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影視彈幕?

拿著鐮刀割麥子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彈幕是在神劇《武林外傳》裡,劇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搞笑風格,編劇甚至為他們配了極具識別度的口頭禪。於是滿屏彈幕裡都是“額滴神啊”、“照顧我七舅姥爺”、“排山倒海”……

還有人提前在彈幕中劇透,有人調侃劇中穿幫的鏡頭,有人解剖細節,把看似平淡的劇情賦予了“陰謀論”、大開內涵腦洞。我一點也不反感,相反還喜歡這樣的互動,即使是萬人唾罵的劇透行為,由於這部片子已經看了無數遍,我絲毫不覺得生氣。

好的喜劇就是這樣,即使你已經對那些梗爛熟於心,但依然會在包袱出來的時候發出會心的一笑。而且有些包袱經過網友的再創作,竟然讓笑點延伸開來,讓整部劇更增添了喜劇魅力,還提升了劇迷的幽默感。但彈幕作為一個依託影視IP生存的互聯網產品,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受眾,還是有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彈幕體現了該部片子在受眾中的口碑,有利於影視人今後創作方向調整和創作水準的提高

彈幕均是網友直接發佈的針對視頻內容的評論,與長篇大論的長帖不同,每條彈幕相對字數較少,網友們把最想說的話直接濃縮在幾個字裡,他們對片子的喜好或厭惡很直觀就體現出來了。直觀得甚至簡單粗暴,彈幕和劇情同步的效果,讓人可以在觀看過程中一目瞭然,精準理解槽點,產生強烈共鳴,繼而一呼百應。我們常常發現,一個糟糕的鏡頭或者一個驚豔的鏡頭,都會導致滿屏一邊倒的態度。

彈幕時代,需要發洩觀影情緒的人,彷彿找到了組織,找到了知己,這種群嘲式的互聯網文化,某種程度上,肯定會倒逼影視創作團隊們勵精圖治、發奮出精品。即使這種可能性很微弱,但作為影視觀眾,還是願意抱這樣的希望的。


二、彈幕體現了網友群體的智慧,填補了編劇沒法滿足受眾的那部分需求

我很喜歡一個叫《吐槽大會》的脫口秀節目,當然說是脫口秀,其實裡面的演講內容都是有專門撰稿人替嘉賓寫好的。觀看這個節目後,許多人發現,原來損人可以損得這麼含蓄、內涵、搞笑,每一句話都不吐髒字,卻連被損的人都不自覺笑起來。如果我們國產的電視劇,那些婆媳辣媽、職場槓精、塑料姐妹、歡喜冤家能說出類似吐槽大會那樣的臺詞,那國產電視劇不知道好看多少倍。至少不會陷入萬古尷尬的諸如“你瞅啥”,“瞅你咋地”,“哎喲我去”等類似弱智對話中。

在歐美,除了有專業的劇本編劇,還有些是專門寫臺詞的編劇,雖然在最終的劇本中,臺詞編劇不一定署名,但他們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今天,我們能看到那麼多高質量的美劇,搞笑的如《生活大爆炸》、《好漢兩個半》,離不開這些極具幽默細胞的臺詞編劇。相反國內用這樣幽默細胞的編劇簡直鳳毛麟角,他們寧願使用前輩用爛萬千次的梗,也不願意去琢磨新的包袱、新的笑點。這就是寧財神脫穎而出的原因,武俠結合情景喜劇,古代生活和現代常識的錯位,但是這一個設定,就可以產生80集的笑點。你說,財神能不紅?

觀看影視作品,本身就是一件消遣的事,如果編劇無法滿足大家對作品的期待,網友碎片化的發揮,正好把本就屬於娛樂範疇的影視進一步發展成全民狂歡的舞臺。編劇不需要我們教他怎麼把故事編得更好,但他會知道一旦故事帶著糊弄的性質,下場是什麼。


三、彈幕只是一個娛樂互動產品,它不需要承擔太多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不喜歡彈幕,覺得影響畫面、覺得雜亂無重點、覺得與影視作品關聯不大。這本來可以一句話回應:不喜歡可以關閉啊!現在每一個有彈幕功能的視頻平臺,也相應地設置了關閉彈幕的功能,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觀看同步彈幕。但其實,這句話也不必說。當你真正喜歡一個作品的時候,喜歡到願意二刷、三刷、幾十刷的時候,聽取更多人對該作品的評價,似乎成了你本能的反應,因為那是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當你僅僅想獨自安靜欣賞之時,別說彈幕,就是編劇本人跳到你面前,向你詳細講解片子的故事脈絡、劇情走向、角色背景,你也會厭煩地揮手:走開,走開!

所以彈幕只是一個娛樂產品,沒必要強加給它太多,如果不小心對影視行業或者互聯網行業貢獻了一些東西,那應該是驚喜。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普通的網絡視頻觀眾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