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Lauzi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該章全文如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意思是:

相反的促進是道發展的動力,弱小是道的依託。天下萬物從已有的物質中產生,已有的物質是從沒有開始的。

“反者”與“弱者”是兩種事物狀態,構成並列。關於“反者”之“反”的含義有過爭論,一曰“反”,一曰“返”。“相反”與“返回”這兩個意思在《道德經》中膠著在一起,很難判別,“返回”是以舊的終結為前提的,“終結”正與“運行”“相反”。

從《道德經》主要的觀點來看,對本章中的“反”,我更同意取“相反相成”之意的“反”,因為它是與強弱、有無放在一起討論的概念。

“萬物生於有”,是典型的“道之用”。“有生於無”,是典型的“道之動”。“相反”才能“相成”,相反正是推動道發展的動力。始“有”必弱,“無”乃“有”之反。王弼通行本用“反”不用“返”,其表達了對立統一的思想。“對立統一”的思想並非西洋人所獨有,只是我們的先人沒為它命名罷了。

“反者”應該是“相反”的意思。因為下面還有“弱者”。這是一組有聯繫的概念,對道來講,“反者”“弱者”都是有價值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相反是促進道發展的動力,弱小是道的依託。因為“反(返)”是迴歸,迴歸是再生的基礎,歸根曰靜,是謂覆命(第十六章);因為“反”是相背,“萬物負陰而抱陽”(第四十二章),沒有“反”,何以為“正”?

“道之動”正是“動之徐生”(第十五章)之“動”。“弱”是事物成長階段,最具發展潛力,而“物壯則老”(第三十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第七十八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

“道之用”正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用”,“無之以為用”正是典型的“道之用”。(第十一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說明初“有”生於“無”。“有生於無”與“有無相生”(第二章)的道理是一致的。因為“有”也會成為“無”的,繼而再“有”,循環往復,除了天地之始的“無”在“有”之先外,“有”與“無”一直相因相生,“有無相生”。從無到有,這是一個過程,然後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陳廣逵


閱讀了十幾篇解釋,不盡人意。

從生活中就可以感悟到它的意思,若道離開了生活就不是道本,若意思找不到生活中的影子就是偏離了正確。

有想法不行動,永遠不會成功。

學書不運用,永遠是白痴。

古文之難懂,誰能一槍中?總是要從現實生活中去體會尋覓驗證答案,才能最終一腳定江山。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的運動規律是從無到有的方向發展,總是向著相反的一面運作行動。窮人拼命去掙錢,因為錢太缺。無是生命活著的奮鬥目標方向。餓了就會去吃飯填飽肚子,飽人不再會去吃了。有是運動停止的符號,無是運動開始的號角。

道所驅使的謂之有用之材,總是選擇弱者。謂什麼這麼說呢?知恥而後勇,知不堪而後自強不息,知窮苦而懂幸福,知失去方用珍惜。自古穩坐江山的皇帝還會有所作為嗎?沒有了。高山頂的大樹還願意升高嗎?不了,太冷了。山下的小樹呢?什麼都比自己高,要打敗的目標也夠多,經驗也會豐富,成就感日日盛,越活越有勁。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給自然界賦予無比生機。所以說弱者就是道的體用,是道的呵護對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我的解釋非常貼切完美,那麼我的解釋肯定偏離了正確。因為道不是能用語言就能說得明白的。盡全力不及一隅耳。

