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青蛙王子”的脫貧故事

開州“青蛙王子”的脫貧故事

開州“青蛙王子”的脫貧故事

張毅(中)查看青蛙裝箱情況

嶽溪鎮張家村10組村民張毅,通過養殖青蛙走上致富路。他探索稻蛙共生混合養殖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全國環保綠色養殖基地”“重慶市稻蛙生態養殖項目示範基地”“重慶市優秀養殖企業”等榮譽稱號。在他的帶動下,70餘戶村民養起了青蛙,養殖面積達300畝。

外出打工,辛勤拼搏

“小時候如果不是家庭條件差,我不會選擇外出打工,多學點知識,學習新鮮事物也快些,特別是對搞養殖業有幫助。”張毅有感而發。

現年33歲的張毅,別看他現在是嶽溪鎮的致富帶頭人,被稱為“青蛙王子”,但在17年前卻是一個名不經傳的窮小子。

2003年9月,張毅初中畢業後原本打算上高中繼續讀書,但看到父母為給他籌學費向親戚朋友四處借錢,懂事孝順的他內疚感油然而生,於是向父母提出打工掙錢的想法。

後來,張毅跟著鄉親到深圳,在一家電子廠找到工作,每個月工資600元。由於他踏實肯幹、勤奮好學,半年後就被提升為生產組長,工資也漲到1600元。他每個月只留少部分用作生活開支,其餘全部存起來,他打算攢夠了錢再去讀書,夢想上大學。

“下班之後,同事們都出去玩耍,我卻留在宿舍裡看書,因為我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返回校園。”張毅說。

返鄉創業,養殖青蛙

“在工廠裡幹了一年多,我覺得讀書的願望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於是有了創業當老闆的想法。”張毅說。

後來的幾年,張毅做過鋼筋工、貨運工,還當過小包工頭,雖然掙了不少錢,但由於家庭開支大,沒有多少節餘。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他也厭倦了四處漂泊、以打工為生的生活,多次萌生回家創業的想法。

2016年,張毅把回家創業的想法告訴兒時的小夥伴毛平,毛平給予大力支持並提出合夥。兩人通過多方考察,決定飼養青蛙,各拿10萬元,先到湖北學習養蛙技術,然後在張家村流轉土地10畝,開始養殖青蛙。

創業過程十分艱辛,養殖之路坎坷不平。第一年,一場大雨把10萬元蛙苗全部沖走,緊接著一場大風將所有青蛙網全部吹垮。接二連三的天災沒有擊垮張毅的創業鬥志。他決定從零開始,又重新購買蛙苗、鋪設蛙網。

經過1年的勤耕苦耙,青蛙養殖面積從最初10畝擴大到80畝,當年銷售青蛙2萬多斤,純利潤達50萬元。當地村民見到養殖青蛙的經濟效益,紛紛跑來取經,張毅全都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

“創業雖苦,但有‘苦盡甘來’的成就感,每年純收入達50萬元,比打工強多了。由此證明,農村有前途、農民有當頭、農業有搞頭。”張毅信心滿滿地說。

創新方法,帶頭致富

“村民們都稱我為‘青蛙王子’,我也樂享這個美名。目前,我們養殖的青蛙遠銷重慶、成都、湖南、深圳等地。”張毅說。

去年,張毅又創新養殖方法,不僅在田裡養殖青蛙,還種植水稻,探索稻蛙共生混合養殖模式。在炎熱的夏天,青蛙在稻田裡可以乘涼、躲蔭,還可以吃稻田裡的各種害蟲,排出來的糞便用作肥料,水稻就不用噴農藥、施化肥。

實踐證明,稻蛙共生混合養殖模式是正確的。種植的大米賣到30元/斤,還供不應求,每畝農田的純利潤達2萬元,比傳統稻田利潤高10倍。

2018年底,張毅和毛平成立重慶市開州區柒蛙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全國環保綠色養殖基地”“重慶市稻蛙生態養殖項目示範基地”“重慶市優秀養殖企業”等榮譽稱號。

如今,在張毅的帶動下,張家村、石坪村、農安村等9個村共計70餘戶村民養起了青蛙,其中貧困戶12戶,養殖面積達300畝。

“利用稻蛙共生混合養殖模式,經濟效益高得多。在技術、蛙苗、銷售等方面,有‘青蛙王子’作後盾,不用我們操心。這是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張家村貧困戶張守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