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專業,千萬別「學醫」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從上午開始,一張醫護人員舉著「高考加油別學醫」的合照刷屏朋友圈。除了七個醒目的大字之外,每位醫護人員的眼皮上還分別貼了一個「淚」字。

看看學醫和沒學醫的人,各個年齡都在幹什麼,剩下的自己體會。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大學選專業,千萬別“學醫”

如果你學醫,假設25歲畢業。

畢業3年後,28歲,你的同學都已經在行業中獨當一面了,教育行業的同學開始監考;而你可能還在讀研讀博,熬夜背書、參加考試。

畢業5年,30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做管理崗位,或者小部門的領導了;你可能還在卻還沒有完成規範化培訓。

畢業8年,33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已經能從工作中騰出時間照顧家庭了;而你卻在當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等等,基本上回不了家。

畢業10年,35歲,你的同學都開始攢下一筆錢做投資了;你雖然剛剛開始告別沒日沒夜的值班,但賬面上才剛剛開始有盈餘,別提投資了。

畢業15年,40歲,你的同學基本上都不要為工作操心了,你卻開始真正的主刀,帶治療組,開會,教學;你的事業真正開始,並沒有比之前更輕鬆,職稱、課題等等,挑戰才剛剛開始,更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

畢業20年,45歲,你的同學基本上已經享受生活了,當然也有些同學開始可能事業停滯不前了,開始轉向愛好了,比如書法、攝影、旅遊;而你卻正事業黃金期,雖然收入改善了點,但根本無暇顧及家人和愛好。

畢業30年,55歲,你的同學要不然已經身居高位,要不然在半退休狀態了;但你卻拼了命才剛剛當上主任,有一點權力和能力。苦於自己身體和年齡的限制,曾今的包袱無法發揮,最大的念頭就是自己當主任的時候一切平安,不要出大事。

退休了之後,別人都開始旅遊、帶孫子、種花養草;你卻成為了老專家,不僅被醫院返聘繼續上班,經常有機會發揮餘熱,到處講學、會診,比退休前還忙了。但與之匹配的是,你甚至65歲-70歲,每天晚上還要看書,學習,甚至做PPT。

這就是醫生在不同年齡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你期待的生活。如果你想錢多,有輕鬆,當醫生絕對是錯誤的選擇。即使最牛的主任,做個手術掙2萬,但是他每天能做的手術也十分有限,還得要他時刻保持手術的狀態,承受巨大的壓力,還得承擔高難度手術的風險。

和一個統一卓越的國企老總、私企老闆、上市公司高管、政府官員比起來,掙錢太累了。

如果你想一輩子的面臨挑戰、不知疲倦、身體很好、樂於忙碌、熱衷熬夜、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大的追求,愛人和孩子也支持你每天不著家。你發自內心的覺得能治病救人、解除別人的痛苦,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精神追求,去學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