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開州:看檢察官如何將練車場變回百畝良田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開州:看檢察官如何將練車場變回百畝良田

“你看我屋頭那塊地,植被長得好茂盛哦!”日前,開州區厚壩鎮大壩村村民望著地裡一片綠意盎然,難掩喜悅之情。而在此之前,這裡的56.7畝耕地卻曾被鏟光植被、鋪滿水泥,竟搖身一變成了駕校練車場。而如今,檢察官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讓練車場已變回了百畝良田。

百畝耕地“變身”練車場

2015年9月,開州區某駕校負責人王光(化名)等人與該區厚壩鎮大壩村1社、2社村民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租用141.5畝耕地用於農業生產。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然而,在未辦理相關手續的情況下,王光等人竟在這塊地上修建起了一個駕校訓練場,並對56.7569畝耕地進行了硬化處理。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開州:看檢察官如何將練車場變回百畝良田

青山綠水之間,一條條灰白的水泥路就像是“繃帶”,顯得格外“扎眼”。

2017年2月,開州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對該駕校訓練場進行立案調查,並以非法佔地修建訓練場為由對王光等人進行行政處罰,責令其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

但一直到今年4月,復耕情況仍不理想。到底怎麼回事?

水泥地上“撒層土”應付驗收

今年4月,開州區檢察院在該鎮開展公益訴訟線索排查工作。這塊“問題土地”引起了檢察干警的注意。

初步瞭解情況後,該院民行科檢察官帶著助理實地查看復耕情況。

“訓練場的部分土地被蒙上了灰色的塑料,劃開塑料,底下就是水泥地!”經過仔細的現場勘查,檢察官還發現,另有部分“復耕”土地只是覆蓋了淺土層,周邊土地疑似有被挖掘破壞的情況。

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發一年多時間,56.7畝的水泥地卻依然“堅挺”。土地復耕為何患上“拖延症”?

為了搞清情況,開州區檢察院組建了由檢察官杜芝修、徐玉峰及檢察官助理李帆組成的3人辦案組。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通過多次走訪和多方取證,辦案組瞭解到:原來,王光等人一直存在僥倖心理,在訓練場周邊取土,在硬化的土地上覆蓋很薄一層以應付驗收。

此外,當地國土部門對王光等人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後,苦於缺乏有效監管措施,也未能督促其及時依法履行義務。

正因如此,王光等人對土地復耕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而為了不讓部分裸露的水泥地塊太過扎眼,他們又索性給土地裹上了一層塑料膜。

檢察建議治癒復耕“拖延症”

“這56.7畝耕地要是不撂荒,種上玉米的話,每年可產約4萬多斤。” 檢察官杜芝修說。

為督促責任單位履行職責,開州區檢察院經與上級檢察院專題研究,及時向該區國土部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要求,該部門應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採取有效措施督促王光等人按照相關規範儘快將駕校訓練場地塊完成復耕。

收到檢察建議後,開州區國土資源與房屋管理局高度重視,會同厚壩鎮政府約談王光等人,要求對未完全整改到位的土地立即復耕,同時不得破壞其他土地,並由鎮政府落實專人進行不間斷監管和巡查。

6月13日,檢察機關收到該局覆函,表示其會同厚壩鎮政府及區農委2018年5月29日共同組成復耕驗收組進行實地驗收,對該塊土地通過了驗收組復耕驗收。目前,硬化土地未復耕部分已整改到位。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開州:看檢察官如何將練車場變回百畝良田

開州檢察

狠抓公益訴訟工作質效

自2017年7月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施行以來,開州區檢察院通過強化工作集合、積極營造氛圍、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多措並舉狠抓公益訴訟工作質量效果。該院在民事行政檢察科下設公益訴訟辦公室,配置5名檢察官及4名檢察官助理1名書記員,並配置了航拍器、攝像機、錄音筆等硬件設備,著力打造公益訴訟專業團隊。另外,該院主動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區委區政府通過《關於支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與區政府法制辦制定《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工作銜接配合機制》著力營造公益訴訟的法治環境;同時該院制定《公益訴訟聯絡員管理辦法》、《關於加強公益訴訟工作內部協作配合的意見》等文件有效促進公益訴訟的開展,並深入社區、企業、鄉村宣傳公益訴訟制度,有效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知曉度。

目前,該院共蒐集案件線索41件,立案17件,發出行政檢察建議8件,目前行政機關已經回覆5件,有效地督促了相關行政單位依法履行職責,有效保護了長江支流漢豐湖流域的生態資源環境 ,促使56.7畝土地復耕,併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共計兩千多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