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人死之後,在墓中留下咒語,藉以嚇退或懲罰盜墓者。這一做法,在埃及法老墓葬中,比較常見。最有名的咒語,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圖坦卡蒙法老,他金字塔陵墓中用象形文字書寫銘刻的這幾句咒語:“誰擾亂了這位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頭上降臨”;“任何懷有不純之心進這墳墓的,我要像扼一隻鳥兒一樣扼住他的脖子。”一開始人們對此咒語不以為然,以為就是唬人的。沒想到之後在不太長的時間之內,以此陵墓發現人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為首的,20多人全部暴亡。其中有卡特的考古投資人、夥伴、秘書、甚至秘書的父親。有被蚊蟲叮咬致死的;有跳樓自殺的;最多的是突然死亡,死因不明,他們死前身體健康,全無任何徵兆。有人說這是冥冥中對法老不敬者的懲罰。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雖然作為無神論者,很多人不信這些,猜測可能有人在陵墓中置放了某種神秘毒物或細菌使然。但是很多人還是相信的,認為有一些未知的東西,雖無法解釋,但是客觀存在。其實在中國一些墓葬中,也曾發現類似咒語,無論信或者不信,總感覺挺瘮人的。乾隆帝,就見過這樣的咒語,並且深信,然後趕緊採取措施,進行彌補和贖罪。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那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北京西距城區十五公里處,建造一座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是為現在聞名中外,被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的頤和園,當時稱“清漪園”。

建園之初,原準備在萬壽山上建一座九層寶塔“延壽塔”,而且已經建到第八層,乾隆卻突然下一道聖旨,把已建好的八層全部拆掉,並在原址重新建造了一座八方閣,即現在頤和園中心景點之一“佛香閣”。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佛香閣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築,為全頤和園建築佈局的中心。"佛香"二字來源於佛教對佛的歌頌。該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興建在20米的石造臺基上,八面三層四重簷。內有八根鐵梨木大柱,直貫頂部,下有20米高的石臺基。閣上層榜曰 “式延風教”,中層榜曰“氣象昭回”,下層榜曰“雲外天香”,閣名 “佛香閣”。內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燒香禮佛。

至於乾隆為什麼突然扒掉“延壽塔”,改建“佛香閣”?說法很多,有一種被最多人接受和認可的說法,是延壽塔正在建造之時,乾隆帝突然聽說這萬壽山下有個古墓,墓主人是明朝某位皇妃。尤其這個皇妃精通玄學命理,九宮八卦,會施用魔法,非常恐怖。建築工匠這時候,恰巧就發現了這個陵墓,但是他們沒敢打開進入。因為墓門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八個大字,堪稱駭人咒語。大臣抓緊報告給乾隆帝,乾隆很好奇,親自趕去查看。他這一看不要緊,看完被嚇得立刻下旨停建延壽塔。那八個字是哪八個字呢?原來是:“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驚魂未定,不僅讓人土方全部回填,而且在上面建佛香閣,既震懾鬼魂,同時保護皇陵,又為其誦經祈福。是為頤和園佛香閣的由來。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因為那八字咒語,不僅乾隆帝沒敢動這皇妃墓。 在其之後數百年年,無論世事變幻;無論災荒還是戰爭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晚晴、民國還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抑或後來的文革時期,該皇妃墓都沒有人敢動。甚至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火燒頤和園,佛香閣被付之一炬,後來光緒帝又重修,我們才得以再見其容貌,當時和之後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此皇妃墓也一直沒人去動。

至於是明朝哪位皇帝的妃子?有學者說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妃。對此本人不僅不認同,而且認為此種說法太荒唐,純屬扯淡。安誰的身上都可以,都有可能,而唯獨不該安在明孝宗的身上。因為他不僅是中國歷史難得一見的明君,他不僅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驅逐奸佞,勵精圖治,創造“弘治中興”這一開明時期。縱然統治後期寵信宦官李廣,但隨後立刻改過自新,所以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都極高,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而且在中國所有帝王中,明孝宗最難能可能的,是他提倡並身體力行“一夫一妻制”。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從不封嬪封妃,哪來留咒語的皇妃之說?他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只是如此賢君,英年早逝,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明泰陵。因為沒有其他后妃,待張皇后去世,與明孝宗合葬。明泰陵,也因此成為歷代皇陵中,只葬著夫妻兩人的,絕無僅有的特例陵墓。

大明皇妃刻八個字,數百年沒人敢盜墓,乾隆因此建了頤和園佛香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