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霸主之名 號令天下

項羽瓜分秦帝國,分封十八路諸侯,是歷史的必然。這是天下對暴秦最直接的否認,也是民心所向。項羽不但分封了王國,對於一些有功績的將領也做了封賞,例如被封侯的趙國大將陳餘。

如果項羽的分封能夠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做出一個相對公平的決定,即使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項羽的分封最大的原則就是自己喜好,或者說壓根兒也沒什麼原則可言。

我們來舉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來感受一下項羽的“任性”。

在初到咸陽之時,殺了嬴嬰可以理解,畢竟是嬴姓。而現在分封地盤的時候,項羽對其他幾國原來的君王竟也有了防範之心:

以霸主之名 號令天下

項羽將原來的燕王韓廣派到了最東北角的遼東,並封為遼東王,而燕將藏荼卻成了新的燕王;原來的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封地在最北方,東鄰藏荼的燕地。

還有原來的齊王田巿,被派到了最東邊的膠東地區,封為膠東王,而齊將田都被封為了新齊王。說到這裡,我們應該還記得田榮,與兄長田儋以復國為己任,參與了救援魏國的行動,後扶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按理說他也應該有所封賞的,然而最終田榮卻沒有分到一寸土地,就因為當初項梁與章邯對戰時,田榮拒絕出兵,間接導致了項梁的死,所以這算是項羽的報復了。

這些原來的王都被“貶謫”到了疆域的邊緣地帶。

可能您會說,不對啊,韓王韓成就中心位置,他沒有被“貶”。確實,韓王不但在中心位置,還保住了他“韓王”的王座,但項羽將原來的韓地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歸韓王韓成,另一部分卻給了趙將申陽,還封為了河南王。找別人家的臣子來分韓國舊地就算了,更過分的是就土地面積來說,河南王比韓王要多出將近一半……這難道不是欺負人嘛?

想必看到這裡,您心裡只剩下一個字:亂。

公元前206年4月,被分封地各路君王和將領都相繼走向了自己的封地,這些人中有人歡喜有人愁,而項羽也動身回了彭城。然而項羽的“亂彈琴”依舊沒有結束,上面我們說韓王還算幸運,至少保住了自己“韓王”的王座,然而這個王座卻沒能坐幾天。

為什麼呢?因為項羽並沒有放韓王回領地,而是將其擄掠到了彭城降為侯爵,隨後又伺機將其謀殺,另立新韓王。項羽之所以這麼做,僅僅因為韓成和張良曾站在劉邦這邊。然而他忽略了,張良之所以協助劉邦就是為了恢復韓國,如今韓王被項羽殺害,這不是逼張良去劉邦的陣營跟西楚作對麼……

以霸主之名 號令天下

當然,項羽的分封也不全是一無是處,比如原來秦國的領土,被項羽一分為三,分別給了三位秦將——章邯、董翳和司馬欣。因此,關中之地也被稱為“三秦之地”。以秦治秦,不但能降低秦人作亂的幾率,又能防止劉邦東進,確實是能夠一舉兩得。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項羽“西楚霸王”這個名號的由來。

以霸主之名 號令天下

古有三楚之稱,即江陵為南楚,吳越為東楚,彭城為西楚。項羽定都彭城,為西楚之王。而“霸王”一詞,並非“霸道”、“霸氣”之意,也是有典故的:西周之尊莫若王,東周之尊莫若霸,故合為“霸王”,意為以天子名而制諸侯也。

想當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諸侯之長。而這看上去也是項羽一直在追求的目標,然而作為一方之主,齊桓公的賢明,此時的項羽又能夠得幾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