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未来会站在美俄哪一方?为什么?

为君仗剑弑天下789


印度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该国未来依然会是一个独立于美国和俄罗斯意识存在的独特大国,既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国,也不会无条件支持俄罗斯。


就如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我们叫印度。

从历史上看,印度独立之后从没有完全倒向一个国家。比如冷战时期,印度虽然和苏联关系不错,但却是不结盟国家的领袖,在第三世界享有比较崇高的威望。1955年和我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原则的基础就是独立自主。1956年,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联合声明,宣示了不结盟运动的成立,他们不依附于北约,也不依附于华约(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军事集团)。

当年的第三世界很多国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不满,同时对苏联的红色扩张主义也有担忧,因此催生了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抱团取暖,印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领袖角色。

可能有人会说,印度当时购买了大量的苏联武器装备,怎么能说印度没有倒向苏联呢?购买武器装备是一个方面,因为印度的不结盟态度让美国不爽,不向印度出售武器,印度只能求助苏联。

即使如此,美国在公开场合还赞扬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因为印度在全球人口第二多嘛。特别是印度的老对头巴基斯坦1955年就等于和美国处于结盟状态了,印度都没有公开导向苏联,而是发生了木叔刚才说的那一幕——成立了不结盟运动。

另外,美国人对印度也算仁至义尽,尽管印度不支持美国的很多态度,但1962年的战争中,美国还是公开支持印度的。

因此,在冷战期间,尽管印度和苏联关系比与美国关系好,但整体上基本维持了平衡状态。可见印度从骨子里就不愿意依附某些国家,这是一种天然的大国心态使然。


西方有很多研究印度外交的书,其中一本木叔觉得不错,从中能找到印度外交的轨迹。封面图片如下。

这本书的观点和木叔的观点一致,认为印度未来会把自己依然标榜成穷国的代表和新兴国家的代表,在走第三条路,不会和美俄“过于亲密”。一个原因是因为印度历史上被欧洲人反复侵略,对欧洲中心主义很反感,因此对大国主导国际关系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看法。这是印度人历史观决定的,未来很难轻易改变。

印度的这种做独立自主的第三世界大国心态在冷战后越来越成为现实。冷战都不站队,冷战后印度更没有必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主要是如下两点:

第一,印度的大国雄心随着国力的增加而增加。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七大GDP国家,也在积极提高武器国产化率。在冷战时期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印度基本实施了没有倾向性的外交,如今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膨胀,让印度的“雄心壮志”更加膨胀,当然会更强调独立决策。

(印度总理莫迪和普京与特朗普关系都不错,但也若即若离)

第二,印度在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约有10多年时间了。

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不能是某个国家的传声筒。这样竞争常任理事国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印度能这么做,就表示自己未来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

其实,从印度总理莫迪这几年的执政上就能看出,他的外交方针还是挺独特的,比较大胆而且不拘小节,对美国和俄罗斯关系都不错。未来,印度的这种外交范式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木春山


印度在未来会站在美俄的哪一方,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冷战结束以前积极交好苏联。哪是印度因为也是从殖民地身份过来,是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印度实行的是议会民主制,但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思想中有向往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理想,所以印度对待西方老牌列强,还是有一种反帝意识和看法的。

希望效仿学习苏联的社会制度,来借鉴改造发展印度的社会。不过在世界冷战几十年的过程中,印度既不在政治上完全倒向苏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世界霸权。印度花了很多的精力联合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创建全世界不结盟运动,走世界政治第三条道路。目的也就是保持自己国家真正的独立,不加入其它的政治集团和军事组织。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结盟运动相对来说印度做得还是认真的。不结盟运动简而言之,就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任何一方结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到有120个成员国,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而该运动的发起人正是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以及南斯拉夫的铁托总统。以及由于冷战的结束,不结盟运动也进入了低潮,影响力也日益缩小。

