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丨代表委員議政府工作報告:科研人員振奮暖心

兩會丨代表委員議政府工作報告:科研人員振奮暖心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作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近兩個小時、約兩萬字的報告,“創新”一詞出現了50餘次,掌聲也響起了50餘次。

回顧過往五年,新動能快速崛起,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提高到57.5%;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並跑、領跑,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熱土。

展望新一年,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一連串的賦權舉措和政策紅包讓科研人員振奮暖心。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走向深入的過程中,“創新”已經滲入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成為代表委員“點評”這份成績單的主要依據。

“我們想到的總理都提到了”

當天下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遼寧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備受鼓舞”“倍感振奮”成為代表口中的高頻詞。

“我聽得特別仔細,一直在記。”翻開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教授楊松手中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面都是她做筆記的痕跡。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挖掘人才這一“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的號召說到了她的心坎兒裡。

“東北太需要人才了。”她相信,通過優化體制機制,東北可以為人才提供更寬鬆的科研環境,激發出更大的創新活力。

聽完總理的報告走出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仍然難掩激動的心情。“我們想到的,總理報告中都提到了,真是非常振奮!”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如何通過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人才的活力?李洪此次關注的這一話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充分的論述。“通過創新完善科技體制,可以真正讓懂技術、工程上能實現的科技領軍人才釋放活力,這是鼓舞,也是壓實責任和擔子。”他說。

目前,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僵化的現象依然突出,科研條條框框多,經費使用計劃性太強,令科技人員感到難以施展拳腳。

“科研是一項腦力活動的工作,也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只有讓科技人員工作舒心、有寬鬆的創造環境,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穀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說。聽完總理的報告,他覺得報告凝結了政府對廣大科技人員更大信任、關懷和支持。人才有活力,才能集眾智匯眾力,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院長張忠陽非常贊同政府工作報告中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提法。

不過他也注意到,在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社會上模仿抄襲、精品不精的情況也有所增多。“這種現象不僅浪費社會資源,也消耗了創新創業的激情。”張忠陽建議,今後的創新創業資源應更多向原始創新傾斜,向一流品質傾斜,減少無效創新。

“融通創新” 先要達成共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時,提出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融通創新’這個詞提得太好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朱志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怎樣摒棄部門利益藩籬,把更多的創新資源瞄準我們的需求目標,這是我國科技創新中一個很大的難點。”

也就是說,若想具備面向未來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競爭力,必須要解決創新源頭供給不足的問題。

他坦言,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評價體系、導向互相碰撞,如何做好融通創新,需要各方面形成很好的理念和共識。同時,國家層面應在機制和評價體系上出臺指導性意見,從政策環境上真正打通融通渠道,使我國創新資源潛力和能力發揮得更加充分。

對於總理提到的加強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包為民也非常贊同。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國家在啟動立項重大科技項目時能夠再快一些。“現在一些項目的立項、論證時間比較長,時間一晃而過,一轉眼間可能‘十三五’已經到了中期。”

兩會丨代表委員議政府工作報告:科研人員振奮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