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等一系列法治建設新思想新要求。新時代依法治國的目標更加明確,法治建設的藍圖更加清晰,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人民檢察雜誌社記者特採訪法學專家,對十九大報告中的法治內涵進行分析和闡釋,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人民檢察》記者 王淵

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葉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指明瞭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方向、任務和實現路徑。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華東政法大學校長、教授葉青。

  •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相較以前提出的“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新增“共治”一詞,有何深意?

葉青:“共建共享共治”彰顯了社會治理理念的新發展,其中“共治”是新發展的最大亮點。“共治”的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人民當家作主、民主協商等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政治理念,也融入了人民平等參與、公民自治等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

  • 記者:如何理解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五個要素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葉青:這五個因素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定位有所差異。黨委領導是根本堅持。通過發揮黨委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解決多頭治理、分散治理難以形成有效合力的問題;政府負責是關鍵過程。政府要規範行使社會治理職能,做到行使職能到位,不越位,不缺位;社會協同是重要依託。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公眾參與是有效創新。要充分發揮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引導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治理;法治保障是堅固基礎。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要在全社會培育法治精神,健全社會治理的法律基礎,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 記者: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如何完善法治保障,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

葉青:一要推進科學立法,加快社會領域立法進程,確保立法的精細化和可操作性,解決社會治理法律依據不足的問題。二要嚴格執法環節,建立各級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加強執法監督工作,實現依法決策、依法履職、嚴格執法。三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任。四要創新普法教育機制,建立政府、社會組織、群眾各方積極參與的“大普法”機制,在全社會樹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培育全民法治意識。

  • 記者:未來,在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方面還要繼續從哪些方面努力?

葉青:應從理念、體系、制度和路徑等維度協同推進,架構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協同共建的體系結構。除建立多元社會治理體系外,還要加快社會治理法制建設。通過完善立法來科學界定政府、社會組織、個人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為國家與社會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此外,要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推動社會治理由“強政府、弱社會”向“強政府、強社會”轉變。確立法治在總體佈局中的保障地位,形成國家、政府、社會建設以法治為基本導向的發展模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新時代奏響“全面依法治國”最強音

《人民檢察》記者 金園園

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竹立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有哪些法治新理念、新論斷、新表述?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何深意?

竹立家:法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權力運行的廉潔度、公信度將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素養將不斷增強;依法辦事、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氛圍將越來越濃厚。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還是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的重要推動力。

  • 記者: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深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竹立家:“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標誌著我們黨對建設法治中國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發展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社會安定與人民幸福的基本保證。應堅持法治思維、法治理念、法治規劃,將全面依法治國體現在改革、發展實踐的方方面面。

  • 記者: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如何貫徹落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具體要求?

竹立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應重點把握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堅持運用法治思維。要在全社會形成法治思維,就應加大對法律信仰的堅持、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對法律素養的培養。二是堅持對法律運行過程的監督。當前,下一步應加大對法律運行過程的監督力度,在法律運行過程中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目標。三是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國首先就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國能否落地生根、全面推進,黨員幹部起著關鍵作用。

  •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何積極意義?法學理論研究在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方面應發揮哪些作用?

竹立家:任何法律體系、法治理論的建設都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中,我們面對一系列新矛盾、新情況、新問題,這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律基礎理論研究,以有助於推動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健全、更完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許多方面涉及法律基礎理論研究。在推進重點領域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應緊跟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要求,著重加強公法理論研究。

開啟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新徵程

《人民檢察》記者 常鋒

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何勤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記者就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專訪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何勤華。

  • 記者: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具有哪些特徵?

何勤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在法治建設領域不斷摸索、艱苦推進、勇於創新而取得的各項物質、制度和精神等成果的總和。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種更加強調中國特色、強調適應中國國情、民情的法治文化。它具有如下特徵: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第二,法治文化建設與德治文化建設相互融合。第三,對中國古代本土法制文化的梳理和繼承。第四,對中國近代以來移植外國法治文化成果的繼承與發展。第五,對當下中國社會發展狀況的回應。第六,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地推進。

  • 記者: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如何在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法律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法治文化?

