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面對一個項選擇,如果你在一分鐘之內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那麼有理由懷疑你可能有輕微的選擇猶豫症。如果在半小時之內還在糾結,就連人生的重大抉擇都無法快速地做出自己的選擇,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去醫院掛個號。

為什麼?我有病?

此刻我很肯定地告訴你,對,你已經成功地患上了選擇猶豫症。

或許你會質疑,我,好好的,沒有疼痛感,我怎麼就病了?其實,關於疾病在醫學界有著全面的解釋,說它是因為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功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顯然,你的病症已經完全夠上標準了。

猶豫症會讓我們遇事猶豫,困難,甚者產生恐懼、氣餒、沮喪、悲傷的症狀,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將猶豫症理解為一種病症也無可厚非。兩者特性極其相吻合,絲毫不差。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猶豫著我們的決定,無法快速做出準確,而又可行的選擇,導致時間的浪費,精神的焦慮。

據調查,每人每天平均要面臨70個選擇。小事到大事,簡單到複雜,每一步都在選擇,選擇的好壞,選擇的對錯,包括很多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潛在選擇。而且當艱難的決定疊加起來時,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就會明顯增強。就像病症一樣,如果不能及早發現與治癒,必將越來越嚴重。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活著不難,只要你知道懂自己的內心需求,然後為之奮鬥。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但人的意識是流動的,如果進入到某一個工作或者環境中,就會不自覺地被改變、影響。比如你本來想做一件事,但長時間待在那裡,習慣了那你就很難再跳出來。你無法獲得得與失的平衡,那你就無法正確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猶豫的最大損失是,你失去了選擇更好生活的機會。就像錢鵬,因為猶豫而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反而失去了現有的一切。

他是金鑫公司的一個項目經理,現在正負責一個大型的醫療衛生應用的項目。

項目剛起步,一切也都剛剛開始。這個時候,西城區一家瑞澤科技給他發了聘任書。薪水和發展空間都是金鑫公司沒有辦法比的。

沒想法是不可能的,但他明白作為公司的項目經理的重要性,他就像一名船長,在危險的海面上指揮著航船,可能會面臨波濤洶湧,可能會跌入急流旋渦,還可能會遇到很多未知危險的困擾。而他的職責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危險,都要堅守崗位,帶領這艘船順利平安地到達目的地。

項目運作了半個月才剛有一個雛形。如果他現在離開,導致整個項目交期延後,必將影響了公司的信譽。這個項目對公司也很關鍵。

錢鵬認為自己還年輕,需要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人活著應該有所追求,他試圖對公司突出離職申請。但出於個人做事風格而言,他又做不出這麼決絕的事情。公司老總對他不薄。

這時身邊的朋友七嘴八舌。

“不可失失不再來,機遇要自己把握。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不可能總是這麼幸運。”

“你這麼用心對老闆,老闆看重的卻是你能為他創造多少效益。”

“人都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再說,一個公司離了你,就不轉了嗎?”

“做事先做人,而且人和的因素遠比錢或環境來的重要。在小公司,你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大公司,你只能是一個高級附庸。”

更多的人則建議先將這個項目做完,然後再考慮跳槽的事情。如果說堅持跳槽,對方公司若知道你這麼不負責任的行為,會對你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但機不可失時不待來,等你完成這個項目,而好的機遇卻不會等你。

面對大家的“好言相勸”,錢鵬猶豫了。

換一份工作,是對現有人力資源的放棄。其實也算是一種風險投資,因為你不能保證對方公司能不能履行他當初對你所承諾的一切。但任何選擇都是有風險的。

最終,錢鵬沒有離開金鑫。原因不是他不願去,而是因為個人猶豫,時間的不確定,瑞澤科技招募了新人。而錢鵬這次跳槽的事情,浪費了精力,大大影響了項目的進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工作,但比預想的要延誤了一個月,這讓公司領導很是生氣。

你怕錯失機會,反而有可能失去更大的機會,這就是選擇猶豫症,導致錢鵬今天這種格局的問題所在。

一種困擾萬千人群的病症。它無關乎行業、性別、年齡,無關乎職位,得了這個病,內心便處於一種猶豫不決的狀態。就如錢鵬,面對兩種利益相當的工作時,他猶豫了,不知道該怎麼取捨,更不可能做出讓自己滿意的選擇。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其實在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亞就已經開始了對選擇猶豫症的探討,並將之作為很重要的研究課題。鉅作《哈姆雷特》中寫下了一句眾所周知的病情特徵描述: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選這個還是選那個?這是個問題!

很有趣味性,卻真實地詮釋了選擇者的內心世界。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需要我們選擇、做決定的事情,大到職業發展,小到每天吃飯、穿衣,都面臨著選擇。而猶豫症就像魔鬼般,一直誘導著你。讓你猶豫,焦灼,降低了工作效力,生活質量也大打折扣。

你為什麼無力抵制那讓人生厭的猶豫症?

到底是什麼原因誘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猶豫?

1、內心需求的不確定

不知道你內心深處真正的需求,也就無法通過選擇來獲取心理上的平衡。遇到事情,很難做出決定,即便經過很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到最後還是會擔心不夠完美。其實什麼叫真正的完美,他這類人心裡,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2、沒擔當,怕承擔後果

這類人總是揹負著很多的顧慮,害怕因為自己某種不適宜的舉動,而讓別人不開心,或者傷害了別人。經常陷入自我糾結中,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不敢去選擇。擔心因為一些重大的選擇,而影響到自己或他人的人生軌跡或者處境。

3、患得患失

總是擔心,如果自己做了一個簡單的決定,是不是就意味著失去了另一種選擇所帶來的利益。即便最後做出決定,也總在做比較,想象著另一種可能會不會更好。

當我們身陷困境時,總有人會問,你打算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其實我沒得選擇。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社會發展給我們提供的可供選擇,太過豐富。剔除客觀因素,生活,工作,愛情,有很多我們需要選擇卻一直躊躇不定沒有做的事情。但不管是什麼,做怎樣的決定,有一點你要明白。會猶豫不決,是說明我們看重這件事,而努力是為了讓自己做到更好,收穫更多。不是逃避,那是弱者的表現。

如果我們已經發現了猶豫的問題所在,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在改。聖人、那些高高在上的偉人,他們也會有犯猶豫的時候。人無完人,一定要相信只要努力,上帝一定不會虧待自己。也只有勇敢面對,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包括美好生活。

猶豫症,讓你失去了什麼?

我說不清,但猶豫症肯定會讓你失去些什麼。我們很清楚,行事猶豫不決帶來的危害大遠遠大於執行出錯時所帶來的危害,而靜止不動的事情比運動中的事物更容易損壞。俗語“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它如病魔般,時刻給我們帶來痛苦與糾結,甚者是恐懼,它浪費了大好光陰不說,還讓我們自信心缺失,時刻被思維所束縛。展不開拳腳,無力去爭取理應屬於自己的東西。

與其猶豫不決,還不如痛快地下個決定,因為無論怎樣都是我們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堅定自己的選擇,你才能變成堅不可摧的行動巨人。

王玉秀,筆名:玉凡瑤。情感心理學作家。揚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九臣簽約作者。居“月亮城”,江淮一枚細女子。著有長篇小說《路》《記得說愛我》《我的女友,四月小滿》;已出版讀美文庫系列《快思慢選》,出版短篇作品《有時候面對,比害怕要來得直接》《你們之間,只是一分之差》《這個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等收錄於《如果你害怕,那你就輸了》《每一次傷心,都請用微笑面對》等合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