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yirenjing


先簡單說說我自己,我的前職是一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高中歷史教師,並且在這個行業一做就是十餘年。後來因為有了寶寶們,想兼顧家庭轉換職業跑道,開始嘗試讀書寫作,經過兩年的努力成為多平臺的簽約作者,自己的手寫漢字也成功入庫,在安卓手機商店上架,新書預計年底上市。目前是一個自由職業者,這期間有很多公司來挖我,開出的底薪都在10w以上,下半年我打算入職一家出版公司,初步實現了從教育領域到出版領域的跨越。

這兩年職業領域的轉換,得益於我讀的書和寫過的文章,見過的人,在這裡就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1、通過主題閱讀建立底層的知識體系

閱讀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快速建立一個陌生領域知識體系最好的方法。


個人成長包括專業知識和通用的技能,比如你是一個會計,那麼讀和會計相關領域的書籍就是完善你的專業知識,但做會計的同時,我們需要和同事客戶溝通,需要向領導彙報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學習ppt,溝通演講公公表達類的書,這類書就屬於通用的技能。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一份個人成長的知識體系書單:一般的順序按照閱讀方法、筆記術、邏輯思維、視覺引導、溝通表達、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等幾個方面建立主題書單。

僅列出我個人書單中的幾個領域的書單,供參考:

一、讀書方法

1.《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艾德勒查爾斯

2.《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3.《高效能閱讀》原尻淳

4.《高倍速閱讀法》保羅R席列

5.《實用性閱讀指南》大巖俊之

6.《這樣讀書就夠了》趙周

7.《王者速讀法》齊藤英治

8.《越讀者》郝明義

9.《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


二、筆記方法

1.《記事本固夢計劃》熊谷正壽

2.《聰明人用方格筆記》高橋政史

3.《聰明人用方格筆記》進階圖解高橋政史

4.《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奧野宣之

5.《麥肯錫筆記思考法》大島祥譽

6.《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美崎榮一郎

7.《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小西利行

8.《筆記女王的手賬活用術》系列林佩玲

9.《1分鐘超強筆記術》石井貴士

10.《神奇手帳》佐藤惠

11.《有道雲筆記:記錄成為更好的自己》蕭秋水

12.《 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本》電腦人公司

13.《別讓不會記筆記害了你》鹹魚夢想

14.《塗鴉筆記》邁克羅笛

15.《高效能人士的筆記整理術》霽色


三、知識管理/學習方法

1.《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李參

2.《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田志剛

3.《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

4.《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古典

5.《學習之道》芭芭拉奧克利

6.《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安德斯

7.《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格雷厄姆奧爾科特

8.《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齋藤孝

9.《技巧:如何用一年時間獲得10年經驗》郝培剛

10.《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聖吉

11.《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採銅

12.《刻意學習》Scalers

13.《學習之道》喬希維茨金


四、寫作

1.《完全寫作指南》勞拉布朗

2.《寫作課》愛麗斯馬蒂森

3.《故事思維》安妮特西蒙斯

4.《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大澤在昌

5.《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布蘭登羅伊爾


五、時間管理

1.《小強升職記》鄒鑫

2.《把時間當朋友》李笑來

3.《奇特的一生》格拉寧

4.《番茄工作法圖解》諾特伯格

5.《為什麼精英都是清單控》寶拉里佐

6.《搞定》載維艾倫

7.《精力管理》吉姆洛爾

8.《晨間日記的奇蹟》佐藤傳

二、輸入的同時注意輸出

我看見很多小夥伴書倒是讀了不少,但讀過之後就沒有然後了,逢人就會問我也讀了不少書,怎麼就看不到成效呢?


