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孔子乃万世之师表,为百代所尊崇。根据儒学经义和宗法制度,对先师孔子的祭祀,自然也由孔氏宗子主鬯之。“缉熙圣绪,昭显上世。追存二代三恪之礼,兼绍宣尼褒成之后。”(《孔羡碑》)孔氏宗子是孔子嫡裔,在政治上是世袭公爵,在家族中则是全国孔氏族人的大宗主,于孔氏家族中居于最高统治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宋人孔传《东家杂记》和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所记载的后世孔子嫡裔所获得的优礼封赠,始见于孔子第八代孙孔谦。孔谦曾被聘为魏相,在其任内,改嬖宠之言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故在众多孔氏志书中,此二书均记孔谦被魏封为“鲁文信君。”《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孔子第九代孙、孔谦之长子孔鲋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孔壁藏书即源于孔鲋。据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行郡县,曾“观礼于鲁”,因孔子九世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诏封为“鲁文通君”。所以《孔氏祖庭广记》又记载到:“九代鲋,字子鱼,好习经史,该通六艺,秦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召为鲁文通君,拜为少傅。”有关孔谦、孔鲋父子的文信君和文通君之封,其他正史无闻,纵《东家杂记》和《孔氏祖庭广记》的记载,也说明实际上当时并非是以专奉孔子祀的爵位,而仅为名誉上的称号而已,而作为专门奉祀孔子的封爵要到汉高祖刘邦之时。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并封孔鲋之弟孔腾为“奉祀(嗣)君”,此为孔子后裔以专主奉祀受封之始。孔谦三子:孔鲋、孔腾、孔树。《孔氏祖庭广记》卷第六“族孙”条记载:“滕(腾),字子襄,鲋之弟也。长九尺六寸。汉高祖十二年,征黥布过鲁,封为奉嗣君。”孔腾并非嫡长,其兄孔鲋在秦皇焚书坑儒之时,“藏其《家语》、《论语》、《尚书》、《孝经》等安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后为楚王太傅,卒于陈下。”孔鲋卒于汉兴以前,且其子孙居于淮阳,是以孔腾得以封爵。再至汉成帝绥和元年,又封孔鲋之后孔吉为殷绍嘉侯,后晋为宋公,令其承殷统,奉商汤祀,不再为孔子后。

孔腾因祖而受封,这是传统说法中孔氏后裔在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的获得封爵之始,但汉高祖所赠封的奉嗣君是一代而止,并未延及后世。清人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亦云:“孔氏世嫡自汉高帝过鲁,封九代孙腾为奉祀(嗣)君始创推恩之例,而尚未有世爵。”到了汉元帝之时,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曾为元帝之师,元帝即位之初的初元元年即以师恩召孔霸入京,拜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官给事中。孔霸上疏请求奉祀孔子,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诏令孔霸以所食邑奉祀孔子,并将其长子孔福的户籍迁回曲阜专供庙祀,这是史籍所载孔氏世袭爵位的奉祀之始。关内侯承袭三代,至十六代孔莽(后避王莽讳,改为均)之时,爵由关内侯升为彻侯。汉代的侯爵主要有两等,一为列侯(本作彻侯,后避武帝讳而改),一为关内侯。列侯以功受封地,关内侯则无封土,仅以虚名受廪禄。平帝元始元年(1),加封孔霸曾孙孔均(即孔莽)为褒成侯。褒成侯承袭两代,至十八代孙孔损之时,于和帝永元四年(92)由褒成侯徙封为褒亭侯。此爵亦袭封两代,至孔损之孙、第二十代孔完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嗣封后,再至献帝汉祚乃终。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由于连年的“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孔羡碑》)由于孔完无子,于是以其弟孔讃之子孔羡承嫡继嗣,封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改封孔羡之子孔震为奉圣亭侯。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改封孔羡六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495),改封孔乘之子孔灵珍为崇圣侯。崇圣侯传袭三世而至孔长孙,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550),改封为恭圣侯。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象二年(580),又晋爵为邹国公。隋炀帝杨广大业四年(608),封孔长孙之子孔嗣悊为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再改封孔嗣悊之子孔德伦为襃圣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謚孔子为文宣王,于是加封孔德伦之孙孔璲之为文宣公。从三十五代孔璲之,至四十六代孔宗愿,文宣公袭封共十二世。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以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祖无择之言,不宜以祖之美謚加于后嗣,乞别定封号,于是诏改孔宗愿为衍圣公。后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时,曾又改封孔宗愿之子孔若蒙为奉圣公,但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又改回衍圣公之称。至此,孔子嫡裔爵号“衍圣公”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京国民政府改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袭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从第四十六代至第七十七代,衍圣公的爵位共传承32世,历时880余年,先后承袭者43人,成为孔氏嫡裔沿用最久的封号,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世袭爵号。

