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這幾位國之棟樑相繼離世

最近,當各位還在關注八卦新聞的時候,我國教育界和科學界傳來了不幸的消息。

7月27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宋玉泉逝世,享年85歲;7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學原校長林祥棣逝世,享年84歲;7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周堯和逝世,享年92歲。

三位院士的相繼離世,是我國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巨大損失,令人悲痛。

悲痛!這幾位國之棟樑相繼離世

周堯和,原籍河北深縣,1927年5月生於北京。 195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1957年獲蘇聯莫斯科鋼及合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他在蘇聯留學期間,成功地揭示了鑄件熱裂機理,提出了關於造型材料退讓性的獨到見解。他發明"鑄型表面高溫強度測試方法及裝置",獲得蘇聯發明專利。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鑄造學會理事長、國際鑄造學會主席。對鑄件凝固過程的傳熱、傳質和動量傳輸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強制性凝固組織形成原理的新理論框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定義了鑄錠凝固過程中的第三對流區,據此提出的鋼錠頭部正偏析理論得到公認。在凝固前沿動力學、液態金屬深過冷和三維非晶合金製備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建立了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和院士在凝固理論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在國內外發表論著200餘篇。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各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項。周堯和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1年獲得國家首次頒發的航空工業最高獎——航空金獎,成為獲此殊榮的10名專家之一,同時也成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彰的有重大貢獻的8名科學家之一,並被授予科技成就獎

悲痛!這幾位國之棟樑相繼離世

林祥棣院士於7月29日凌晨2時15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

林院士於1934年2月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本科畢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光學和光電跟蹤測量系統工程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知名的光學技術與儀器工程專家和學科帶頭人。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室主任、工程系統總體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西南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宇航學會測控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光學學會理事長、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大學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光學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光學與光電跟蹤測量工程研究開拓者之一。

林祥棣院士長期從事光學和光電跟蹤測量技術的系統研究。曾領導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光電工程的研製,指導和主持完成大規模集成電路關鍵光學設備的四項國家重點工程的研製,提出和組織開展微光學研究。在我國光電測控等領域首先實現了角位置自動測量、數字式跟蹤及測量結果實時輸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及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二等、三等獎。被授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中科院"七五計劃"先進工作者,並兩次獲得863高科技計劃先進工作者稱號。

悲痛!這幾位國之棟樑相繼離世

7月27日宋玉泉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與世長辭,享年85歲。

宋玉泉院士,1933年出生於河北省張北;1951年,考入北洋大學物理系;195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系。1993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盟會員。

1955年-1979年,先後在吉林工業大學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鍛壓教研室任教。1979年晉升為金屬塑性加工專業副教授。1985年晉升為金屬塑性加工專業教授。1987年任吉林工業大學應用物理系兼職教授。1992年由國家教委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籌建超塑性研究室。1994年籌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1997年被評為中科院院士。兼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機械工程學報》、《宇航學報》編委。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機電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項。在研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博士點基金項目一項。

三位院士的逝世令人悲痛,以他們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的大國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