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台灣,香港、澳門學者所說,大陸的簡體字真的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嗎?

記者去哪裡了


我說點個人觀點:

第一是用簡體字和繁體字來區分漢字本身就不準確。今天用的所謂簡化字,古已有之,這一點在古碑帖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古人稱其為俗字,也就是文人們為交流方便快捷而使用在書信等日常交流上的約定成俗的文字;而與之相對應則是官方文字,也就是今天強調的繁體字。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僅只需要政府規定一下使用那一種工具而已,因此,不論是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必要厚此薄彼。

第二就是今天港澳臺學者譏諷大陸官方文字中的所謂愛心不在,親不見等,如果換個角度講,這些簡寫了的字都代表著美好、親情、愛情等,這些字的使用頻率太高,在不影響認讀的前提下,為方便快捿書寫時減掉一些筆劃,在漢字書寫規則中是允許的。

第三是大陸把古俗字規定為官方文字,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文字普及率和文化水平,為中國騰飛提供了文化支持。假如今天中國大陸按當年于右任老先生倡導的那樣,官方用繁體字,民間交流用簡體字(老先生搞的標準草書)的話,試想,每個人要學兩套文字,才能適應工作生活對文字的需求,人累不說,如何適應今天的高速發展。

第四就是漢字簡化是發展正途,簡化後的缺陷也要逐步克服,比如一些字的筆順不符合原文字書寫意義等。


成誠199870376


現在使用簡體字的華人,應該遠超使用繁體字的人群,所以簡體字的推廣還是成功的。

認識的人中也有少部分人喜歡用繁體字,但那只是電腦或手機打字,如果要手寫,估計大部分的繁體字他們也寫不完整。

臺灣、香港至今仍使用繁體字,他們是從小練習就是繁體字。無論是香港人還是臺灣人,對他們手寫繁體字確實不敢恭維,寫出的字是否有缺少筆畫,讓小學語文老師來檢查,問題可能會一大堆,主要原因就是筆畫太多太複雜。比如“據”與“據”,“舉”與“舉”等常用字,寫簡體要快很多。

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不是隨便簡化而來。就像我們雖然從未學習過繁體字,但第一次拿到用繁體字編排的書籍或文章,閱讀不存在太多障礙,大部分的常用字能認識(不會寫),當然有些字需要靠猜測。同樣的,臺灣人認簡體字,與我們認繁體字有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同文同種的默契吧。

如果認為沿用繁體字就是繼承傳統文化,這種觀點就更不靠譜。象港澳現在也用繁體字,但受英、葡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大陸、臺灣有著明顯的差異。

文字作為文化傳承、傳播的載體,是越簡單越容易被學習與掌握,也更容易推廣。第一次簡化字的推廣,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掃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漢字是象形文字,簡化時也要考慮字體的美觀,保留其精華,這也是為什麼上世紀八十年推廣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最終被廢止,就是將一些漢字簡化到形似偏旁了。

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在向國外推廣中,也在慢慢被一些國家所接受,比如新加坡就已接受了簡體字,取代過去使用的繁體字。大陸雖然使用簡體字,但各種漢語字典、漢語詞典裡面又是簡、繁對照,應該說也沒有丟掉繁體字。


whitedeer


繁體字表達意思更準確。尤其是古詩文方面。比如「中間小謝又清發」最後一個字是發還是髮?我上學時就頭疼很久。比如,「天干」如果只看到這個詞,你能快速判斷出來是「天干地支」的「天干」還是「天氣乾燥」的「天乾」嗎?再比如唐德宗名字叫做李適kuo四聲,現在簡化字把「適」簡化成「適」不是把人名字都弄錯了嗎?再比如姓氏,很多姓「蕭」的人,被強行改姓了「肖」。比如發明活字印刷的畢昇,被簡化成畢昇。要知道升 昇 終非一字,用在人名中,還是要尊重事實的。就好像現在的臺灣女星張鈞甯一樣,甯和寧本是兩個字,現在都簡化成了寧。何以區分呢?還有很多造字的規律,也被簡化打破,不勝枚舉。凡事各有利弊,不能因為港臺人士在用,就死要面子,硬說繁體字不如簡化字。須知,繁體字或者稱為傳統漢字是老祖宗上千年的智慧結晶,其兼具美感和嚴謹,乃是我輩大大的財富。簡化字雖有其便,可是簡化之路,用時不長,經不起推敲和值得吐槽處亦非少數。望諸君多看多思,毋為無腦噴子。


