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好收成支撐經濟運行穩 我國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根據對全國25個夏糧生產省區市的調查,2018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2774億斤),比2017年減少306萬噸(61億斤),小幅下降2.2%。專家表示,今年全國夏糧產量雖然略有下降,但仍屬於較好的收成,同時糧食品質明顯提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為全年糧食豐收及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日益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將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當前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是有保障的。

夏糧品質提高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夏糧減產的306萬噸中,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86萬噸,因單產下降而減產220萬噸。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介紹,播種面積減少主要是由於各地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夏糧播種面積,增加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

單產有所下降則是由於秋冬播期間持續降雨,導致小麥冬前積溫不足,不利於形成冬前壯苗和安全越冬。今年清明時節,正值小麥生長的拔節孕穗關鍵期,黃淮海等小麥主產區遭受了一次大範圍大幅度降溫天氣,影響小麥穗粒數形成。此外,在灌漿收穫期間,安徽等部分地區遭遇長時間陰雨天氣,不僅影響小麥灌漿和產量的進一步形成,還導致小麥出芽黴變,影響品質。

“產量雖然略有下降,但糧食品質進一步提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對記者表示。

今年夏糧生產有3個顯著特點:一是生態種植加快。華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採區調減小麥面積200多萬畝,西南西北調減條鏽病菌源區小麥70多萬畝。二是優質比例提升。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面積佔30%,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三是節本增效顯著。節水小麥品種面積達到20%,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總體上看,糧食生產正從單純追求產量向更注重品質轉變。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專家表示,近年來,農業政策供給更加精準,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夏糧豐產豐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布《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具體闡述農民直接補貼、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等八大方面強農惠農政策。

“農業扶持政策框架完整,政策導向明確,政策引導作用明顯。”張曉山表示,儘管今年國家調低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0.03元,但託底作用明顯,小麥市場價格保持穩定,農民種麥收入預期穩定。同時,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小麥是三大糧食中技術集成度最高、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特別是黃淮海地區形成了一套以機械作業為載體的農機農藝融合、綠色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提高了小麥生產科技水平。

張曉山認為,今後農業政策的目標是既要調整結構,又要保證糧食安全。一是堅定不移地穩產能、保口糧。國家規劃要建設8億至10億畝高標準農田,還要劃定9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從而保證糧食生產。在科技方面,要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優質高效和綠色生產技術。二是繼續優化糧食生產結構,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來調減生產,特別是調整品種結構。三是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推進農林牧漁全面發展。

糧食安全有保障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益複雜多變,糧食安全是否會受到影響?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中國農業政策的基石和底線。張曉山表示,《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其中在糧食供給保障方面提出兩個約束性指標,一個是糧食(特別標註是穀物,即小麥、稻穀、玉米、雜糧四類)綜合生產能力2020年達到5.5億噸,該指標口徑與國際相接軌。一個是小麥稻穀自給率2020年保持在100%,並在備註中特別說明:小麥稻穀自給率是指小麥稻穀國內生產能力滿足需求的程度。

根據原農業部公佈的《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口糧方面要堅持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糧食收儲政策,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加強政策宣傳,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力爭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加快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麥生產功能區劃定。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的目標是將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是有保障、有信心的。”張曉山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在農業方面主要集中在大豆上。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大豆佔中國大豆總進口量的34.4%,美國對華出口大豆價值120億美元。中國要達到糧食供給保障方面這兩個指標,又要滿足國內現有食物結構對食用油和飼料蛋白的需求,進口較大數量的大豆是客觀需要。從長遠看,如果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大幅度減少,我國要制定長遠規劃,在加強本國優質大豆生產的同時,尋求多元化、較穩定的大豆供應來源,提升替代豆油的其他食用油供給以及替代豆粕的其他飼料蛋白的供給。

粮食好收成支撑经济运行稳 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來 源丨人民日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