這裡說這麼多,僅僅有一層意思。我們先無條件信任書,然後照做,在生活中去體悟,去驗證真偽。總有一天雲開見明日。境界更上一層樓。


鈞灃732


我理解的“反者,道之動。”如若直接理解就是“為何有相反的存在呢?那是因為有共同之道在向前運動的緣故生成了反向運動。”的原因。如若用狹小單一的事物舉證最好的莫過於物理學的“作用與反作用力”的描述與實踐檢驗證明“反向力”的同生共存了。如果從對反向推動莫過於“噴氣式飛機”和火箭發射了!噴氣式飛機與火箭都是向後噴氣的力量反推飛機與火箭向前飛行的“反者,道之動“的成功應用方式。應用到個人的修煉生命性能上為何要強調“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來檢查與對比同現在的狀態來找出過去的錯誤出來利於在當下將錯誤的東西矯正到闔適的位置上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助推自己向前奮進的方法呢?就是應用的“反者,道之動“原理!改正過去的錯誤來獲得向前的動力闔成的一類校準行為的方法。再大些就於“弱者,道之用。“相通了。人類社會盡管是以“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方式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向渾沌不清的前方努力奮進才有機會達到目的的!如若只向已經明白的方向發展必是倒退回到過去的行為將導致毀滅。人類社會在不同階段都有一些創造性的發現與發明儘管都不多卻是對人類謀求生存下去是有益的人類會怎麼辦?固守與機械繼承保持不變?天地是在不斷運行的人類是在進行生死更新的不斷變化那種機械繼承能適用於不斷變化的自然狀態和生死更新的人類社會需求嗎?肯定不行!就有了“精益改良“的應用。如原始人有打造石刀,石斧,石錘等等石制工具來助推勞動創造效率的開端,如果機械繼承到現在還再用石制工具勞動創造的效率能提高嗎?沒有可能!現在看看工具類琳琅滿目的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助推勞動創造的效率是怎麼來的?人類並不是一味地拋棄過去的一切而是有選擇性地保留下那些有益的東西來進行“精益改良“性的創新發展而獲得的!這是正向驅動而反向驅動呢?就是要有所淘汰既不是全盤照抄的固守歷史也不是全盤否定歷史而獲得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而走到現在的!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天地運行是共同之道而人類豈能例外?必然是共同助推發展前行到現在的!“道“只是人類為天地運行的共同狀態取的一個人類方便理解的人類稱呼名稱“道“並非真實的事情是“道“!是代號也好是代碼也行!就是個人類概念而已!故有“共同生道,道生共同。“的描述!前半句主體是描述“道“的生成,後半句的主體是如何利用道!由於事情都是共同體必有發展不平衡生成強弱之分而事情必須要有平衡支撐才能不會傾覆而獲得存在的機會就決定了人類必須要對弱處進行有促進作用的助力推動局部的弱變強來獲得平衡!如若是助強欺弱的助推傾覆必在前方!當然“弱者,道之用。“還有許多方面可以舉證的就不談自己的理解了。……


公議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數少,字用的簡單,它的含義就多,所以很難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這句話既然是個排比句,我們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麼在這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的過程中,是誰在推動,是誰在發揮作用?是道。道的推動和作用的發揮又是以什麼形式體現在物上呢?一為“反”,一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時的“柔弱”狀態,能夠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現為“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時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

“道之動”,道之運行。那麼道的運行,又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謂正?中正不變也;何謂反?往復變化也。有運動和變化,就能在其中呈現出道的運行規律,所以道的運行,就體現在萬物圍繞著“正”的生滅往復變化之中。

萬物生而離其母,為反;滅而歸其根,仍然為反。相對於中正的水平面來說,魚兒無論躍起還是落下,往還是復,都是在做反向運動。中正則不易不變,而有反覆者、有運行變化者,盡皆為“反”。故而以中正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復變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為何會禍福相依,而無休止?因為我們普遍認知的禍或福,均非“正”,皆為“反”,故而會不斷地發生往復變化。以至於到現在我們認為“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真正的好,也沒有真正的不好”,因為我們失去那個“正”已經太久了。

子出於母,故母為正,其子為反;末出於根,故根為正,其末為反;有出於無,故無為正,其有為反;高出於下,故下為正,其高為反。陰陽負抱而成為一個具體事物,正反相牽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故而母子成國,根末成樹,無有成萬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衛建設自己的國家,子女不返哺照顧自己的母親,則國、家難立;樹不落葉、末不返根,則大樹難存;生而不滅、有不返無,則萬物難續;其高無度、其長無窮,則空谷難成。所以萬物芸芸,仍然各自復歸於其根。

表現出來就是:子民在外守衛,但不能無限去擴張;葉子往上生長,但不能無限去擴展;樹幹往高生長,也同樣不能無限去增長。因為有一個“力”在把它們“抱”回來,緊緊圍繞自己的根本而不遠離。偏離根本過遠的,則“返”之。表現出來就是: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亭者毒之,勇於敢者殺之,強梁者死之,皆歸於——遠者返之。

老子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個張弓之力,正是負抱之力。“萬物負陰而抱陽”,弓一拉開,就同時有一個向上的力,一個向下的力,二者一為“負”,一為“抱”,合力而成一個整體。

