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在安新老城裡,人們只要提起赫赫有名的小南街,似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講出屬於自己的片斷記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總覺得聽到的每個故事都給人時清晰時朦朧的感覺。這些年來,特別是家鄉的名字變成雄安新區後,身邊的朋友們都被小南街曾經的歷史所吸引,時常不斷的跑到這條老街上去尋訪它曾經的輝煌和現實的無奈。在每個人的電腦和硬盤中,都存下了大量街拍小南街的照片。百年傳承的老手藝,古舊的老屋門樓,石制的各式門墩,散落在老街古巷中的磨盤和石碾,還有那些熱土難離的鄉親們忙碌的身影。

從2017年6月開始,在斷斷續續一年的探究和尋訪中,先後輾轉找到了李小卯,劉連營,田老迷,曹連剛,向玉良,郭豔舟,白瑞,高歌,周潤彪,張世明等人。在這些人中年齡最小者六十歲、最長者已九十歲。他們熱情的為我介紹村史、引路尋跡、查證氏族,從不同的視角為我講述記憶中小南街的故事,使我對這條古老街道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和思考。芒種六月又一年,截止2018年6月終於試著揭開了小南街封存在歷史記憶長河中的神秘面紗。來吧朋友,讓我們耐心傾聽父老鄉親們為我們描述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小南街位於安新老城東大街中部南行,全長800餘米。東后街,察院衚衕,校東街,神道街依北向南與其相通。地屬安新鎮南合街村。相傳大南街直衝南天門,對玉皇大帝不敬,所以又開闢了小南街。圖片為百度地圖手機截圖。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百年傳承的老手藝。該圖文首發於2017年6月作者微信朋友圈。這是在探訪小南街中走進的第一戶家庭。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張世明老人90歲。東明街人。現居住小南街北口。老人國學深厚,談吐不凡。曾任生產小隊長,對小南街的歷史有著深刻記憶。在介紹中一再強調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他從十幾開始學手飾製作技藝。後從事黑白鐵生活物品製作。他介紹說小南街市場興起於六十年代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時期,恢復了五天一集的自由市場。小南街歷史上手工業較發達。最早有編繩子的馬家、洗皮襖的辛家、星稱的王家、做籠屜的李家、做吊爐燒餅的白家。但另人遺憾是,除了王家和李家的祖業傳承至今外、其它均以失傳。圖為老人展示前些年親手製做的生活用具。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小南街王家星稱的手藝已傳承百年。現在肩負傳承重任的是王春亭、王永紅哥倆。據介紹,現在星稱生意大不如前,只是默默地堅守傳承。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據劉連營介紹:安新是革命老區,革命先烈熊管、杜鵬、曹連升、劉誠等人在小南街除奸熊莞東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們中還有有王三、杜管增、王林、劉克忠等。劉曾任河北遊擊軍第八路軍司令。王三所在連因其會武術作戰英勇被命名為英雄武術連,番號保留至今。圖為杜管增兒媳介紹圖片內容。老人先後在武工隊,回民支隊抗擊日寇。改編後任獨立營長。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為小南街伊氏家族遺存的百年門樓。據李小卯介紹,已過世的小南街伊武的爺爺伊仁鏡為八貢生。後查證,八貢應為拔貢,是清朝科舉貢入國字監的生員一種。每十二年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選考保送入京國子監讀書。伊仁鏡曾主修民國時期安新縣誌。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據年屆九旬的張世明老人介紹,小南街東南角歷史上建有魁星閣(東南角城牆上),文廟(供銷社舊址)。最早該址相傳800年前有兩座古樓,一曰明昌鵝樓一曰梳裝樓。是金章宗為元妃渥城人李師兒所建。泰和初年,章宗將渾埿城改名為渥城,州治從安州遷此,源起了因一個人成就了一座城的傳說。後古樓原址旁又建聖人廟既文昌閣。老人介紹說該廟松柏成蔭,供奉孔子和七十二賢人並建有坐北朝南牌坊上書"文廟"二字。民國時期伊仁鏡詩作"新安八景"對此曾有記述。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張世明老人介紹,小南街與東大街交匯附近建有五道廟,抗戰前後民間成立的水會(負責消防)會址也設於此。原新安公社舊址為基督教福音堂並曾辦女子小學。而小南街西南部建有火神廟和關帝廟(又稱老爺廟)。後火神廟曾為私孰,由西里村李增堯教孩子們三字經和算術。歷史上火神廟香火鼎盛,每年陰曆三月十五為廟會日。正緣於此,南合街的耍獅子、踩高蹺、小車會在安新老城較為知名。圖片為老人在安新鎮舊址介紹水會和福音堂。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家住察院衚衕熱心的向玉良在其近百年的老屋中講述小南街的故事。向家祖上哥六個家族大院為現今華龍賓館所在地,其中哥五個均在外地經商無從查考。向家在歷史上曾為小南街最大氏族。他介紹說歷史上小南街的周家大院門口寬大堂皇,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偽民國南京市長周學昌故居。周家大院從明清至民國先後出過50餘名官宦與人才。其中知名的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周潤良和三絃演奏家周潤明。解放初,中共安新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周家大院召開。寫縣誌的老周就是周家大院的後人。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周潤彪,70餘歲。土生土長的小南街人。安新縣史志編纂知名學者。據老周介紹小南街歷史典故和傳說眾多。容城三賢中劉因、孫奇峰均在小南街雲柳居短暫生活過。