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数学题时,自己想不出来,而翻到后面看答案解析时却全都能看懂?

眷恋清晨


我对不起我数学老师,高考之前的复习太过膨胀了,结果考出个什么玩意


在复习的时候,就是感觉自己什么题目都会做,然后模拟考的时候,总是差强人意,对答案的时候,又会发现解析里面少有自己看不懂的,于是自己安慰自己,其实这些题目都自己都是会做的,只是太粗心了,下次注意就好。到了下次考试的时候,又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又会同样的自我催眠。现在想想恨不得锤自己一顿。


看懂了,只能代表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个知识,但是不代表你会去主动使用他们,就像几何题目里面的辅助线一样,划了那条线人人都会做,没有了那条线,就只能干瞪眼了。划一条线每一位学子都会划,但是知道划在哪里才是关键所在。同样的会用,不代表一定就能做的对,没有人可以永远的不出现失误,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失误的几率。因为学生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跌倒无数次的思维惯性的存在,错题本也就应运而生了,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纠正会做却总是失误的学生。将他们从会做引导向做对。


我曾一度以为题海战术没有作用,因为我认为自己会,实际上我只是看的懂罢了。题海战术存在的意义在于他可以经过成百上千的磨练让类型题的解法变成学生的第一反应。成为脑海中的记忆。这样走过来得学生不会做得也变得会做了。


简族


首先说明,看懂不等于搞懂

我有一个高三学生叫陈卓,曾经跟我聊天说,数学题笔记整理好了,每次都能看懂,但是一到考试就不会了。

我才惊讶,难怪这小子成绩怎么就提高不起来,原来都是看的。

于是,我给他出了一道他错过的题,结果,不出所料,写了十分钟还是没写出来。

“每天搞10道试卷上的错题,搞懂!这个搞懂不能是看,而是要能够独立去做,你得真的去做,做不出来再回去看讲解。并且你要保证,一个月之后,这道题还能做出来!”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看懂和搞懂的区别。

你能看懂数学题,但是自己却不能做出来,因为你自己本身不具有解题的思路。

看数学题的时候尤其要注重答题的思路,光凭借记忆不是行的,必须要动手整理。

每个问题也许一开始没有思路,但当问题整理出思路之后,渐渐就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思路。

这个方法要坚持下去,不能怠慢。过一个月之后,再抽查错题来做,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能把错题做对,才说明你真正学到了。


高考数学呆哥



如果学生这样来问我,我会告诉他孩子你没有学会!你离学会数学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你得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你上课听了,但是还不属于听懂的状态,介于似懂非懂之间,看答案一看就会,听老师讲一听就懂,可是只要自己一动手写题,就彻底晕头转向!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想你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的为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

你缺少独立思考,你缺少归纳总结,你缺少内化吸收!

其实,数学的学习首先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不能说我只是把课上的完成了就没事了,这样的心态注定数学学不会,听完一节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或者那样讲解,由哪些地方需要什么条件,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我如果遇到同类型题该如何去下手等等。

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思考!

对于数学来说,思考太重要了,只有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去问为什么,才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才能拓展提高,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学到的只是皮毛!如何思考?搞清楚几个事情就好了,这道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要借助哪些工具!能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思考也就有了出路。

最后,如果实在不会思考那就勤奋的刷题吧!

刷题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不刷题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当你刷着刷着感觉就出来了,也就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总之,数学学习无捷径,如果非要找一条捷径的话,那便是学会思考,努力做题!


数学老陈


第一,你的知识只有“点”而没有“面”。

目前症状为: 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去。是的,你也装到脑海里很多东东,但那是机械的零件,不足以让你拼接成一辆轻捷的跑车。你更建立不起来属于自己的思维通路。因为你不具备把它们形成体系形成系统的能力。这些知识是以散状的点而散乱的存在,无法与题目要求的“面”相对接: 题目要求的是知识点的再组合再碰撞,而你没有这种点的组,与碰撞能力。

第二,没有形成出题人思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只了解你自己,却不了解出题人是怎么想的,他给你是如何设局的,他想考你什么知识点,他想让你进入哪种思维套路,他想让你如何完美组织答案。从对方去考虑,研究出题人,与出题人思维形成对接,你才有可能看到题目速速解套,因为你己经可以建立起来思维敏感点。同时,数学高手也会自己出题,因为他己经融会贯通,他本身已经是出题人了。



第三,没有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很关键是一环,知识网络是指把不同知识点链接起来,形成密不透风的网,我们平常所常的题目,都是在考几个知识点的组合,所以,你只有具备知识点的组合能力,能拆解能组装,才能快速应对各类题目。那么,这个融各种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点的有机链接(它是活络的,有内在神经的,随时可以通灵舞动的)知识网络,就是应对具体题目的最可靠的工具。因为它触一发可以动全身。



第四,没有把所学知识内化为思维套路与答套路。

是的,说到底还是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套路,完成每类题目的答题套路,这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顶层建筑!你需要不断的联系,提取与总结。你当下所有的毛病就是,你只是看一道会一道,看一点会一点,而从来不会这一类题目的思维导图与答题套路。如果你具备了后者,看到一个题目,你一准立马儿就知道从哪里切入思路,到哪里结束步骤。因为那是你自己建成的思维高速路,你再熟悉不过!



