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这几位国之栋梁相继离世

最近,当各位还在关注八卦新闻的时候,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逝世,享年85岁;7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林祥棣逝世,享年84岁;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周尧和逝世,享年92岁。

三位院士的相继离世,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令人悲痛。

悲痛!这几位国之栋梁相继离世

周尧和,原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 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成功地揭示了铸件热裂机理,提出了关于造型材料退让性的独到见解。他发明"铸型表面高温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获得苏联发明专利。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凝固前沿动力学、液态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尧和院士在凝固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树。在国内外发表论著20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各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周尧和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航空工业最高奖——航空金奖,成为获此殊荣的10名专家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彰的有重大贡献的8名科学家之一,并被授予科技成就奖

悲痛!这几位国之栋梁相继离世

林祥棣院士于7月29日凌晨2时15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林院士于1934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知名的光学技术与仪器工程专家和学科带头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室主任、工程系统总体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宇航学会测控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光学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光学与光电跟踪测量工程研究开拓者之一。

林祥棣院士长期从事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的系统研究。曾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光电工程的研制,指导和主持完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光学设备的四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在我国光电测控等领域首先实现了角位置自动测量、数字式跟踪及测量结果实时输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奖。被授于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科院"七五计划"先进工作者,并两次获得863高科技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

悲痛!这几位国之栋梁相继离世

7月27日宋玉泉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宋玉泉院士,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北;1951年,考入北洋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盟会员。

1955年-1979年,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锻压教研室任教。1979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教授。1987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兼职教授。1992年由国家教委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筹建超塑性研究室。1994年筹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1997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机械工程学报》、《宇航学报》编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

三位院士的逝世令人悲痛,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