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讀過的書有用?

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讀過的書有用?

那些板上談兵

若你已經拿到大學畢業證,你一定通過了當年的高數考試,可現在有道簡單的微積分方程擺在面前,你會不會問,這是門薩的測驗麼?還是原子彈的參數計算?

你比我強,換我會問,勾三股四弦五,是三條四餅五萬嗎?論不學無術,我能點你一炮。

或許你也感同身受,讓我們再參加一次高考,永遠考不出當年的分數。

上次,同學聚會,當年的高考狀元和榜眼同時現身,大家聊起高考,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狀元問榜眼,當年你第幾?

榜眼說,你第一,當然不關注別人名次。

狀元說,也是,我只記得我第一,考多少分忘了。

榜眼又說,咱倆差6分,但我考多少分也忘了。

狀元反問,你自己分數都忘了,咋就記住和我差6分呢?

榜眼嘆,誰讓我是第二?差幾分一輩子都忘不了。

最後,狀元和榜眼同時問我,高考時,咱們第一科考的是啥?真記不準了。

我脫口而出,語文。

兩個人同時豎起大拇指,你這記性,沒考過我們倆,真是懷才不遇啊。

我考語文時,睡著了,苦練半年的行書變成了草書,終身難忘。

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對分數和名次的關注,遠多於具體學到的知識,這和現行教育的實用性,保持一致,我沒說錯吧?

直接後果,就是畢業後,我們看似什麼都會,又什麼都不會,紙上談兵,眼高手低,只有脾氣,沒有能力。很多畢業生的第一次手工實踐是發傳單,第一次距離測量是追公交,第一次自信演講要感謝傳銷。

擴招之後,高等教育也偏向於學歷教育,和三十年前塑造學生使命感的象牙塔有了很大不同。

只有自律性強、目標明確的學生,才肯於主動反芻知識,在實踐中摸索認知體系,提煉實際能力,這又是一個痛苦過程。

而更多高校畢業生,不比下崗工人強多少,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十年寒窗換來的只是一紙證書,證明重新做人經過官方審批。

他們學過的知識,換不來房子,娶不到老婆,僅僅保證餓不趴下。

不少人質疑現行教育模式,質疑填鴨式的全能培訓為什麼培養不出唐伯虎,反倒培養不少輕易受騙、動輒失聯的二百五?

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讀過的書有用?

那些熟悉場景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教育不是靈魂導向教育,而是目的導向教育,保底於求職問薪,拓展於海外閒混,受制於競爭生存,淪落於攀比拜金。

明顯的例子,前幾天,一個十歲小學霸,直言不諱:我的父母配不上有我這麼優秀的兒子。

他的依據是自己考試次次第一,奧數輪滑圍棋接近無敵,唯一不滿的是,還沒有iPhone7。

十歲就有這種價值觀,你怕不怕?

學校沒教育他這麼現實,但是教育環境的耳濡目染,讓他學會了這麼思考。

學校教育多年,我們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成本,結果往往像我們失去的愛情,回頭一看,各種折磨。

還和我們的語文訓練類似,滿大街高分作文攻略,神文培訓班,教的是假話,大話,空話,套話。

唯獨難以書寫自我。

所以那些離經叛道的孩子,往往會被打上另類、不聽話的標籤。

可他們往往也讓我們羨慕,甚至成為榜樣。

韓寒,高中掛掉的科目,比我們大學掛過的還多,他卻活得很嗨,讓無數還在啃老的名校畢業生貓在格子間裡對著顯示屏懷疑人生。

美聲唱法是音樂,rap也是音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美聲,突然發現韓寒的rap才踩準了人生的節奏。

還有柳智宇,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在國人期盼著他去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時他當了和尚,未入紅塵已破紅塵,不陪咱俗人玩了。

我們又突然發現,心無旁騖,物我兩忘,專注於養身修靜,不正是我們夢寐過的生活嗎?可我們放不下花花世界的誘惑啊。

一個高中生,一個和尚,沒有什麼裝裱過的頭銜,他們就沒資格稱為人才嗎?

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讀過的書有用?

那些意氣風發

與之對應,則是大學生經常被騙,經常失聯,名校總有高材生跳樓的新聞,他們唸書念傻,甚至唸到絕望,就可以稱之為人才?

回頭好好反芻我們在學校裡學過東西吧:

我們寫過無數篇作文,主人公沒換過,小明小剛小強;

我們解過奧數,砍價時經常被賣菜老太太砍趴下;

我們學過美術,課外一幅畫都沒畫過,完敗於幼兒園小朋友;

我們學過地理,現在手機導航廢了一切,再不濟叫滴滴;

我們學過物理,就是不繫安全帶,開車經常奔馳,楞把骨頭當寶馬;

我們學過生物,發現老師特意不講的那節我們最關心,而這根本不用學,連狗都會;

我們還把大量時間耗費在背單詞兒上,shit。

學了十多年,愣是不知道學了什麼。

術業有專攻,一個人學通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就行了,可我們學的太多,又太雜了,學到專業課時,經常沒心情再學,書中沒有顏如玉,女寢裡才有。

大學一畢業,全靠飽受打擊才接觸到真正的學問。

流水線上的高科技產品,要嚴格遵守ISO質量認證,而我們這些修滿畢業的半成品卻要經受社會的嚴酷篩選,質量過不過關,身價由社會標,單卻要自己買。

古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受教育的過程,要先從毛筆字練起,不誇張的說,隨便挑一個辛亥革命以前的秀才穿越到今天,寫上幾筆,都能逼迫書協整頓,基因這東西可以遺傳,風骨卻是需要環境薰陶的。

這一切都源於教育環境的改變和缺失,教育目的的焦慮和浮躁,教育結果的偏差和功利

我們教育的一大特色,課堂上的道理與課堂外的道理經常不發生關係,前者讓人做夢,後者讓人疼痛。

在這樣一個充斥科幻色彩的時代,你得做好燃燒自己充當助推器的準備,最後還極有可能跨越不過很渺小的一段時空,因為太多年輕人連航向座標還沒鎖定。

教育三層次,授業傳道解惑,我們的教育在授業上勉強及格,至少我們沒成文盲;教育傳承的本應是正道,可是很多教師都走了收費補課邪道;至於解惑,只能打王者榮耀了。

關於教育的問題,相關言論太多,我探討不起,我本身就是教育的殘次品。正如開頭標題,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讀過的書有用?

所以我談這個問題,也不想多談什麼,因為我也拿了大學畢業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