现在世界上没有势均力敌对立的二大政治阵营,就是美国与欧洲有一个北约,而俄罗斯现在并没有可以依靠的军事组织,几乎是与美国单打独斗。俄罗斯在美国西方的围逼下,没有退路作出了针对性的强势反击。进入新世纪,世界也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美国虽然与俄罗斯还在势力范围上,存在激烈的敌对矛盾,但双方已经不是全球性对立的二大阵营。

如今的印度也更不是从前,印度的经济总量2017是2.54万亿美元,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七位,远远高于俄罗斯的1.46万亿美元。从现在的印度经济来看发展向好,不出意外印度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跻身于世界经济总量的前五名。印度现在正在沿着其开国总理尼赫鲁,声称的“有声有色的大国”理想道路前进。

按照印度的政治不结盟传统,以及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印度的发展不需要选边站,不需要结盟。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经济还将进一步下滑,能够与美国抗争的本钱也越来越少。俄罗斯逐渐的沦为一个地区大国,也是早晚的事。世界大国的变化此消彼长,印度有很大的企图心,与美国的关系也是互相利用。

由于印度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一直善于在大国之间投机取巧,以印度的野心或者说志向,绝对不会去充当美国的小伙伴。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永远达不到盟友关系。在6月2日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军事对话大会上,美国防长马蒂斯高调大谈什么印太战略。而印度总理莫迪对美防长的印太战略,反应十分冷淡,在发言中并没有呼应印太战略,一点也没有给马蒂斯面子。

最后,美俄之间现在尽管在一些地区争夺激烈,但是美俄双方也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更没有大决战。印度可以利用双方都向自己示好的条件,尽可以保持镇静,完全可以做到不选边站。




亦新湖


印度作为一个致力于做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国家,选边站队这种事只会让印度外交变得更加僵化,并沦为其他国家的工具。印度坚持所坚持的外交策略其实很大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是为了搞平衡,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更是因为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在于同巴基斯坦之间的长期对峙。这事关印度自身的国家安全,必须放到首先考虑的位置。

(印度少年)

印度的外交战略定位

只有保证自身国家战略的独立性,争取各方的支持和拉拢才印度外交的上上之策。这样的好处不但是可以让自己的在国际社会交往之中的外交地位更加突出,而且还可扩展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印度国内无论是国大党当政时期,还是人民党当政时期,基本都遵循这一外交策略。印度本身总体上的外交惯性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作为一个新生的殖民地大国,其很理性的跟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走上了“不结盟运动”,并且成为了旗帜性的国家。虽然说是不结盟,但是不结盟不代表就不发展同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印度很好的根据了自己的需求,游走于这两个域外国家之间,并且适时作出了调整,以适应域内的战略需求。

(印度外交奠基人尼赫鲁)

立足于域内

这里的这个“域”指的是“南亚次大陆”,可以说印度确实的位置确实是一块好位置,拥有一块相对孤立的战略区位,领土深入印度洋,土地广阔拥有世界第二多的耕地。南亚地区在美国的斯皮克曼地缘战略学说当中属于一块标准的“边缘地带”,在这里是可以孕育出世界性大国的。

然而印度的这块好地方,也自然引起了美、苏两大国家的注意,将触手深到了这一地区。印度地缘环境好,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好。因为英国人“以教为界分而治之”策略,印度长期与邻国巴基斯坦保持着敌对关系,多次爆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至今在克什米尔地区时有交火。为了围堵前苏联,美国选择扶植和拉拢更靠北的巴基斯坦,目的就是组织苏联通过阿富汗南下,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美国人这种做法,使得印度不由自主得倾向于同苏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取得其物质上的支援来同巴基斯坦进行对抗。印度始终留了一手,因为毕竟意识形态方面有差别,苏联对印度国内极左政治势力的暗中支持,让印度十分反感,并始终与苏联保持有限的合作关系知道冷战结束。

