到強的征程,目睹了國家振興發展的歷史鉅變。

7月27日上午,記者在大竹縣路政家屬院裡見到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紅軍。

百年光陰在盧炳發的臉上留下了太多歷史的痕跡:1933年參加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打鬼子,謀解放……當年一臉稚氣的紅軍小戰士,在歲月風霜的洗禮中已經變成一位百歲老人。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參軍入伍 堅定信念跟黨走

1918年11月,盧炳發出生於渠縣湧興鄉湧西村盧家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在家裡五姊妹中排行老四。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發動營山戰役,解放渠縣地區,很快建立了鄉蘇維埃政權,其父盧文學因積極活躍,當選為土地改革委員。受父親及革命思潮的影響,盧炳發萌生了參加紅軍的念頭,“我瞞著父母,自己悄悄跑到湧興街道去報名。但是那時候我年齡太小了,人家紅軍幹部不要我。”不滿十五歲的他,還不到槍桿高,但盧炳發堅持要報名。無奈之下,這位紅軍幹部給他設置了一項挑戰:讓師部通訊排的大個子挑上鑼鍋在前面跑,只要攆上大個子就收下他。盧炳發滿口答應。號令一下,那個大個子大步流星衝在前面,盧炳發憋紅了臉使勁追。

“也許是他們被我的執著打動,大個子故意讓我追上,我才如願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盧炳發樂呵呵地說,入伍後他被編入紅四軍十一師司號班,當上了一名司號兵,從此開始了他戰火硝煙、槍林彈雨的戎馬生涯。在司號班裡,盧炳發專選最難的號譜學,連吃飯、走路的時候都在背譜子,別人要學一兩個星期的號譜,他兩三天就學會了。是年11月,他當上了司號班副班長,次年1月,又接任了司號班班長。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槍林彈雨間 用信仰詮釋革命本色

1934年春,盧炳發所在的紅31團一營征戰在大巴山區的鎮龍關,遭到四川軍閥劉湘部隊兩個旅近萬人的圍攻,戰況十分激烈。“他們人太多了,激烈交戰之後,我軍物資匱乏,手榴彈和子彈都沒了,可以說是彈盡糧絕。”眼看快要抵擋不住時,紅九軍及時派來一個營的兵力增援,紅軍們頓時士氣大漲,聽營長一下達反攻令,盧炳發就“嘀嘀噠、嘀嘀噠……”吹響了衝鋒號,瞬間雄渾嘹亮的軍號聲與震耳欲聾的殺敵聲迴盪於整個戰場,戰士們聯合向敵人發起反攻。

敵人經不起紅軍的猛衝猛打,慌忙敗退,有的跌下懸崖摔死,有的滾到巴河裡淹死。回憶至此,盧老饒有興致地說:“打退敵人後,才知道劉湘的軍隊多數士兵身帶煙槍吃鴉片煙,人稱‘煙槍兵’,敵軍鴉片煙癮一發,打仗就沒勁了,再加上我方士氣高漲,所以經不起我們打。”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1934年8月,盧炳發隨紅四方面軍第4軍11師在川陝粉碎敵人六路圍攻,取得了萬源保衛戰的勝利。1935年遵義會議後,為迎接中央紅軍入川,紅四方面軍轉戰到蒼溪、北川等地,進入茂縣、松潘等少數民族地區與長征入川的中央紅軍匯合,隨後,中央決定,將紅軍分成左路軍和右路軍,右路軍由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4軍、30軍組成。當年4月,盧炳發已調至師部任司號排排長。經毛兒蓋過草地在松潘堡座殲滅了胡宗南的守敵,不久,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紅四方面軍4軍和30軍返回毛兒蓋南下,在天全、蘆山、滎經一帶作戰,又從寶興翻越夾金山和黨嶺山,到了道孚、爐霍等縣城。1936年初,歷經曲折在甘孜與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六兵團匯合,經阿壩過草地到甘肅,勝利到達陝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沒有油也沒有鹽,我們找野菜和樹皮用鑼鍋煮了吃,走在前面的還有野菜吃,走在後面的連野菜都沒有了。”雖然身經百戰,但是過草地、爬雪山的長征經歷卻讓盧炳發老人永生難忘。據盧老回憶,他所在的軍隊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後,嚴重缺糧,有時一天吃一頓糧,甚至兩天才吃一頓飯。沒糧食就挖野菜、剝樹皮煮起吃,戰士們的皮帶都煮來吃光了。盧炳發用草根和樹皮支撐的血肉之軀,不斷前進,“長征時期我一共過了三次草地、兩次雪山,中途好多戰友都倒下了,條件真的太苦了。”如今再說起這段經歷,這位百歲老人顯露出一抹痛苦神色。