第五,光是刷题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仅仅题海战术式的刷题,是傻子一样的做法。刷题需要吗?当然!问题是除了这个机械的动作,还需要什么?上边己经给你了够多的答案,如果你善于思考与发现,我讲的己经足够。如果你不善于思考发现,我讲的再多,也是空的。


高考元学力岳峰


这个问题非常好。相信这是很多人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结合个人体会,觉得有以下因素,导致知识掌握不够灵活。不是不会,而是不够"灵活",知道,却联想不起来。解数学题的要素:

一是已知条件。我们解一般的数学题,比较注重公式、定律的运用,如果复杂一点的题目,就要注意条件。条件有两种,一种是读题给出的,另一种是题目隐含的。后一种很容易被忽视。建议在解题时,先把条件列一下,再看一下这些条件能推导出哪些结论、哪些等式关系等。

二是规律运用。推算中定律必不可缺,在熟知定律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变通。变换下条件,或正反推导,以灵活运用。所谓题海战术,便是如此。知道定律只是知道了表面,还要熟悉定律的推导过程,这才是知其所以然。如果能深刻理解,灵活起来,就无需题海。

三是克服思维定式。当一个问题实在解不开时,要总结一下症结出在哪个要素上。很有可能这个要素受到传统思维的干扰。认为这个就应该是这个。这时就需要拓展思维,从最基本的概念来思考。

最后,解题方法或思路也很重要,不同思路效率可能有明显差异。关键是把问题当中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要素相关的条件和规律都找出来,然后细致耐心地思考。


无限轮回


这并不矛盾

就像你能看懂鲁迅的文章,难道你能写出跟他一样的文章出来吗?并不能.数学题也是如此,并不是你看懂了,你听懂了你就能做出来的.数学并没有这么简单易学.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情况...

看懂的听懂的并不是你自己的思路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不只要动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要具体分析题目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知识点掌握不好或者分析不到位都会导致解答不出来.能看懂听懂的说明知识点掌握还可以,但是缺乏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就会导致无法解答.例如初中全等三角形证明题,可能用到的是SAS,AAS或者HL,同时也有可能是要作辅助线,辅助线呢又有好几个方向可以选择;若是这样的题目,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本没用,要分析和试错,分析好使用哪条进行判定,作辅助线不断试错,才能知道哪个方法是适用的.

而看懂和听懂,同学们只是听正确的解答方法和过程,其中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而不用其他的,为什么其他的不行,这些都需要学生们思考与回答.故要提升解题能力,就要提升分析能力.


学霸数学


首先,缺少对知识点系统的总结和发散思维,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深入思考,眼高手低,看题似会非会,总结一句话,知识掌握的还不够牢靠!我也一直跟学生们强调,你们看到的境界和达到的境界是不同的,可总有人以为听懂了就是自己的了。

其次,数学听懂和会做题是两码事,听懂了说明对这个知识了解了,只是了解而已。就和吃饭一样,知识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得归纳和总结,最好还要有提升,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三:书山题海,我不反对刷题,这是量变到质变必须经历的。但是量变有了,没有自己的归纳和整理,就不会发生质变,做再多的题也没有用,只是重复自己会的知识点,不会的还是不会。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这是数学学习高级层次,通过题海战术形成条件反射,有效果效率低,不得已为之。

最后,看答案解析和听老师讲题是差不多的道理,所以数学最重要的还是刷题,分析出题的套路,然后去解决问题!只有刷题,刷出题感出来,看到同类型题目,自然就知道解题过程。就像英语学习,多读句型,培养自己语感,就会脱口而出。但是一切都需要辛苦的过程!