於大樹這一個整體來說,根為本,葉為末,葉落可再生,根毀則樹亡。因此老子讓我們要把握住本,而不去捨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棄重求輕;要把握住靜,而不去無靜而躁。因為末依於本,輕依於重,躁依於靜,所以不要去逐末而傷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則為“正”。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長久,如此方能“久視長生”。老子推崇的“復歸於嬰兒”狀態,不正是一個離母體最為接近的狀態麼?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長生。“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個“母”的狀態麼?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長久。

子始出於母時,是為“弱”;末始出於根時,是為“弱”;有始出於無時,是為“弱”;高始出於下時,是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時候,道對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為天下萬物都起源於這個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於後時,是為“無”;在高未出於下時,是為“無”;在有未生於無時,是為“無”,所以“有”都來源於這個“無”。故而高以下為基,無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為天地母,生天下萬物。


道家大師兄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道本來無所謂動或者不動,反或者不反。但是我們畢竟是人,人是有主觀、有立場的。所以我們現在,是站在 人的立場來做學問,而不是為學問而學問。中國人的學問都是為 人生而學問,為人要生活,為人要生存發展,為人的站天地而來 做學問,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場來看自然。 我們都認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會有人會講,生是死的反, 會嗎?大概不會吧?生就叫來,死就叫去,因為那是不同的空 間。所以我們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個,大家不約而同的,共同的認知,死就是生的反,禍是福的反,無就是有的反,從生到死,從福到禍,從有到無,都是一個反字。

我們要知道反,其實有三個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點, 返回;第二,是發展到反面,任何事情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輔相成,你看車輪,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後,向 前向後是同時發生,同時作用的。 動就是運行,所以反者道之動。我們可以解釋說,道的動 變是自然循環,是返本歸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後又繼續向外面發展,反覆循環,週而復始,才能夠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動,我們可以從現實面來看,人越來越老, 東西越來越舊,事情越來越糟,這是事實。但是這個還是我們很難 去了解的東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話,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自處柔 弱,是道的動變,這是最有效的運用。 直的是無法直接變成彎的。你看鋼鐵直直 的,怎麼彎都彎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熱,讓它柔軟,這樣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狀去彎曲。同樣,你很剛強的時 候,是改變不了的,你要讓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狀,去做改變。反 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始終站在剛強那一面,不自處以柔弱,就無 法循環往復。

從道的作用來看,道沒有自己,道是虛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夠生萬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萬物,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曾仕強微信公眾號!


曾仕強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於《老子》一書中,可謂是道家的經典語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句話呢?

先來看看譯文: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這句話看似矛盾,又充滿哲學,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系統,比如太陽今天傍晚落山了,第二天早上又會從東方升起,長此以往,循環不斷。

再比如說,海水受熱蒸發成雲,雲會往高原地區飄去(熱脹冷縮原理),然後匯聚成雨雪,下在高原上成冰雪,再慢慢的融化,經過小溪、湖泊、江河等流到海里,這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這種運動可以成為道的運動,而道在此間扮演的角色又是微妙的,比如雲朵可能沒飛到高原,就成雨水降下來了,那些水可能還沒流到海洋,就已經蒸發了。

但是道在這裡面是一個比較統籌的角色,它代表著一個規律,儘管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但事物的運動還是按照這個規律走的。

道在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事物的發展它可能產生於某種條件,也可能產生於某個想法。

就像我們做某件事情,我們可以依據現有的裝備(條件)去決定做什麼樣的事情,也可以想著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再去湊足這個條件。

打個簡單的比方,週末我們本來沒有什麼事情,突然瞥見了前段時間某個朋友送的話劇演出票,於是決定去看話劇,這個就叫先有條件再定想法。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近段時間很想看某場電影,於是去買電影票,去看電影。這個就叫先定想法再湊條件。所以這兩句雖然很矛盾的話,放到現實裡,還真的很適應。


戲曲說


先說答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說的是聖王治理天下所需要明白的“道”的動用之理,聖王去偽存真,去文取質,去巧取樸,復歸於道,用道之柔弱。



“反”,復歸的意思,指的是復歸於道。從何處“反”,從人道復歸天道。去人之智巧,去人之妄為。聖王去人復天,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道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聖王守至靜,反於大道,棄絕人道之強為妄作,以天道自然柔弱為用。

