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世界杯完美落幕,知爸终于不再凌晨爬起床看球了,知妈也在世界杯期间,顶着黑眼圈,把自己6个月大的儿子培养了良好的睡眠习惯,这下,再没有人能阻止知妈一觉睡到天亮了。

你是不是也在经历“宝宝抱在怀里哄入睡--放到床上哭醒--抱起来哄入睡--放下哭醒”这个哄娃循环中?今天知妈分享一些哄睡小窍门,让宝爸宝妈更轻松地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确定宝宝有没有不舒服

宝宝睡觉不安稳,要先排除是否存在一些导致身体不舒服的问题,如胃肠不适引起的胀气、反酸,宝宝平躺时,这些症状加重,就会出现一躺下就惊醒苦恼,又或者宝宝正处在出牙期,牙龈不舒服让宝宝睡眠变浅,频繁惊醒哭闹等等,这些特殊时候,宝宝需要家长多花点时间陪伴,给予更多的安抚来入睡。

了解宝宝的睡眠周期

除开宝宝不适特殊情况,我们怎么帮宝宝建立良好、相对独立的睡眠习惯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的睡眠规律。

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我们的睡眠是有一个生物节律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睡眠周期,宝宝的一个睡眠周期约为45分钟,如下图所示,宝宝在刚入睡的10分钟内和睡后40-50分钟的时候,处于易醒期, 警醒水平高,更加容易醒来。

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看到宝宝睡着了放下他就醒了?”,有可能因为宝宝还在0-10分钟内,任何轻微的刺激都容易惊醒他;如果“抱太久了”,又容易处于娃一个睡眠周期快结束,向下一个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这个时候宝宝也容易醒来。

所以,选对时间段,就成功了一半,在宝宝入睡15~30分钟之间,转移到小睡床成功率是最高的。

给宝宝“嘘嘘-拍拍”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一下子脱离了被温暖包裹的母体,伴随妈妈的心跳、呼吸、血管流动、胃肠蠕动声音的环境一下子消失了,宝宝会缺乏安全感,而在妈妈的怀抱中入睡,熟悉的心跳频率、体温和气味,能让宝宝得到补偿性的安全感,更放松、更舒适、更踏实。

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我们可以尝试在宝宝入睡时用“拍拍-嘘嘘”的方法,给到孩子模拟的子宫内环境,“嘘嘘”声和拍拍分别对应子宫内宝宝所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晃动。

其实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0-6岁的宝宝只能同时处理两种及以下的信息刺激,通过一边拍拍,一边嘴里发出“嘘嘘”的声音,孩子的触觉和听觉信息输入会让他没有多余的认知容量来加工其他的信息,从而“忘了哭闹”。

虽然这两种假设都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但是确实很多实践认为帮助宝宝停止哭闹、不抱也能入睡有“奇效”。

给宝宝模拟一个熟悉的环境

宝宝一放下就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察觉到周围的环境变了,妈妈的气味、妈妈怀抱的温度和小睡床上的温度差异,尤其是冬天,妈妈怀里暖呼呼的,放到床上冰凉冰凉的,而且床上没有妈妈的气味呀(尤其是对于独自睡婴儿床的宝宝来说,差异更明显),这个时候敏感的娃就非常容易醒过来了,尤其是处于浅睡眠的娃。

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给宝宝模拟创造出一个他熟悉的睡眠环境,比如夏天将空调调到舒适的温度,冬天有条件就提前开暖风扇或加热器,对于妈妈气味敏感的宝宝,可以尝试把妈妈的睡衣先放在床上,当把娃放到床上的时候,也有妈妈的气味存在,可以让他更安稳一些,大一点的宝宝,可以放他自己的安慰物(如果有的话)。

逼疯亲妈!娃刚哄入睡,怎么转眼就哭醒了?

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宝宝(尤其是0-6个月内或宝宝会翻身之前),把宝宝放下后,待他安稳睡着后,需要要移除睡衣,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动作不灵便,床上的多余物体对于孩子有一定的危险性。

除了患有睡眠障碍的宝宝,绝大多数的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家长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睡眠模式,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了解宝宝的睡眠规律,帮助宝宝早点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让宝宝快快长大!


参考文献:

[1]Lawn, J. E., Mwansa-Kambafwile, J.,Horta, B. L., Barros, F. C., & Cousens, S. (2010). ‘Kangaroo mother care’toprevent neonatal deaths due to preterm birth co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9(suppl 1), i144-i154.

[2]Van Sleuwen, B. E., L’hoir, M. P., Engelberts, A. C., Busschers, W. B., Westers, P., Blom, M. A., ... & Kuis, W. (2006). Comparis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with and without swaddling as interventions for excessive crying.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9(4), 512-517.

免责声明: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就诊或咨询医生。如对此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