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局部消融治療規範的專家共識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局部消融治療是藉助影像技術的引導對腫瘤進行靶向定位,應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腫瘤組織。影像引導技術包括超聲、CT和MRl;治療途徑包括經皮、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這3種。

(1)直接作用於腫瘤,具有高效快速的優勢;

(2)治療範圍侷限於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對機體影響小,可以反覆應用。

局部消融治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已成為繼手術切除和介入治療之後的第3大肝癌治療手段,而且由於其療效確切,特別是在小肝癌的治療方面,射頻消融治療的療效與手術切除相近,因此被認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之一。

為了推動肝癌局部消融治療的規範化,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癌學組共同發起,組織外科學、腫瘤學、超聲學、介入學等多個學科的專家參與,起草制訂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療規範的專家共識》,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局部消融治療按其原理可以分為化學消融治療和物理消融治療。

化學消融治療是指用化學的方法(即往病灶內注入化學物質,如無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組織細胞脫水、壞死、崩解,從而達到滅活腫瘤病灶的目的。目前應用於肝癌治療的化學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內無水乙醇注射和瘤內無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療則是通過加熱局部組織或冷凍局部組織,進而滅活腫瘤病灶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射頻消融、微波固化、冷凍治療、聚焦超聲消融和激光消融等。本規範以下部分以射頻消融術為代表,適合於微波固化術,並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療方法的人員參考。

(1)射頻治療前須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及腫瘤生物學行為,包括預測可行性和效果,並確定治療及聯合治療的措施和步驟;

(2)治療前進行充分的影像學評估,根據腫瘤浸潤範圍和位置等,制定治療方案和策略,以保證足夠的安全範圍,儘可能獲得一次性、適形的完全消融治療;

(3)選擇適合的影像引導路徑,並監控治療過程;

(4)制定適宜的綜合治療方案及科學合理的隨訪計劃。

3、適應證和禁忌證

3.1適應證

(1)單發腫瘤最大直徑≤5 cm,或者腫瘤數目≤3個,最大直徑≤3 cm;

(2)沒有脈管癌栓和鄰近器官的侵犯;

(3)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 A或B級,或經內科治療達到該標準;

(4)不能手術切除的直徑>5 cm的單發腫瘤,或最大直徑>3 cm的多發腫瘤,局部消融可作為姑息性治療或聯合治療的一部分。

3.2 禁忌證

(1)腫瘤巨大或瀰漫型肝癌:

(2)伴有脈管癌栓或鄰近器官侵犯;

(3)肝功能Child—Pugh C級,經護肝治療無法改善;

(4)治療前1個月內有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5)不可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及嚴重的血象異常,有嚴重出血傾向;

(6)頑固性大量腹腔積液,惡液質;

(7)活動性感染,尤其是膽管系統炎性反應等:

(8)嚴重的肝、腎、心、肺和腦等主要臟器功能衰竭;

第一肝門區腫瘤為相對禁忌證;腫瘤緊貼膽囊、胃腸、膈肌或突出於肝包膜為經皮穿刺路徑的相對禁忌證;伴有肝外轉移的病灶不應視為禁忌,仍然可以採用局部消融治療控制肝內病灶情況。

4、術前準備

(1)治療前完善檢查:血常規、生化常規、凝血功能、腫瘤標誌物、心電圖、胸片和超聲檢查,必要時進行心肺功能檢查;

(2)超聲(有條件者儘量選擇超聲造影檢查)和肝臟三期CT/MRI評價腫瘤情況,選擇合理的引導方式和消融治療儀器;

(3)明確診斷,必要時行穿刺活檢(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2001年制定的診斷標準);

(4)手術區和穿刺部位備皮;

(5)準備消融儀器,治療前先檢查消融治療儀器是否處於工作狀態、能否正常工作以及電極或線路是否已準備好等;

(6)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要求手術治療前每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告知手術過程、風險及預後可能,獲得充分的知情同意。

肝癌局部消融治療可以經皮、經腹腔鏡或於開腹術中進行。

5.1 經皮肝癌局部消融治療(超聲或CT引導)

(1)術前禁食8 h,進行詳細的超聲檢查(或閱讀CT片),明確肝臟病灶情況,制定合理的進針路徑和布針方案;

(2)確定麻醉方案,視具體情況選擇穿刺點局部麻醉、靜脈鎮痛、靜脈麻醉、硬膜外麻醉和氣管麻醉等鎮痛麻醉方式;

(3)手術區域常規消毒、鋪巾;