這裡的“弱”,說的是以人道觀之,天道至虛,故而視之至弱。其實天道自然無為,不強求萬物聽從自己,無恩而大恩生,無為而天地成,此為“弱者道之用”,聖王以道治天下,也應復歸於道,用道之柔弱。



一些解釋

《道德經》中,有些字,在一些語境中,指的是以人道觀之的狀態,並不是他天然的狀態。

比如說“弱”在這一句中,便是以人道觀之,天道無為之用為弱,人道有為之用為強,然而,天道之弱為長生之道,那些不合天道的人道之強實際上是早亡之道。

再比如說《道德經》中常說的“無為”,同樣是以人道觀之,天道至靜,無人之為。然而無為之為,是真正的自然之為,那些不合天道的人道之有為,實際上是妄為。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以妄人之道觀之,不可得天道之美,天道之善。


平凡285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此句話乃老子的至理名言。若想完整理解其含義,我以為應整段解讀。

在老子《道德經》中,此段話原文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在《老子略談·逼近本原》一書中,對老子的此段話,大義直解如下:

所以尊貴需要低賤支撐,高大得有低下保障。高級領導對從屬常自貶身段,體現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大家還不明白嗎!車子房子,只會越買越上癮。珠寶美玉,如無佔有慾望,不過是石頭一塊。反向或對立面的存在,才是宇宙(道)運行的終極動力;最微小的物質內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時空之中的萬物,是從無中創生而來,但無,並非"空無",因為即便是真空之中,一樣充斥著最微小的物質、信息和能量。

以上理解,純屬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劉怯之


點擊“關注”,一起探討!!!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4-27 17:34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簡簡單單一句話,陰陽概念躍然紙上。

相反的力量,反倒是道的活力、動力源泉;失敗、挫折是道的另一種作用。

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何來成功?只有經歷了失敗,才能找到問題所在,為了之後的更大成功避免損失,少走彎路。

世界不可能永遠是光明的,黑暗就在不遠處。不經歷黑暗,怎麼理解陽光明媚的愜意?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對手的競爭、客戶的不滿意,便是我們讓企業更加成功的動力;一兩次生意的失利,暫時性的挫折,便是我們反思、提高的一種工具。不要害怕挫折,暫時的困難也許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更加不要害怕反對意見,只有聽取、重視反對意見,並且接受了並改進,才能更好的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很多的人為什麼死的經驗上?就是因為只看到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對於失敗的重視、反思、預防。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馬雲說“今天很困難,明天很困難,後天很光明,但是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事業亦是如此,只有不斷的推倒先前的成功,才能不斷的成功,否則就只有失敗,真的只有“無”了。而不是有無相生,生生不息。


新風堂堂主


這句話語出《道德經》第四十章。可以是詩歌,也可以說是格言。反者道之動,弱者之用。是老子用來闡述道的一種特徵。這句話非常經典,可以讓我們看透人性。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應該有兩層意思,一種是相反,反面。老子看到了萬事萬物對立面的存在,同時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另一種是:通“返”返回迴歸的意思。第16章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整部道德經從字面上共有200多種辯證相反的關係。比如:有與無,生與死,強與弱,陰和陽,雌和雄,損和益,勝與敗,利與害,美與惡,正和奇,靜與躁,貴賤,榮辱,剛柔,禍福,吉凶,大小,高低,長短,難易,前後,智愚,巧拙等等。

所以,反者,道之動。是頓悟道德經非常經典的一句話。

第二:弱者,道之用。平時人們常常強調剛強的一面,認為這是積極向上,具有正面意義,是一種正能量。而老子卻看重它的反面意義,認為柔弱勝剛強。木強則折,兵強則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柔勝剛,弱勝強,守柔曰強。在我們日常,只有處事柔弱,不爭,謙下,才能成大事。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我們現實中,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許你看到的弱,恰恰是一種強。你看到的惡,極有可能是一種大善。我體會很多,一直以來你覺得很大度的人,竟然是特別小氣,他們正是因為小氣而怕別人說,才刻意表現為大度。很多這樣的案例。我們在生活中慢慢頓悟。

我是自哲學創始人,感謝您點擊右上角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