用戶60295400318


對於那些老腐朽的言論可以嗤之以鼻。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漢字發展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歷史上有了較為系統的文字體系得以傳承下來,甲骨文是中國現代文字的根本。後發展成金體、大篆、小篆,秦始皇統一全國,書同文,以小篆為官方統一文字。到漢代,小篆演變為隸書。隸書的速寫體就是草書,東漢末年,曹操手下的書法家又創作了楷書,後來又演變為行楷和行書。直到解放前,這些書體還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繁體字,解放後國家推廣簡體字,只是為了易學易認,文字本身根本意義就是信息的記錄和傳遞。簡體字完全具備這個功能。

要說簡體字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字文化,這一點的確如此。因為漢字是像形文的一種,繁體字更古老,更能體現中國歷史文化。這一點簡體字是欠缺的。不過,我覺得文字文化是否正統,不能僅憑書寫這一方面去說。舉個例子,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原著中,喬峰把降龍十八掌傳授給了虛竹,虛竹和喬峰共同研究將降龍十八掌精簡了一下,只保留了十掌,但是威力卻比以前的十八掌還要厲害。這難道說喬峰身上的降龍十八掌不正統?只能說十掌沒有十八掌正統,不能說喬峰不正統。所以,在大陸官方推廣簡體字並不代表大陸文字文化不正統,因為大陸官方並沒有廢棄和禁止繁體字,更不能說明大陸的人就不懂繁體字,我們可以看書法愛好者們的書法作品,都是繁體字。大陸新華字典上也都有繁體字的標註。

總之,大陸雖然平時用簡體字,但是大陸也懂繁體字,甚至比港澳臺對繁體字研究的更深刻,簡體字本身沒有繁體字正統,可是大陸的漢字文化仍然是正統。


老隱隱於巔


中華文化的正統毋庸置疑在中國大陸。港澳臺和海外只是中華文化的枝葉。簡繁之爭是最無聊的爭執。文字的進化是自然規律,漢字也是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繁體字到簡體字。而且現在寫的簡體字很多都是用的古時各大家的書法書寫而得。那些固執的宣傳繁體字的人有幾類:第一類就是書呆子,講究非古不用,不知道與時俱進而故步自封;這類人讓他們去做古文字研究未嘗不可;第二類人就是井底之蛙,就像問題中的港澳臺中的一部分人,妄圖以一隅之地的意見來左右中華正統,如同夜郎國人的一樣;第三類人是有不良政治目的的人,這類人妄圖通過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挑起對立和矛盾,以便漁翁得利。豈不知中國越來越強大,一切陰謀詭計在實力面前都是徒勞。第四類人就是人云亦云沒有立場沒有文化的人,他們本身無才,又要像別人炫耀自己的能力,妄用繁體字來證明自己多麼的有文化。不論鼓吹繁體字的人如何叫囂都擋不住歷史進化的車輪,文字的進化不會因為一些的言語和言論而停滯不前!!!


遛鳥兒的大叔


首先,歷史上漢字不斷在簡化,更加易記、易寫,能更好地發揮文字的交流功能。否則,一直“傳承”不簡化,我們現在不是還得寫甲骨文、小篆,交流起來也太困難了。我問過臺灣年輕人如何看簡化字,他們說有些繁體字只會認,不會寫了。

其次,大家討論的焦點是解放後公佈的那批簡化字。我覺得有些的確該簡,如大家調侃的:臺灣烏龜繼續憂鬱。但有些字簡化得沒有道理或邏輯不一。

(一)沒減掉筆畫,卻減掉趣味。

如:門戶的“門”簡化為“門”,雖然無趣了,但畢竟筆畫減掉一半,還有點道理;但把“戶”簡化成“戶”,就沒啥道理了。本來“戶”是單扇門,多麼栩栩如生。非要簡化成“戶”,筆畫沒減,意趣盡失。

(二)不同的繁體字簡化成同一個字,簡出混亂。

看《紅樓夢》,就是讀不懂“雲空未必空”,不明白:天上的雲啊,怎麼明明是空的,妙玉卻認為它未必是空的。後來才頓悟此“雲”非彼“雲”,此“雲”乃你雲我雲大家雲的“雲”,而非天上那朵千載空悠悠的“雲”。我們現在老聽臺灣學者講紅,是不是與他們看《紅樓夢》沒我們大陸人費勁有一點點關係?