何勤華:一方面,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一些優秀的理念、制度和原則,如注意保護環境、提倡尊老愛幼等應該得以傳承發揚;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應吸納西方先進的法學觀念,推動西方先進法律概念體系和法治文化傳統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相融合,借鑑西方優秀的法律制度,引進西方法律教育、法律職業和法律學術的先進成果。同時,還必須立足於本土,與當下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相融合,以期形成海納百川、貫通中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

  • 記者:如何發揮國家、政府、社會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何勤華:首先,國家應制定出一系列良法,立法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其次,政府既有貫徹執行國家法律的重任,也有制定法令、條例、規章等行政法規的職責,還有領導和監督政府工作人員模範執法、帶頭守法的責任。再次,社會在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土壤培育、氛圍營造的功能。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必須一體建設,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凸顯其文化價值。

  • 記者:如何具體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何勤華:第一,推進全民普法,健全普法責任制,完善普法工作格局。第二,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理念,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第三,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在新起點上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人民檢察》記者 劉傳稿

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熊秋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對此,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熊秋紅。

  • 記者:十九大報告中的“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提法較以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熊秋紅:表述發生變化的背後反映了司法體制改革正在逐步向縱深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不僅在於從整體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更要注重個案正義,這表明我國的司法正義觀念正在日益走向成熟,注重普遍正義與個案正義的結合,建立人民所信賴的司法,以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

  • 記者: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包含哪些內容?

熊秋紅: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從主體上看,包括公、檢、法、司等;從覆蓋面上看,既包括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也包括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從程度上看,既包括目前尚未完成的一些體制改革,也包括諸多的技術性改革。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首先應當圍繞四項基礎性改革展開,延伸性地進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改革和司法機關人財物省級統管制度改革。

  • 記者:檢察機關如何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機構、優化職能?

熊秋紅:第一,進一步完善檢察官員額制,暢通員額進出渠道。第二,根據人均辦案量,建立員額動態調整機制。第三,完善檢察官遴選的可持續性常態機制,構建員額檢察官缺崗報備制度。第四,加強檢察輔助人員隊伍建設,妥善解決未入額人員分流使用、檢察輔助人員等問題。第五,完善檢察官司法責任制,抓住關鍵節點,強化監督制約。

  • 記者:在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中,如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熊秋紅:第一,要建立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將司法公開貫徹於司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第二,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司法服務水平,全面推進網上辦案。第三,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擴大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參與司法的覆蓋面,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選任和管理機制。

  • 記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司法體制改革應當從哪些方面深入推進?

熊秋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司法領域,人民群眾對於司法質效有了更高的期待,司法機關作為司法服務的提供者,需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的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於公平正義的期待。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在於興利除弊,建立實現司法公正的長效機制,因此必然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鉅的系統工程。

頂層設計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

《人民檢察》記者 楊贊

十九大法治內涵專家談

張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記者就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問題,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翔。

  • 記者:您認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意義何在?

張翔: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這與憲法第5條中“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高度契合,體現了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推進的決心和勇氣。要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性,中央層面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順理成章,非常必要。

  • 記者: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對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張翔:全面依法治國,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都要厲行法治,使國家治理方式發生整體性變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徹底摒棄人治、實施依法治國。法治建設就是要保證重大改革切實做到於法有據,確保改革步伐行穩致遠,確保改革成果能夠以法治的方式得以確認。

  • 記者:如何理解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

張翔:加強憲法監督、推動憲法實施,是保障憲法權威性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制定憲法的目的是為了實施憲法,使憲法的原則和內容在社會生活中得以實現;另一方面,憲法的實施有賴於完善的憲法監督制度,使憲法權威成為國家生活的基本準則。

在這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一大亮點是第一次以黨的報告的形式明確提出“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對於如何把合憲性審查工作在我國國家制度中落實下來,我認為,應在充分發揮現有的備案審查制度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成立專門委員會性質的憲法委員會等形式,完善法律制定程序上的事先審查。同時,應著力完善專家諮詢制度,力求法律制定更為科學民主。

  •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依法立法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並列為立法原則,如何看待立法原則上的新變化?

張翔: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門在立法的時候要遵守憲法法律設定的程序和實際權力的授權界限。科學立法,要求立法要尊重和反映客觀規律,使法律規定既體現法律價值取向、又符合社會實際,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民主立法,也即“開門立法”,要求保障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志。只有做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才能真正實現憲法法律至上,實現通過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法。


本版訪談內容詳見《人民檢察》雜誌第2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