游戏大咖王


曾几何时我和你有过同样的困惑,(自觉前面的所谓的中学老师各种答非所问才路见不平帮你一下。)尤其在面对数一的时候,看答案能看懂,自己做却很困难。后来硬着头皮做,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从一般走向特殊失败后,只有通过尽量多的特殊到一般的转变后才能达到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首先你学习数学书上的公式,那是一般性的,是数学家或者科学家,从千百经验中总结归纳高度抽象出来的公式。

接着考试大纲包含着这公式,命题人出题不能出大纲,他们就会在明确要考察的知识点的同时,在此目的性很强的情况下出出题目来,这就像一个迷宫你正着走很费劲,倒过来走却简单的多。而你就是正着走下去的人。这就是命题人将课本一般的知识点公式特殊化的过程。

这样一来你面前的题目就是经过命题人加工渲染厚的产品,有其花里胡哨的迷惑性,掩盖了它的本质属性(对相应知识点的考察)。这样只学到了最初一般性公式的你,怎么会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呢?这时候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知识点),同一个知识点做上很多题便练出来一双火眼金睛,那感觉就是一眼就看出了出题人想要考察的知识点,这时一本包总结性的辅导资料就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有了从特殊回到一般的目的,也就是看到题就会写的目的。这也就是应试体系下,理工科哪怕文科需要多做题的原因所在。

我敢告诉你之前所谓的中学老师除了告诉你原因是你没学好外,他们只会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都是些是是非非的答案。他们上课也离不开我之前所说的高度总结过的辅导资料,照本宣科,有本事叫他自己编一本,找个出版社出版了自己上课用啊,没几天就被人举报抄袭。那些资料的题都是一个团队的贡献,不是哪一个人的成就。而且你题目做多了,知识点详细了解了,也不能说明你学术水平就高了,只能说你入门了。做前沿学术的你能想象下,那时候你的出题人只剩大自然了,你要做的就是用有限的人类已知的知识点做到管中窥豹而已,重新认识自然,在你的领域达到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哪怕一生只解出一个方程组,那你也是未来科学奠基石的一部分了。反而那时候你再看看说你没学好的中学老师,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没学的多好,你给他们大学的数学分析他们还是和你一样看了答案才会做,只是活久见看你小不懂随便“指导”“指导”你一下罢了。


Cobb7


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上课也能听懂,就是做题的时候老是想不起来怎么用,其实原因就在于不会转换知识点,也就是不牢固,不会变通。比如第一章函数,奇函数和偶函数,给你一道关于奇函数的题,你应该首先想到奇函数的知识点:1、如果奇函数在原点有意义,那么f(0)=0;2、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奇函数的单调性在两个单调区间内相同;想到这些知识点还不够,还要学会运用,比如一道题是很长一段,看起来无从下手,但是只要移动一个数字,立马就变成了可以运用知识点的题目,如果不会运用,那么这道题看起来就会让你头疼,这就是虽然知识都懂,却做不来题的原因,但是看答案,一看就恍然大悟了。

怎么才能记得牢固学会运用知识点呢?就是专题训练!把所有同类型的题目搜集到一起,相信高中的题目应该不少吧,各种试卷,还有自己买的辅导书,你要学会搜集同类题目,比如都是立体几何给出了中点求两个平面平行的,全部搜集到一起,抄答案,同类的题目答案看多了你就知道怎么写的了。这样你遇见的题目多,那么你转换的能力就越强。无论题目怎么变化,你都会把他转换成你学过的记住的知识。


我运用这个专题学习法,从我们班倒数第11名,变成了全校第一,亲身实践,特别有效,你可以试一下。记得多抄同类型的答案,但是不是盲目的抄,要学会总结,人家为什么能想出来转换,我为什么不会呢?找到了就可以了。祝你成功!


古道陌香


自己想不出来,但是答案能看懂,说明你正处在新手起步阶段。

这就好比打游戏,比如你刚开始打王者荣耀,所有的基本操作,你看下说明然后玩个两三盘,就应该上手了!但是你和高手对战的时候,你发现你总会败得很惨,那为什么同样的基本操作,你还会败?



原因很简单,虽然操作同样都会,但是在放招的操作别人比你灵活,组合强,路线和策略也比你精明,这个强来自哪里?显然高手经过很多实战后,逐渐熟练和总结出相应的策略!

只要你打过游戏,我相信这个道理你比我还懂!做数学题也是一样的!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开车考驾照,比如倒桩,教练会教你,上车后,先系上安全带,拉手刹,踩离合,握方向盘,然后慢慢松离合,在车开到特定位置,怎么摆动方向盘,离合要松快还是松慢,这样车身摆好特定角度就能入桩!

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是教练讲的每个步骤,你都会,就是操作起来很生硬,还会操作错误?但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这些操作突然就很容易了?这就对了,因为这是人的学习过程,知道不代表能做到,还必须不断练习,才能掌握!


做数学题和开车也是一样,懂答案不代表你马上就能像答案那样解题,必须经过反复练习,让大脑熟悉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你就自己能做出来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不断反复练习,总结解题方法,这样就能踏上高手之路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