历史上孔氏宗子的世爵品秩,汉代关内侯爵第十九等,褒成侯、褒亭侯爵第二十等。北魏宗圣侯爵第十八级。刘宋奉圣亭侯秩第五品。陈奉圣亭侯爵第八品,秩视千石。北魏崇圣大夫秩从五品;崇圣侯,秩从二品。北齐恭圣侯,秩第三品。唐初褒圣侯位同三品,食邑一百户;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改文宣公朝会时,位二品文官下。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52),赐文宣公五品服。宋哲宗元佑元年,改衍圣公为奉圣公,遇郊祀大礼赴阙陪位,在寺监长官之下,别作一班。衍圣公的品秩,宋代阶承奉郎,秩从八品上。《东家杂记》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十一月四日,命衍圣公每遇元会大礼陪位班在太常少卿之下。太常少卿在宋代是五品,这说明,在宋代衍圣公远不如唐代尊荣。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授衍圣公阶文林郎,秩正八品。章宗明昌二年(1191),特令视四品,实八品;后来又进阶中议大夫,秩从五品上。元太祖二十年(1225)给衍圣公四品印,元世祖忽必烈时改为五品,阶奉训大夫。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仍复中议大夫,给四品印。泰定帝泰定四年(1326)升为三品,赠嘉议大夫。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改给三品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晋衍圣公中奉大夫,秩从二品,改给二品银印。衍圣公实际地位的真正优礼宠渥,是明清两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初,授资善大夫,班亚丞相,秩正二品。后来革除丞相之职,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十七年(1384),又诏衍圣公既爵公,勿事散官,给诰用织文玉轴同一品。明代的诰命制作由制勅局所织造,共分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以升降龙盘绕,形成卷轴式,并以品秩等级来区别。其中一品为玉轴,二品犀轴,三、四品抹金轴等不同制式。明太祖给衍圣公的虽然是正二品秩,但给诰却以一品待遇。景泰帝景泰三年(1452),改给衍圣公三台银印,赐玉带、织金麒麟袍,视正一品,遂成后世制度。从此,衍圣公朝服、公服、常服皆同一品,冠八梁,带珮与绶俱用玉,笏用象牙,“自是以为常”。(《明史·舆服志》)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又特加恩宠,“谕衍圣公以万寿入贺,朝廷待以宾礼。不在文武职官之列,不必朝参。”(《礼部志稿·历朝事例》)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再晋衍圣公公、孤之衔,并成后世之例。三公、三孤,即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的简称,其制由来已久,据传为周公所定。公孤之衔,为后世王朝最高的职衔。一般来说,明代文官除万历年间张居正之外,并无生前加公孤之例。明熹宗加赠衍圣公公孤衔,一举将衍圣公勛阶升至最高,优礼备至,位极人臣。清代继承明制,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题准衍圣公封爵一如前朝,阶正一品,班列尚书之上。顺治十三年(1656),再加授衍圣公光禄大夫衔。清代的特进光禄大夫,是文官中的最高阶,颇似今日的国策顾问。顺治十六年(1659),改给衍圣公清汉文三台银印。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给衍圣公清汉篆文一品三台银印。清代和明代的官印制度相类,公爵给三台银印,侯爵、伯爵为二台银印。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画像。着红色织金麒麟蟒袍,束玉带。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画像。着五彩五爪云龙蹄袖袍,外罩青色对披,配五彩平金五爪云龙补,戴红顶凉帽。

