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近日,英國率先展示了其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模型,引起了全世界軍迷的廣泛關注。且不說這種所謂的“六代機”能比F-22、殲-20先進多少,有哪些獨步天下的“武功”加持,至少敢第一個吹出“六代機”。或許有網友疑問,在當今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未來制約戰鬥機機動性能的最大因素是什麼呢?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英國展示的最新“六代機”模型

在戰鬥機機動性能不斷快速進步的當下,如何同步提高飛行員的身體適應能力也成了工程師們必須持續關注和改進的難題,而這也成為了制約有人作戰飛機今後繼續提高機動性能的一大掣肘。

如今,最先進的戰鬥機最大機動能力普遍能達到9G左右的過載,對於飛行員來說,大概相當於9個自身的體重壓在自己身上,這絕對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身著抗荷服的F-22飛行員

研究表明,當飛機作高過載機動時,如果正過載過大,飛行員頭部的血液會大量湧向腿部,此時會引發飛行員“黑視”,即眼前一片黑;如果負過載過大,則全身血液大量湧向頭部,飛行員又會引發“紅視”,即眼前一片血紅色。這兩種情況輕則影響飛行員正常操縱飛機,重則引起昏厥或者腦血管爆裂,進而引發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身著抗荷服的我空軍女飛行員們

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抗荷服誕生併成了飛行員的好幫手,它通過擠壓飛行員身體不同部位,讓血液流到該去的地方,減輕飛行員身體的不適。最初使用的抗荷服是充氣式的,有點類似於血壓計中的氣囊,通過根據飛機不同的過載,對相應部分的抗荷服充氣來擠壓肌肉和血管。但是使用過程中也發現,這樣充氣過程相對於瞬息萬變的飛機動作反應過於遲緩,效果並不明顯。隨後,充液式抗荷服出現了,這種抗荷服內部就密封著液體,飛機作高過載飛行時,抗荷服內液體與飛行員血液同向運動並率先產生擠壓效果。由於這是一種被動的調節方式,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提高了反應速度,實際使用效果更加明顯。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F-16A的座艙模擬器

除了抗荷服,飛行員的坐姿也引起了工程師們的關注。熟悉飛機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從二戰中的老飛機,到後來的超音速戰機,大部分飛行控制桿都位於飛行員兩腿之間,飛行員右手操控。但從F-16戰鬥機開始,到最新的第五代戰鬥機F-35,飛行控制桿都改到了飛行員身體右側,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工程師們研究發現,飛行員在高過載情況下,“躺著”比“坐著”身體適應的更好,所以增加了飛行員座椅的後仰角度,好讓飛行員們多“躺”一點。但這樣一來,再去操作中置操縱桿就非常困難了。好在電傳操作系統的進步,讓飛行操縱桿是否位於飛機正中已經不太重要,右置的操縱桿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也是為什麼軍事愛好者們發現殲-20採用右置杆後一片歡呼的重要原因。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F-16座椅後仰角度比較大

此外,為了幫助飛行員更好的適應,飛機供氧系統也在跟著進步。傳統的普通供氧在飛行員高過載飛行時可能由於肺部呼吸困難導致身體供氧不足。而新的高壓供氧技術的應用又進一步改善了這一狀況。

英國展示了“六代機”,但未來制約戰機機動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可以看出殲-20也採用了“雙側杆”佈局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只能改善飛行員身體對高過載的承受能力,並不能產生“質”的飛躍。在今天空空導彈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AIM-9X、霹靂-10等第四代近距格鬥導彈已經能夠達到50G的高機動性能,配合紅外成像制導等“逆天”技術,被飛行員身體承受能力限制在9G以內的戰鬥機已經很難擺脫這些新導彈的攻擊。因此,如果想大幅提升飛機的機動性能,要麼繼續研發新的飛行員輔助技術,要麼徹底甩開飛行員這塊“短板”。由此也不難判斷,無人作戰飛機的空戰時代,也許真的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