新时期与当下

现在印度依然没有跳出这种“立足于域内”的思维。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对峙依然为左右印度与美俄之间关系的发展。印巴两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核军备竞赛,使得两国在国际舞台都遭到了制裁。但是9.11之后恐怖主义的威胁,使得两国的外交环境得以改善。印度继续同俄罗斯之间保持着“传统友谊”,也开始同美国之间加强了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印度与美俄两国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好度量的指标,那就是印度与两国之间的军售贸易额度比例。2014年美国对印军售首次超过俄罗斯,这被印度国内的国际关系学者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甚至有人称这是印度摆脱“不结盟”主张的一个标志,其实有点夸张。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巴基斯坦与俄罗斯之间关系有了很大进步,双方近些年来关系因为反恐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合作,甚至举行了联合军演。印度为了平衡关系,强化了与美国之间军事合作。

(美印与印俄之间)

结语

巴基斯坦与他国关系的好坏亲疏,可以说就是印度外交走向的晴雨表。如今美巴关系恶化、巴俄关系走进,让印度开始对其对外策略进行了微调。特朗普的“印太战略”让印度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的对象国,这也正中印度下怀。不过这里需要知道的一点,印度迎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并非是跟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世界性大国一直是印度的目标,其不可能屈尊与人下。尤其是对于莫迪所领导保守派民族主义政府。

(莫迪参加与新加坡四国会议)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古姿


印度是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国家,不会站在任何国家身后,如果必须要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印度必然会站在俄罗斯一边。印度曾经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2017年,印度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

2005年,印度他美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双方在航天、核能等领域有众多的合作关系,美国也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然而美国他印度之间的关系,与印度和俄罗斯相比还差的远。


早在2000年,印度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领域,要比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合作,要广泛而深入的多。虽然俄罗斯并非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双方在反恐、核能、军工、能源等众多领域都有合作。

而不仅仅是在经济贸易领域,虽然美国与俄罗斯都是全球性大国,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外交务实才是第一选择。当年的苏联是印度外交的首选,然而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影响力大幅度锐减,印度妄图继承大英帝国在南亚的霸权,将印度洋视作自家的后院,然而,这就与美国的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冲突。



比如印度的对头巴基斯坦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新加坡樟宜、迪哥加西亚、中东等地拥有大量的实际存在,如果印度想要称霸印度洋,那么美国必然不能与之共存。

没有利益冲突才能够共存,如今的俄罗斯在印度洋几乎没有存在感,在中东的最后一块阵地叙利亚也朝不保夕,所以谋求与印度的合作重新恢复其地位是俄罗斯的重点。而美国就刚好相反,印度不过是其棋子,但印度也不可能一直纡尊降贵。


澹奕


印度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吃香的大国,其他国家都不断讨好印度,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严肃的说,印度目前正处在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对其而言,明智的选择是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而非选边站队。

一是美国极力拉拢印度。为了缓解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大国竞争压力。美国希望能够和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

因而一方面对印度发展核武器不再追求责任,甚至是默认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是夸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印是天然盟友。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实际上是想赋予印度更多的战略地位,但印度未必完全响应,而是更多希望美国帮助印度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二是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印度。俄罗斯和印度之间紧密的军事合作早已是世人皆知,俄罗斯对印度的军火销售开放力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当中,俄罗斯也是积极拉印度入伙。对于俄罗斯而言,与印度维持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既有利益促进亚太地区的大国均势,又可以增强俄罗斯在印太地区的影响。

除了美俄两国而言,日本等其他大国也是希望与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印度而言,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大量的劳动力是重要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家实力还处在发展当中,这也使得其他大国并不将印度视为首要威胁,因而会不断拉拢印度。

对于印度而言,基于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印度主要是谋求增强综合实力。因而一方面要和美国搞好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巨大市场和资本、技术优势是印度所希望的。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政治、军事支持也很有必要。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在美俄之间只选择一个,印度将来也不大可能存在这样的选择困境。