(4)再次進行全面的超聲或CT掃描,確定進針點、進針角度和布針方案,儘量選擇先經過部分正常的肝臟,再進入腫瘤;

(5)儘量選擇肋間進針,在超聲/CT引導下,儘量選擇先經過部分正常的肝臟,再進入腫瘤(穿刺時應準確定位,避免反覆多次穿刺,導致腫瘤種植、損傷鄰近組織或腫瘤破裂出血等;如果進針過深,不應直接將電極針退回,而是應在原位消融後,再退針重新定位,避免腫瘤種植;一般情況下,應先消融較深部位腫瘤,再消融較淺部位腫瘤);

(6)參照各類消融治療儀的說明書,實施消融治療,採取逐點進行的方式,為確保消融治療效果,消融範圍應力求達到0.5 cm的安全邊界,一針多點的重疊消融方式可以保證消融範圍並減少漏空;消融完成後,爭取在拔針時進行針道消融,防止術後出血以及腫瘤沿針道種植);

(7)治療結束前,超聲/CT再次全面掃描肝臟,確定消融範闈已經完全覆蓋腫瘤,力求有0.5~1.0cm的安全消融邊界,排除腫瘤破裂、出血和(血)氣胸等併發症可能。

5.2經腹腔鏡局部消融治療(適用於腫瘤位於肝包膜下,或者鄰近膽囊和胃腸等,或者超聲/CT顯示不清或難於經皮穿刺者)常規腹腔鏡操作,必要時遊離肝周韌帶及組織,暴露肝臟及腫瘤;必要時,應用腹腔鏡超聲掃描確定腫瘤數目及部位;分離並隔離保護周嗣正常組織器官;將射頻針經皮穿刺入腹,並在腹腔鏡直視下或者腹腔鏡超聲引導下將電極針插入腫瘤內,按預定方案布針,進行消融治療;消融過程中可間斷性地多次阻斷入肝血流(應用止血鉗等器械),以提高消融效率,增加消融範圍;消融完成後仔細檢查,確定無活動性}n血及鄰近器官損傷。

5.3開腹局部消融治療(適用於上述2種方法難於實行或手術探查發現腫瘤無法切除者)常規開腹;遊離肝周韌帶,暴露腫瘤;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器官;術中超聲引導下將電極針插入腫瘤內,按預定方案布針,進行消融治療;消融過程中可間斷性地多次阻斷入肝血流,以提高消融效率,增加消融範圍;消融完成後,應仔細檢查,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及鄰近器官的損傷;關腹。

5.4術後處理術後常規禁食、監測生命體徵4 h,臥床6 h以上,注意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等,並給予護肝、預防感染、鎮痛和止血等治療,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若發生併發症,應積極處理)。

6、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

併發症的分類及分級可以分為輕度併發症和重度併發症。

輕度併發症包括:

B級,需少許治療且無不良後果(包括僅需一夜的觀察)。

重度併發症包括:

C級,需要治療但住院時間延長<48 h;

D級:需要大量治療,提高醫護級別,住院時間延長>48 h;

E級:導致長久的後遺症:

F級:死亡。

據文獻報道,射頻消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文獻報道,射頻消融的死亡率為0%~1%,併發症發生率為O%~12%。

其中,輕微併發症發生率約為4.7%,主要有發熱、疼痛、皮膚淺Ⅱ度燒傷、少量胸腔積液和少量氣胸等;嚴重併發症發生率約為2.2‰,主要有感染、消化管出血、腹腔內出血、腫瘤種植、肝功能衰竭和腸穿孔等。充分術前準備、嚴格操作規範、準確定位和減少消融次數是減少併發症發生率的重要方法。

消融後綜合徵:主要表現為發熱和疼痛等,少見的有血尿和寒戰等,具體原因不明。處理主要是術後加強監護、輸液、止痛、對症處理以及定期檢測肝腎功能。

感染:主要有肝膿腫和穿刺點感染等。預防措施包括嚴格實施無菌操作,以及術後可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消化管出血: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段靜脈曲張出血或應激性潰瘍出血。預防和治療措施包括:伴有嚴重門脈高壓的患者,術前先處理門脈高壓;術後常規使用制酸劑,預防應激性潰瘍出血;出血後治療包括監測生命體徵、禁食、積極擴容、輸液、止血、輸血、制酸和升壓治療等,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