最難以忍受的是每次見到“心臟”就想到“骯髒”,本來“心臟”、“骯髒”分得清清楚楚的,藏在肉中的臟腑與被埋葬的骨頭一生一死,一陽一陰,卻非要簡化成同一個字。難道我們這代人的心真的是髒嗎?怪不得毒奶粉過後是假疫苗,後面還有啥?

(三)此簡彼不簡,邏輯不一致。

如把“補”簡化為“補”,但卻讓“輔”、“捕”、“哺”的右邊保持不簡。


尚由2


港澳臺一直使用繁體字,使用簡體字肯定會覺得不習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推廣簡體字也是動用了很多文字工作者與歷史學家,目前的簡體字很多都是以前繁體字草書寫法或筆劃演進而來,如魚字,繁體字是魚,簡體字是魚,魚的草書與簡體字一樣,草書是我國古代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懷素等人創造的書體,草書可以說是中國漢語文字上的一次革命,讓很多筆劃繁多的漢字用很少筆劃就可以書寫,一個國家的文字也需要隨著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的適當的合理的創新演進,漢字最早的是甲骨文,經過幾千年演進變成繁體字,最終演化成目前的簡體字,簡體字有利於學習、推廣,既有利於國內掃除文盲,也有利於外國人學習漢語,減小學習難度,試想如果現在還是使用甲骨文作為我國使用的文字,行嗎?目前的簡體字基本能夠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繁體字可作為漢語專業學者如書法藝術家等使用,目前的簡體字更能適應時代書寫快節湊,因此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鄭和軍事


什麼叫正統,能傳承下去的才叫正統。不講字的簡單繁體,少數人使用的繁體終究會消亡。這是歷史進程。對古繁體漢字的研究保留還是有必要的。

簡體漢字的進程已無法更改了,臺灣,香港,澳門已經被淪為邊緣區域了,不能代表中華正統。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繁體字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需求與操作。

繁體字作為藝術與考古科研的意義還是能保留的。

正統的就是我們能一直把簡體漢字發展,優化,傳承下去


艾萊福佑


誰能阻擋簡體字,沒有人能。大陸是文化主體,是歷史主體。一二百年後中國的歷史裡面香港澳門臺灣都不會是主要記錄體,也就一兩句話就概括了,而且還是用的簡體字。今後漢字還要進化簡化。

2018.7.30補充

隨著時間發展,人類的文字終將統一,科技的進步必會因為語言文字侷限邊界而束縛科技發展突破,(語言文字就是邏輯程序)衝破束縛就必然發明新文字語言,人類的智力層次將會提高。這一過程必會引起保守與前進的激烈爭論,但主導這一進程的是經濟發展財富利益。以現在的虛擬現實和腦控技術加上人工智能快速進步,5G,6G的世界互聯,有可能20年後就會有新語言文字出現,並逐步取代現在的人類所有文字,新出生的人類將會學習這一文字,,,,,,,,,,


傾聽海王星


中華的文化始於在龜殼上畫符號,來記錄發生的事,這就是甲骨文。

後來進步成漢字,用竹簡。現在三地所說的正統文化,就是以這個時期的字為標準文化。

那麼漢字是正統文化,那發源的甲骨文難道不是正統文化呀?如果甲骨文是正統文化,那些與甲骨文不同形的漢字又怎麼能稱正統文化呢?

同理,如果在甲骨文上進步成的漢字是正統,改革的簡化字無疑也是正統。

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使命時期,只有推陳出新才有進步,才有生命力。

簡化字正肩負起現時期的使命,被國家和人民認可而使用,就是正統文化,只要是在各個時期起著主要作用的,都是正統文化,沒有文化正統與非正統之說,只有舊文化與新文化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