1936年,部隊到達甘肅孟城地區,國民黨胡宗南部向紅軍發起進攻,天上敵機也配合低空掃射。盧炳發吹響衝鋒號,戰友們英勇殺敵。這時,敵人似乎察覺到吹號的方位,便架機俯衝過來。剎那間,敵人的一枚子彈從盧炳發左袖口穿梭而過,拿在手中的軍號被打穿。來不及反應自己是否受傷,他立即抓起一把稀泥將洞眼塞好,繼續吹響衝鋒號。危急關頭,機智勇敢的七連長從戰士手中接過一挺輕機槍,靠在盧炳發身後的樹旁,瞄準敵機“噠噠噠、噠噠噠”射擊將敵機擊落。天色將晚,敵軍退到山下去搶救被打落的飛機和駕駛員,部隊趁機急行軍,安全撤離轉移。

1937年7月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盧炳發被編入129師385旅770團,留守延安保衛黨中央,參加了陝甘寧保衛戰。1939年,相繼任團電臺和重機槍連指導員。1943年調任770團5連任指導員,在甘肅合水縣大鳳川開荒生產。1944年,他所在的部隊改為河南縱隊二支隊,在禹州方山擊斃日軍20多個,大漲了部隊士氣。1945年8月,隨中原一縱隊二旅參加中原突圍戰,並在老河口石花街殲滅國民黨553團,還參加了湖北房山、寶康、興山等地諸多戰鬥,其間任旅直機關黨總支書記和旅偵通大隊政委。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1947年春,盧炳發所在部隊在寶康和興山交界處的戰鬥中失利,部隊被打散。組織指派他化裝成百姓下山籌集糧食,不幸被捕,敵人為了從他口中得到旅副政委禹品軒的下落,採取雙腳叉開綁凳倒吊鞭打、香燒烙胸部、雙鼻灌海椒面等酷刑,都沒有動搖他堅定的革命意志,盧炳發佯稱自己是國民黨553團士兵在湖北老河口石花街被新四軍打敗後逃回來的,始終沒有暴露身份,敵人信以為真,最終放了他。從此,盧炳發與部隊失去聯繫,帶著遺憾回到了家鄉,曾先後在渠縣、平昌、營山等地尋找黨組織未果。“文革”期間,盧老被下放農場參加勞動,“我沒有做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的事。”他堅定的革命信念一直都沒有變。

不忘初心 退伍後繼續發光發熱

“我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參加紅軍,能在槍林彈雨中活下來是我運氣好,既然活著就應該活出革命軍人的樣子來。”盧老的笑容燦爛而純真,難以想象眼前這位慈祥和藹的老人曾經穿梭於戰火硝煙之中,歷經千難萬險。

烽火歲月,熱血情懷!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最後一位達州老紅軍

新中國成立後,盧炳發被組織安排到大竹縣公安局工作,先後在基層派出所、勞改股、秘書股、偵察股、預審股、看守所擔任股長、所長等職。頻繁的工作調動,很少顧及家人,他常說:“黨叫幹啥就幹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深受領導和同事的敬佩。“‘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幹事’是父親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盧炳發的女兒盧芳告訴記者,在他們兄弟姊妹的成長道路上父親一直以實際行動鞭策和激勵著他們。“我的二哥受父親影響最深,當初也是毅然決定參軍。”如今,兄弟姊妹6人都已加入了黨組織,並時刻牢記父親的教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默默奉獻。

1981年4月,盧老光榮退休。雖然年事已高,盧炳發還是堅持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監獄、武警中隊作傳統報告10餘場次,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激勵青少年學生、幹部群眾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為建設美好國家努力學習,多做貢獻。今年11月份就滿一百週歲的盧炳發,行動已經不便,雖然不能像以前一樣深入基層作報告,但是盧老還是每天拿著放大鏡堅持看報瞭解黨和政府的最新動態。

不論是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盧炳發矢志不渝地保持著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將青春和激情全部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生動詮釋了一名紅軍戰士的無悔人生。1984年,盧炳發獲得公安部頒發的一級金盾榮譽勳章;1996年,獲得四川省委、省政府頒發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紀念章;2005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

(王曉林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海涵 見習記者李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