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供销社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度时期,供销社在当地不存在了。10多年后,杉岭乡又恢复重建了基层供销社,当地村民欢呼雀跃,“我们自己的供销社又回来了!”

2015年,杉岭乡供销社恢复重建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供销社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为农综合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在开展为农服务中,杉岭乡供销社开展了“村社共建”,带领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供销社的管理,年终分红增收。村民在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还可在基地务工增收。为了让农民入股土地收入有保障,杉岭供销社还在黔江主城区开办了农特产品直销中心,将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快速运输到中心与顾客见面,产品不愁销路,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走好“村社共建”发展之路

杉岭乡林峰社区2组村民李红双怎么也想不到,什么都不用做,自家的土地也不会荒芜,还能为他创收。这,得益于供销社开展的“村社共建”。

2017年底,杉岭乡供销社开展“村社共建”,林峰社区居委集体资金入股5万元占股,杉岭乡供销社入股10万元占股,农户土地按每亩1000元入股。通过农村土地股权化改革,林峰社区1组、2组的51户农民变成了股东,他们在家门口便实现了增收和创业。

“我家有12亩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可以享受到利润的70%分红,一年下来最低有6000元的收入。”李红双说。村民入股合作社后,按合作社利润的70%分红,一旦出现市场走向下滑,供销社则按每亩保底500元进行分红。

“我们合作社的分红完全靠土地种植收入来分红,挣多挣少都有分红,还有保底措施,让村民看到了希望,都愿意跟着我们干,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林峰社区党支部书记田茂兵说。同时,通过‘村社共建’,成立专业合作社,对一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并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产品效益更高,解决了当地留守人员就近务工增收问题。

杉岭乡供销社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由村支两委负责人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了村民发展产业增收。

杉岭乡供销社主任朱红军介绍,目前,杉岭乡供销社下辖专业合作社4家,1个养鸡协会,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全乡有8000多人入股合作社,超过全乡总人口的70%以上,实现了基地共建、产业共谋、成果共享。

打通乡村到城市销售连接

“我们种的蔬菜运进城,加上运费,成本比别人高,价格上很吃亏。在以前,根本不敢想靠种蔬菜挣钱。”李红双说。现在为何种蔬菜又有钱挣,得益于供销社打通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场连接。

杉岭乡供销社在黔江城开设了农产品超市,农民的土鸡、鸡蛋、腊肉、应季蔬菜等,很受市民欢迎。每日清晨,买菜的市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据了解,供销社开设的农产品直销中心,一年可以销售10万只鸡、100万枚鸡蛋,数百吨蔬菜及其他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000多万元。

“我经常到超市来购买农产品,这里的菜很新鲜、安全,价格也便宜,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市民侯章容说,自从杉岭乡供销社在城里开设农产品直销中心后,她就成为这里的常客了。

“通过打通农产品乡村到城市的连接,既可以把优质的农产品带给城里人,又能将自产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进城,带动了村民增收。”朱红军说,现在有很多蔬菜商都在杉岭乡供销社进货,通过供销社的平台,村民的产品销售不愁市场。

今年初,杉岭乡供销社协助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优质洋芋,保质保量供应肥料。几个月后,洋芋喜获丰收。供销社积极为村民联系买家,通过供销社 “亲戚田园” 电商平台等,共计帮助村民销售洋芋100万余斤,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做好村民的综合服务中心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目前,杉岭乡供销社成为集庄稼医生、电子商务、日用品超市、农资产品、烟花爆竹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供销社还开展了代耕代种500亩、测土配方1000亩、统防统治2000亩,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17年,杉岭乡供销社实现农资销售300吨,免费配送农资入户、入地头等服务。

“杉岭乡供销社计划在今年内再发展2家村级综合服务社,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继续依托于‘村社共建’发展产业,抓好乡村与城市的市场连接,走好‘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当地村民谋发展,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动村民发展。”朱红军说。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全力开展综合服务 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娃儿们在外打工有收入,我既照顾了家庭,又在家门口挣钱,感到很满意。”近日,在黔江区马喇镇供销合作社“大田托管”基地里,莲花社区4组村民陈华阳一边在田里除草,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自马喇镇供销社恢复重建后,成为当地村民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保质保量供应农资产品,积极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免费配送农资到户到地头服务。通过发展“大田托管”新型农业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农民的粮食稳定增产,村民在基地务工又增收。