腹腔內出血:臨床表現取決於出血量。少量出血無明顯症狀;出血量大時,常有腹脹和腹痛,嚴重時有冷汗、血壓下降及休克症狀。出血原因主要包括:腫瘤較為表淺,穿刺後腫瘤破裂;患者凝血功能差,肝臟穿刺點出血。預防措施包括:嚴格掌握適應證,對於肝硬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糾正後再進行治療;對於表淺病灶,最好在腹腔鏡下或開腹直視下進行消融治療;經皮射頻治療時,儘量減少穿刺次數,進行針道消融,消融結束後應再次行超聲或CT掃描,排除有無腫瘤破裂和出血等。治療措施包括監測生命體徵、積極擴容、輸液、止血、輸血和升壓治療等,必要時手術探查止血。

腫瘤種植:主要由反覆多次穿刺造成。預防措施包括:穿刺應準確定位,避免反覆多次穿刺;如果進針過深,不應將電極針直接退回,而應在原位消融後,再退針重新定位。

肝功能衰竭:主要原因是治療前肝硬化程度重,肝功能差:或發生嚴重併發症(如感染和出血等)。預防和治療措施包括:嚴格掌握適應證(肝功能Child—Pugh C級、大量腹腔積液和嚴重黃疸等均為禁忌證),術後注意預防其他併發症的發生,預防感染,以及積極護肝治療。

鄰近臟器損傷:腫瘤鄰近膽囊、胃腸、膽管和膈肌等,或位於第一肝門區或肝包膜下等部位時,進行經皮穿刺路徑下消融治療容易導致鄰近臟器或脈管的熱損傷。對於這些部位的腫瘤,應儘可能在腹腔鏡下或開腹手術直視下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對鄰近的臟器進行隔離保護。

7、療效評價及隨訪

7.1 療效評價治療後1個月複查肝三期CT/MRI或行超聲造影,以評價消融療效。

(1)完全消融:肝臟CT/MRI或超聲造影發現,腫瘤所在區域為低密度(超聲表現為高回聲),動脈期未見強化;

(2)不完全消融:肝臟三期CT/MRI或超聲造影隨訪發現,腫瘤病灶內局部動脈期有強化,提示腫瘤殘留。對治療後有腫瘤殘留者,可以再次進行消融治療,若2次消融後仍有腫瘤殘留,則確定為消融治療失敗,應選用其他治療手段。

7.2 隨訪術後前2個月內,每個月複查肝三期CT/MRI或超聲造影,以及肝功能和腫瘤標誌物等,觀察病灶壞死情況以及腫瘤標誌物的變化。此後每2~3個月複查腫瘤標誌物,行超聲造影或肝三期CT/MRI檢查(超聲造影與CT/MRI檢查間隔進行)。2年後,每3~6個月複查腫瘤標誌物,行彩超造影或肝臟三期CT/MRI檢查(超聲造影和CT/MRI檢查間隔進行)。根據隨訪結果判斷腫瘤復發和進展情況:

(1)局部腫瘤進展(腫瘤完全消融後,在消融灶的邊緣出現新的病灶,新病灶與消融灶相連);

(2)新病灶(肝內其他部位新發生的病灶);

(3)遠處轉移(出現肝外轉移灶)。

8、其他

8.1 高風險部位腫瘤的射頻消融腫瘤鄰近膽囊、胃腸、膽管和膈肌等或位於第一肝門區或肝包膜下等部位,均為危險部位。對這些部位的腫瘤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可能熱損傷鄰近的臟器或脈管,導致腫瘤破裂和出血等風險,因此要特別小心。對於高風險部位的腫瘤,應儘可能採用腹腔鏡下或開腹手術直視下的消融治療,以便對鄰近臟器實行隔離保護。有報道指出,可採用人工胸腔積液、人工腹腔積液或其他特殊手法(如提拉法)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儘管如此,文獻報道危險部位的腫瘤射頻消融治療的療效與其他部位腫瘤的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

8.2大肝癌的射頻消融目前應用的射頻消融治療儀,一次消融能夠達到的消融範圍一般為3.0~5.0 cm,所以對於直徑>5.O cm的腫瘤,單點射頻治療較難達到完全消融。文獻報道,採用多面體幾何模型的多針多點布針方案治療大肝癌,進行反覆多次的消融,可以使消融範圍達到7.Ocm。

8.3射頻消融聯合其他治療方法文獻報道,射頻消融聯合肝動脈栓塞化療或瘤內無水乙醇注射等,可以提高療效;特別是對於腫瘤直徑>3 cm或多個腫瘤的患者,聯合治療是最合理的選擇。對於射頻消融治療失敗者,應選擇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手術切除、肝動脈栓塞化療或分子靶向藥物(如索拉非尼等治療);對於伴發遠處轉移者,應考慮聯合應用有效的全身性藥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