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拯救市場的「傳言」落地了!下周利好於市場?

前兩天,個股明明沒什麼大波動,但銀行拖著上證50衝高回落,大盤也被帶進了溝裡。今天,又是銀行,下午突然像打了雞血似的一路猛攻。看看“工、農、中、建”這幾乎瘋狂的表演,還哪有點大行穩重的樣子?

剛剛,拯救市場的“傳言”落地了!下週利好於市場?

而與之相對應,前兩天波動不大的“吃瓜群眾”們依然在“吃瓜”,大家似乎都被銀行的表演驚到了,忘了自己還得漲,很多個股在上午和下午的表現區別並不太大。

當然,這也很容易理解,資金那麼點,銀行那麼大,市場那麼弱,想要“雨露均霑”,怎麼可能?

不過,即便今天沒有做到“普惠”,但在最危險的時刻,銀行能夠站出來,還是幫市場完成了“第二隻”腳的回踩,下週可以期待一下了。

金融股的瘋狂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最近兩天關於金融監管的政策變化。

昨天是關於AA+債券,今天是關於資管新規。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利好金融,但偏偏又不怎麼容易看懂。

所以有時候也不得不感慨,做股票不容易啊,從芯片到國際貿易再到金融政策,幾年過後,我們會發現雖然賬戶資金越來越少,但知識儲備可是越來越多了。

剛剛,拯救市場的“傳言”落地了!下週利好於市場?

今天的傳聞是這樣的:

1,公募投資非標資產

2,攤餘成本法

3,不設硬性指標

容易被誤解的“公募”

這個名詞給咱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公募基金,比如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之類的機構,但在資管新規裡,公募的範圍就很大了,只要參與人數夠200就算,所以這裡的公募更多的是指銀行理財。

神秘的”標”與“非標”

非標資產肯定是相對於標準資產來說的。

這個理解起來也不復雜,比如賣茶葉這事,大家都賣鐵觀音,咱們也分不清這茶葉的好壞,也沒有固定的分量,流通起來很不方便。但是這時候出了一個品牌叫張一元,把價格、分量、包裝、生產日期都明確下來。這樣市場就很清楚定價了。

於是張一元就成了“標”,而其他不知名的散茶商人就成了“非標”。

張一元和其他茶商的區別,就具有了幾個優勢。

剛剛,拯救市場的“傳言”落地了!下週利好於市場?

1,方便定價和流通

2,風險低,可評估。

而銀行投標準,就是因為流動性好,進得去出得來,並且定價明確,買賣方都認可。

但只投標準,也不是沒壞處,不好的地方肯定就是收益低了。而放開非標的結果就出現了兩個好處。

1,對於銀行來說,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夠更靈活,收益更有競爭力。

2,對於非標資產方,比如信託,那就是“救命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前期限制非標的時候,安信信託的股價跌成狗而今天傳聞一出能夠漲停。

晦澀的“攤餘成本法”

任何聽起來專業的東西,只要稍微一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那麼“攤餘成本法”又是個什麼鬼?

比如你買了一個股票,1股90元,10天后漲到100元,這樣你就能賺10元。那麼平均下來,你就可以宣稱自己的股票每天能賺1元。

而現實是,股票肯定是波動上漲的,這十天是個很複雜的變化過程,為了還原這個過程,你需要每天公佈自己的淨值變化。

如果用“攤餘收益法”,投資人只看到了十天10%,在這麼差的行情下,這是很不錯的一個結局。

但是如果用淨值法,投資人看到了整個過程,恐怕就不這麼想了。

情景一,趕上市場反彈,投資人就會抱怨,今天市場反彈那麼好,你怎麼才漲1%?

情景二,趕上股價波動,投資人就會抱怨,明明有波動,為什麼不能通過高拋低吸賺20%?

情景三,股價先漲15%,最後又回落到10%,這時候投資人就會抱怨,明明可以賺15%不賣,非要等到10%賣?

所以,用淨值法,在宣傳和用戶體驗上,雖然真實,但著實頭疼。而對於一些本身就風險小,波動不大的標的,用“攤餘成本法”更容易方便銀行去解釋和宣傳自己的產品。

如果之前這兩個還算是戰術上的改變,那麼“不設硬性指標”顯然更能體現出“傳聞”對於這場資管改革的厭惡了。

我們知道銀行這種機構,每天都跟錢打交道,因此天生有一種對風險的厭惡感。為了防風險,寧願增加工作流程,降低效率也沒關係。對於上層的政策變化,更是反應敏感,不讓做的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鼓勵做的事,必然是開足馬力。

而以券商為代表的非銀機構,每天都是在和投資打交道,做任何決策肯定是要打提前量的。

結果就是,在資管新規這個大框架下,銀行謹小慎微,非銀機構要早做打算,於是所謂的“運動式”變革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結果自然是造成了各種“慣性殺傷”。

剛剛,這個扮演“救市”角色的“正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落地了,在傳聞基礎上,還是打了折扣。

1,傳聞“公募可投非標”,而正版的是非標“需要期限匹配”。

2,傳聞中的類貨幣基金使用“攤餘成本法”,而正版的限定條件是“封閉式理財產品”。

3,傳聞整改“不設硬性指標”,而正版依然要求制定整改時間表。

通過這種對比,我們明顯感受到,傳聞更像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正版更像是刻板的“現實”。在被市場蹂躪一番後,大家急於期待讓這影響了金融行業生態的資管新規能夠別再“添亂”。

在資管新規的引導下,要“去槓桿”,就得全面去,略微保守,就可能被打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籤。就像咱們剛剛親身體驗過的CDR運動潮。

結果可能本來是好的思路,也會由於急於求成而變得矯枉過正。雖然現在“現實”與“願望”有所差距,甚至連“央行放水”的傳聞都被否了。但監管層也需要考慮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近乎真實的“傳聞”出現。

當然,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版”,後期還有改動的空間。在股市萎靡,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市場已經承受不起“運動”所帶來的“缺血”,在“正式版”最終出臺前,也真的要適當“徵求”一下“傳聞”的意見了,那或許才是老百姓的真實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