此外,就印度战略传统来看,坚持不结盟也很有意思,实际上就是尽可能保持战略独立性,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显然,在美俄之间,理智的选择是谁也不得罪,两面讨好最为有利。


凌胜利


印度在整个冷战期间由于奉行不结盟主义,美苏双方不得不抛出足够多的好处以让印度在国际立场上更多的偏向于其中一方。印度是一个影响力正在日益突出的南亚大国,但仍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就业、卫生、饮用水以及缺乏各地的基础建设、健康文化等等都是印度目前需要解决的因素。

图为中国工厂流水线

所以,印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站在美国或者俄罗斯其中的一方。印度需要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方面的投资,印度还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廉价的中国产品以及所有可能来源的武器装备。也就是说,尽管在国际贸易上和美国结盟拥有更大的优势,但印度并不会因为这一因素由于美国正式达成军事联盟。

图为印度购买的苏-30战斗机

在面对俄罗斯问题上,印度巧妙的就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军事行动选择了政治回避。而在面对中东民族问题的时候,印度又完美的平衡了自身与沙特、伊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印度更能承担起墙头草这个名称。

图为莫迪和特朗

但是,假如印度的利益受到威胁,这种立场很有可能就会发生改变。比如,西方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将印度的战略地位推到绝境的时候印度就会选择和苏联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来向西方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在面临北方边境问题的时候,印度又会选择加入美日军事同盟来增加自己的实力和背后所能提供的必要支持,因为相对不结盟等意识形态政策,国家利益明显要更加重要。


军事新观察


印度只会站在印度一方!

在国际关系已经告别了附属国与宗主国的被控制与控制、被殖民与殖民阶段后,国家间的战略选择的首要考量就是国际的战略利益和统治阶层的战略利益。

很多人常拿墙头草去批评和责骂一些国家尤其是小国,但其实,“墙头草”现象才是这些国家拥有独立性的一个标志,不附和于任何大国,而是根据自己的战略利益来选择立场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小国需要在大国间玩凭平衡。对于大国来说,则不仅需要在大国间尽可能做到平衡,还要有区域和全球视野,注重照顾和安抚小国的利益和尊严

印度来说,它不仅不会主动开罪美俄这样的大国,而是会竭力维系平衡,除非因为特殊原因受到某一方的严重侵犯。与此同时,作为传统上的“南亚之王”,印度地区之王的意识依然强烈。但印度近些年在南亚地区遭遇到的反对和质疑逐渐增多,也同其依然坚持强压政策而没有与时俱进地调整到以软实力影响为主的策略。

说到底,如今对于任何国家,那怕是再小的国家,独立性都是首要考量。不论一个国家实力再强,任何指望他国对自己唯命是从,或者认为既然是朋友就什么都得拴在一个裤腰带上的观点,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百年前成年男子留的大辫子,早该剪掉了。

印度也好,其他国家也好,要想成为大国,先得做一个让他人信任和尊敬的国家,而不是让他人讨厌和畏惧的国家


涵一


印度号称南亚最强军事大国,但是在军工实力和综合战略等方面的表现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达到大国的水准。这一点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对峙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实力强于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却始终是印度久攻不下的对象。美国和俄罗斯争相拉拢印度,主要是看到了这个国家的体量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未来,印度确实有一定的机会可以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

在过去,印度选择和俄罗斯(苏联)走得更近,长期以来,印度的大部分主力武器都是俄罗斯供应的,今天印度能够在军力排行榜上超越英法,俄罗斯确实功不可没。所以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属于友好关系,现在印度仍然和俄罗斯保持密切的防务合作,俄罗斯的战斗机、舰艇、导弹都是印度关注的对象。

不过现在印度的战略重心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目前印度采购的美制武器也已经越来越多,美国的“印太战略”提出之后,印度有继续向美国一边靠拢的趋势。著名的“马拉巴尔”海上军演就是印度和美国联合主导的军事演习行动,近年来“马拉巴尔”演习的规模有所扩大,位置也不断变化,这似乎意味着印度正试图追随美国的脚步,扩张自己在亚洲区域的影响力。

