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熊曉鴿、雷軍、keso、白鴉……,這些人脈有用嗎?

我認識熊曉鴿、雷軍、keso、白鴉……,這些人脈有用嗎?

自從7月份參加keso的婚禮,曬了一下和老領導雷軍的合影之後,就有好多“好友”找來,希望能“引薦”某些項目給雷軍或者小米;當然也不是一定需要小米,其他更多類似優質的“人脈資源”也是受歡迎的對象。

對於這些,我都使用一個簡單的“No,and sorry”做了答覆。

其實,學會說“no”並不容易,還是在我翻牆出去,在《紐約時報》或者《華爾街日報》的職場專欄裡,認真學習了一篇“如何說‘不’”的文章後,才在最近一年中開始嘗試使用。

效果很好。

1.

我的確認識很多“名人”。

比如,我認識IT媒體行業大部分前輩,我師從IT第一名記劉韌;由此認識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創辦新浪科技的祝志軍是我大哥;業內最具影響力的評論家keso是兄長+老師;36氪媒體總裁馮大剛則是15年以上的朋友。

比如,我認識互聯網行業的很多大佬,小米的雷軍是我曾經的董事長;凡客的陳年是我曾經的頂頭上司;YY的李學凌在紫金大廈時樓上樓下;汽車之家的李想我策劃了他的第一次重磅報道;有讚的白鴉已經認識了10年;獵豹移動的傅盛早在360時期就認識。對,360,我和周鴻禕應該認識了15年了吧~

我的手機裡有從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到現在的85後新貴大佬們,80%以上人等的手機號碼。微信群裡既有投資奇人薛蠻子,也有生態化反賈躍亭,可以看華為餘承東親自宣講產品,亦能搶IT龍頭楊元慶的壕包。

But,so what?

趙本山有個小品說,啥名人,不就是個人名。

2.

2000年剛來北京時,《計算機世界》開行業大會,我的領導杜英帶著我混臉熟。

走到一個人跟前,杜英熱情的介紹這是IT媒體界的名記,我畢恭畢格的遞上名片,然後禮貌的說“請您賜張名片?”對方笑笑說“不好意思,出門走的急沒帶名片。”這樣的場景其實每天都在上演。

還好我當年不是剛畢業的毛頭小夥,早就經歷過這種尷尬場面了。立刻就從兜裡掏出隨身的小本本和簽字筆,恭敬遞過去說,麻煩您給留一下信息好嗎?對方很不情願的拿起筆寫了名字和電子郵箱(注意,只給了個電子郵箱)。

多年以後,我和他回憶當年的情節,我說如果不是那個電子郵箱,我就發現不了這個叫做DoNews.com的網站。

3.

每每行業內大會時,都能看到勤奮的年輕人,拿著一疊名片在前排挨個去發,求回饋。

網上還有很多雞湯,教創業者做“電梯陳述”,比如如何在電梯裡“偶遇”周鴻禕或者徐小平,然後用這段時間進行商業計劃的闡述。

我覺得這些雞湯的案例都不夠好,其實應該學習“撒尿陳述”。你看馬雲說他就是靠撒了一泡尿搞定幾千萬投資。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電梯裡十幾個人七嘴八舌,投資人沒辦法專注聽你講,而在撒尿時,最多一左一右;電梯裡擁擠不堪、空氣汙濁,投資人焦躁不安、心神不定,而在撒尿時神清氣爽,更容易在排空物質的同時,接受心靈的注入;此外的好處還有很多......總之,開大會時,別在會場裡待著,就去廁所守候就好了。

4.

我的一位80後好友,做服務器空間租賃,埋頭苦幹十年,公司賣了十個億。

另一位帥哥80後好友,做了個在線教育網站,賣給了百度,幾千萬美元。

再一位好友,先做了賣女鞋的電商網站,賣了;再做了賣SUV的電商網站,賣了;現在專門賣原裝進口的二手豪車,國內有108個維護點。我這覺得現在這個生意又要大賣。(此處廣告:想買進口二手車,找我有內部價)

這幾位好友都認識超過15年了,他們本來沒什麼人脈,倒是人脈都主動關注了他們,進行了資源助推。

5.

印出來的,不是名片。

自己做出過的業績,才是名片。

自己認識的名人,不是人脈。

願意認識自己的人名,才是人脈。

你想請我介紹他

請你先回答,你能給他什麼?

我認識熊曉鴿、雷軍、keso、白鴉……,這些人脈有用嗎?

(卓越網中層以上幹部合影)

*中間那位美女,就是此後加入老虎基金,叱吒投資界的陳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