农资配送到家到地头

马喇镇供销社主任殷世杨,一辈子都在与供销打交道。1975年,他从涪陵财贸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金溪镇供销社,开始了他的供销之旅。直到2010年退休,他一直从事与供销有关的工作。

2014年,退休后的殷世杨积极响应恢复重建供销社的号召,在区供销社和当地政府帮助下,在家乡马喇镇重建了基层供销社合作社。马喇镇供销社是2014年黔江区第一批恢复重建的基层供销社。2015年,马喇镇供销社因建设规范,服务“三农”工作成绩突出,获评“市级示范社”称号。

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马喇镇供销社坚持做细做实,服务到户到家。

马喇镇供销社农资配送员冯本均,曾在一年多时间里,把马喇镇走了个遍,村民需要什么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只要一个电话,他和同事就会立马出动。

“我一天最多的时候,要配送20多次农资到农户,哪怕只有1包肥料也要配送。农资配送上门时,还要帮助没有壮劳力的家庭扛到屋内放好。”冯本均说。目前,马喇镇供销社有2名农资配送员和2辆配送车,去年为村民共计配送农资150多吨,今年上半年,配送农资达130多吨。

供销社的产品物美价优、质量有保证,还提供农资免费配送到户服务,吸引了众多村民在供销社购买物品。供销社把配送电话通知到各村,再由村委会通知到各家各户,实现了农资配送服务覆盖全镇,村民一个电话就能解决所需的肥料农药,让农民既省时又省力。

做“田保姆”助农增收

如何服务好“三农”,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马喇镇供销社力推“大田托管”新型农业模式。大田托管,是由供销社无偿提供种子、肥料、技术,产品由供销社统一回收,村民只投入适当的劳力和时间管理大田就行了。这种模式一出炉,得到当地村民普遍赞同。今年,马喇镇供销社开展“大田托管”达到200亩,涉及农户400多户,供销社流转了村民水田50亩作为实验基地。从明年起,“大田托管”面积将逐年增加。

莲花社区2组村民李强英,全家有2亩多水田,交给供销社“大田托管”后,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我没事就会来瞧瞧,看看自己的稻子长得如何。实行托管后,产品包回收,我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比我自己种轻松多了。”李强英说。

莲花社区4组村民兰彩碧一家6口,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她的子女在外打工,丈夫腰伤在家休息,她在家照顾丈夫和孙子。平时,她在基地务工,干一天活有100元钱的工资,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很开心。“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既照顾了家庭又有收入,一举两得啊。”兰彩碧说。

马喇镇供销社开展“大田托管”新型农业模式,常年邀请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全年共有500多人次在基地务工,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全力做好为民综合服务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4)

如今,马喇镇供销社成为一家集庄稼医院、电子商务、农资配送、日用品超市、烟花爆竹等综合服务中心,同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农资配送、代耕代种、代卖代购等综合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

近些年来,马喇镇供销社庄稼医院,为农民种植的作物诊治病虫,每年至少要到田块地头开展20余次,涉及农户50户以上。恢复重建供销社至今,已为当地村民农作物诊治病虫100余次,配送农资到户到地头4000余次。

通过“亲戚田园”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民实现销售大米、药材等农产品达30余吨,总价值超过50万元。“我有7吨药材通过供销社的电商平台销售,占我家药材总销量的一半,销售价格有时还比就地销售高,省了很多时间。”马喇镇印合村4组村民殷世才说。

“目前,马喇镇供销社下辖9个专业合作社,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下一步,马喇供销社将继续走好‘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乡村振兴领头雁,带动村民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殷世杨说。

对于马喇镇供销社这些年的发展,马喇镇副镇长张绍波说,在日常工作中,当地政府积极为供销社提供后勤保障,协调土地流转纠纷等问题;供销社则积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坚持送农资到户、到地头,构建起了农产品进城的桥梁。

记者:刘良玉

通讯员:赵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