当然,印度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战略野心的国家,印度靠近美国,并不意味着今后美国就能驾驭印度。国际格局的微妙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的联盟体系确立。印度实际上不认为自己应该做俄罗斯或是美国的小弟,印度真正的想法,就是要成为和美俄同一级别的军事战略大国。所以现在印度只是在平衡美俄关系,并试图借助美俄矛盾,找到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展机会。

因此,今后的印度应该将会长期在美俄之间来回摇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得美俄双方都不得不加紧拉拢印度,这样印度的主导权会更大,印度将可以借此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除非美俄两国的实力对比再次发生彻底的变化,不然印度是不可能轻易为任何一方站队的。在印度眼里,自己也是世界多极领袖之一,不需要看美俄的眼色行事。

当然,印度的战略博弈技巧和美俄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美俄两国也不是不知道印度心里在想什么。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愿意向印度输送大量的军备产品,但是技术转让是很难的。现在的印度高度依赖进口武器,以至于印度的国防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印度的军备系统完全受到美国和俄罗斯的控制,因此印度很难成为真正的军工技术大国,也很难在军事实力上达到真正接近于美俄的水平。


白虎堂


先抛答案,印度不会在美俄之间选边站。为什么?

首先,回顾印度独立以来的外交史,可以发现,在冷战期间,印度虽然一度交好苏联,但并没有完全倒向苏联,而是始终坚持政治和战略上的自主外交,并与当时的埃及,南斯拉夫领导人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印度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是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不愿做任何大国的小兄弟。冷战后,印度继续坚持这一理念,包括发展核武器,也体现了印度的大国追求。


其次,印度当前拥有非常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大国都有意与印度发展和加强关系。虽然俄罗斯是印度武器装备的传统供应国,但美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拉拢印度,包括全面加强与印度的防务关系,向印度出售最先进的装备。但印度并没有因此就倒向美国,而是努力在大国间左右逢源,如此次不顾美国反对,向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系统,借机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三,展望未来,印度将会继续遵循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继续谋求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地位,不会在美俄之间选边站。印度2017年的GDP已达2.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并有望未来三五年内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大国。届时,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实力资本将更加雄厚,便更不可能在美俄之间选边站。

同时,印度也明白,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是好惹的。一旦在美俄之间选边站,美俄任何一国都能给印度的外交安全利益带来重大的损失,如向印度的邻国出售先进武器。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不会在美俄之间选边站。


西域都护


印度一直想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上注重独立自主,这就决定了印度不会站在美俄任何一边,让自己沦为任一方的小弟或者棋子。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才是印度要做的。尤其是现在印度成了美俄争相拉拢的香饽饽,印度就更不会随便倒向某一方。

印度的经济是内向型的,服务业占了大头,其对外依存度不大,所以印度不会被美俄欧任何一方拿捏。莫迪上台之后力推“印度制造”,可以看出印度的自主化意识很强。

在军购方面,虽然印度外购很多,但是印度附加的条件也越来越多,包括技术转让、采购印度生产的一些零部件等等,显然可以看到印度并不甘心成为外国军火的倾销地。而且在军购国家上,印度也不是完全倒向某一个。以战斗机为例,印度是重型战斗机从俄罗斯采购,中型和轻型战斗机倾向于从欧美采购。在欧美之间,印度也不是偏向哪一个,像中型战斗机就采购了36架法国的“阵风”,轻型战斗机招标有瑞典的“鹰狮”和美国的F-16。

陆军和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更喜欢找俄罗斯,只有俄罗斯提供不了或者技术让印度看不上的时候才倾向于从欧美采购。

实际上,印度在军购方面并不像很多媒体形容的那样人傻钱多,而是很会搞平衡。“万国牌”虽然给军队的后勤保障带来很大麻烦,但也避免了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而导致的被动。(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