(原校東街縣直幼兒園)。老周還介紹小南街上的楊家大院,系清代進士楊行鍵、楊爾淑故居。建國後,原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天津市委黨校校長楊茂昌、中科院院士楊應昌三兄弟都出生此地。三十年代楊家遷居北京。多年前老周為楊氏尋找故居提供了邦助。而郵政局建設時南側所佔高家院落後人中高世忠曾任天津農學院黨委書記。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據朋友田老迷介紹,這是一所百年老屋。歷史上小南街白氏家族學徒於晉商,積累財富後返鄉購幾百畝葦地並經商後建住宅保留至今。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這所老屋內現住80餘歲的劉姓老夫婦。丈夫偏癱多年,身體尚健康的妻子盡心照顧他。屋內窗明璣淨,陽光明媚。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中建築位於小南街中部。是安新老城中唯一保持原狀的帶前廊的百年老屋。據考證屋主人仍為白氏家族。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解放前後,小南街使用人畜力並用磨面的磨房達五、六家之多。現在小南街附近的古街老巷裡經常見到散落的磨盤和石碾。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在小南街,曹姓是絕對的第一大氏族。圖片為曹愛民家門前石雕門墩。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在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中,南合街被上級劃為經濟村。失地的農民都挑起了"八股繩"。(即挑擔生意人)。隨著六十年代初安新縣從徐水大縣中析出,部分縣直機關單位在此選址辦公。先後有郵政局、縣供銷社、縣百貨公司、縣副食品公司、縣木業社,縣直幼兒園等。尤其應該記述的是,當時安新通往保定的交通班車經小南街過南劉莊老木橋才能到達。圖片為歷史上曾繁華的百貨公司大門。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九十年代未,隨著安新縣北部新城區建設,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移,大部分在此辦公的縣直單位逐漸遷出。圖片為唯一留在小南街辦公的供銷社鹽業公司。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小南街最輝煌的時期是八十年代初進而到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鼎盛。當時新城區未建老城區正盛。農貿市場只有小南街和橋頭市場倆家。而小南街市場以老生意人眾多,品種齊全豐富,價格公道實惠而在安新老城名氣大振。圖片為現在小南街清淨的早晨。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最近十餘年,人們記憶中的小南街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雖然大部分攤位將生意搬遷至新城區的早市,但仍然有小部分熱土難離的小南街人始終無悔的堅守在此。在每天的晚市中,仍然能見到那些可親可敬的鄉親們忙碌的身影。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安新人對小南街鄉愁記憶越來越強烈,經常有人去市場買點炸雞烤串,小磨香油,在老街古巷中流連忘返,尋找屬於自己留在小南街的記憶。圖片為在老城小有名氣的大嘴烤肉店老闆鄒國恩。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為老鄒大兒子鄒凱。在老城,老鄒的絕活是麻辣田螺、烤雞、豬頭臉。現在老鄒三十餘年的手藝傳承到兩個兒子身上。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為老鄒的次子鄒峰。哥倆的攤位面對面生意依然紅火。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華磊,在小南街堅守了十幾年。他和鄒氏兄弟被人們稱為燒烤三劍客。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老劉,70多歲。早年在縣供銷社工作後於80年代初承包該店經營至今。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在小南街經商的當地人一般全家或夫妻經營。圖片為南合街人劉建國一家在晚市高峰時齊上陣。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紅豔,50餘歲。她家攤位已經營二十多年。前些年家遭重大變故,目前剩她獨自一個人堅守。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為賣雞鴨蛋的南合街王佳家已使用了三十年的老稱。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小南街大名香油房有倆家。該店由邯鄲大名劉姓女子經營了二十餘年。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圖片為晚市時的東大街與小南街交叉路口。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該圖拍攝於2018年6月。七代傳承,百年堅守。李小卯,56歲。安新鎮南合街人。從十三歲開始學制做籠屜手藝。當百年前祖先從石家莊安平來到安新謀生,他的祖爺爺通過抓鬮在發豆芽和做籠屜間讓兩個兒子做選擇,結果劉小卯的爺爺抓到籠屜製作並傳承至今。他感嘆因孩子們不喜歡家裡的手藝要失傳了。

安新紀事,老城小南街的前世今生

後記:無文化傳承就無雄安未來。那人、那街、那巷,安新老城小南街將永遠成為當地人不盡的鄉愁記憶。歷時一年時間,嘗試探索用圖片故事的方式粗淺的講述了小南街的前世今生,但有些信息龐雜無從考證,在此希望朋友們補充並斧正。同時,再次感謝小南街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的熱情邦助支持,祈盼雄安新區建設給他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