辛亥首义,共和肇造,国体立宪,清祚乃终。民国元年(1912),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尊孔祀孔令》,民国二年(1913)十一月,大总统令圣贤后裔膺受荣典,均仍其旧,并给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民国三年(1914)二月颁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世爵尊号,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则均改作“奉祀官”。民国二十三年(1934),孔德成先生有感世袭爵位不宜存于民国,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爵号。“孔子之道,昭垂两千余年。为我国民族一切文化之中心,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之各种固有美德,莫不秉其渊源,受其化育。”为卫护民族文化、延续千年道统,是年十月四日,南京国民政府以道统不可废为由,通过《修理孔子陵庙办法》,十一月十五日又通令以《天下为公》歌为孔子诞辰纪念歌。国民党中常会第147次、第158次会议通过《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决定改衍圣公名义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四哲旧赠名义则分别改为“复圣奉祀官、宗圣奉祀官、述圣奉祀官、亚圣奉祀官”,以简任官待遇。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十八日,南京国民政府明定至圣等奉祀官选任标准及官阶:“国府十八日令:一、兹以孔子嫡系裔孙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二、兹以颜子嫡系裔孙为复圣奉祀官、曾子嫡系裔孙为宗圣奉祀官、子思子嫡系裔孙为述圣奉祀官、孟子嫡系裔孙为亚圣奉祀官,均以简任官待遇。”三月一日,南京国民政府又发布令字第1679号《国民政府公报》,以在浙江的孔子裔孙为孔氏南宗奉祀官,亦简任官待遇。(《民国史事纪要(初稿)》)

根据当时的铨叙制度,文官行政官阶共分为四等,即特任、简任、荐任、委任。特任官是文官最高级别,由国民政府主席特别任命,包括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以及国民政府的文官长、参军长和主计长等。特任官只设一级;简任官由政府主席选拔并予任命,共分八级,包括各部次长、各委员会副委员长、省主席、厅长、司长、省府秘书长等;荐任官是由机关主管长官向政府主席荐报,请求任命的官员,共分十二级,县长、省辖市市长、省以上机关的秘书科科长和中央机关的部分科员均属之;委任官是由机关主管长官直接任命的官员,经铨叙合格者,可不必报送政府主席而加任命,共分为十六级。当时的特任官月俸800元,委任官最低俸级则为55元,两者相差15倍,后来虽经物价变动,但薪俸则主要还是以原定铨叙制度标准薪俸作为计算依据。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孔德成先生就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时的旧照。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民国二十四年改爵为官后,国民政府颁发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官印。

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七日,十五岁的孔德成先生携颜、曾、孟三氏嫡裔赴南京受任奉祀官新职。七月八日,由国民政府委员陈立夫主持、考试院长戴传贤监誓,孔德成先生率颜、曾、孟三氏宗子于南京国民政府大礼堂宣誓就职。七月十日,又于南京夫子庙行告庙礼。至此,孔氏宗子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而开始的衍圣公世爵正式走入历史,改以奉祀官之职,成为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孔子第七十九大嫡孙、第二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先生。

李冠云:从衍圣公到奉祀官——孔子道统传承的历史和现状

马英九先生聘任奉祀官聘书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先师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总代表,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图腾。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是中国的文脉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依皈和道统的承继,更从制度上维系了让中国社稷赖以为立的中华文化。因之优礼圣裔、绍封奉祀,所以序文明、传薪火,卜国脉之灵长、人文之蔚起也。和罗马教皇、日本天皇一样,这更是中国文化道统的最生动载体。尊重这个文明载体,其本质则是尊重这个文化道统和文明。这对于中华立国的象征和意义,在历史上是一贯和连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