個人知識的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閉環,不僅要有大量的輸入,同時還要有輸出的過程。讀書是一種輸入,然後把書中的知識通過大腦的思考和加工,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再分享出去,在這個過程中,把讀書和自己建立起鏈接,這樣的讀書才是最有效的。


我最初就是通過讀書寫書評,一邊輸入,一邊輸出。不僅把書讀透了,還通過書評拿到了稿費,開通了付費閱讀,而且還收到了出版社出版邀請。收穫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把一本書的價值最大化了,賺到了錢,同時因為讀書寫作實現變現更激發了讀書的熱情。所以知識體系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三、輸入和輸出的同時,要注意打造個人品牌

我們在讀書寫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經營平臺,打造個人品牌。具體的做法就是先給自己貼上標籤,然後通過讀書寫作分享不斷去強化這個標籤。然後再憑藉著自己的本事和提供的價值去鏈接高層次的人脈,用價值交換價值。


總之,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就是全面自我提升和迭代的過程,現在知識淘汰的速度很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很重要。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1年期”個人知識體系打造計劃,我的1年實踐經驗,全網獨一份,獻給你!

1年多前,我開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打造個人知識體系。從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後期總結,計劃截止的時候,個人認為總體達到目標,

完成率在80%

以下是大體的計劃內容獻給你,都是自己的絕密乾貨,第一次發出來!!!

1.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基本目標

  • 完成12大主題書單,每個書單至少20本書。
    分別是:讀書方法、寫作方法、思維導圖、視覺筆記、讀書筆記、時間管理、人際溝通、邏輯思維、演講能力、知識管理、個人管理、新媒體運營。
  • 完成各類筆記24萬字,每個書單至少2萬字。不求每本書都要寫多少字的讀書心得、筆記感悟,但每個書單結束後必須做一個大的總結,這1個主題講了哪些知識、我自己能怎麼使用。
  • 製作思維導圖24張,每個書單至少2張。不求每本書做思維導圖,但每個書單結束後一定要做至少兩張導圖以對知識進行總結(順道能放在筆記裡發佈出去)。
  • 個人分享至少12次,每個書單結束後至少1次分享。
    不管是線上、線下的形式,都要至少對1個人進行一次演講或分享。一來訓練自己演講的能力(演講書單的知識應用),二來通過分享的形式,倒逼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

2.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高階目標

  • 運營至少1個新媒體平臺,不定期發佈個人知識成果。
    不管是公號、頭條、悟空、簡書、豆瓣等,至少專供一個平臺,將自己的筆記、文章、思維導圖等發佈出去,定點突破,將其打造成自己以後發展的大本營。
  • 各類平臺積累粉絲2萬+。包括主營的1個平臺+其他各類平臺,全部粉絲數達到2萬+。2萬粉絲便可以初步形成網絡傳播效應,初步具備了後期增粉、打造口碑的實力。
  • 實現業餘收入10000元。以最低限度的書評價格來說,將寫作的文章、書評投稿到各平臺,力爭每月1000元收入,年收入12000元。如果後期時間和精力足夠,則力爭翻倍。

3.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備註事宜

知識體系是非專業、非學術、非工作知識。不以從事的職業,或上學所學專業為主。因為上班或上學的時候,本來就會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自己的工作或準備學習和考試。

我所追求的是在日常主營業務以外的知識體系,既讓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得到提升,也讓自己的非專業知識體系得到提升,最終打造獨屬於自己的全面的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打造個人知識體系計劃——時間安排

計劃不如變化快。最開始的時候我制定了一個時間進度,但後期總是因事需要調整。因此,具體計劃在此略過。

但總體而言,每天利用早起、三餐、晚上等2h的時間便可以。但重點重點重點(說三遍),堅持、堅持、堅持。365天裡至少有有80%的日子堅持才行。

PS:我這絕對是“全網獨一份”的個人知識體系打造計劃,而且本人親身實踐。記得給我點贊噥!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知識的內涵太豐富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樣的知識對你是有用的!

人類文明和技術在飛速進步,知識爆炸式的增長。人不可能成為全才,所以要術業有專攻。我們的知識體系,只能包括我們感興趣的和我們必須要的,感興趣只是愛好,但必須是飯碗。

首先要明白一個學什麼的問題,為了興趣學,還是為了必須去學。我是那種選擇為必須去學的人,我是讀文科的,結果最後乾的化工,搞了選礦藥劑這個行當,沒有技術自己拼命的去學,從頭學。

通過看書,通過請教那些有經驗的人,最後自己也成為這個行業裡面的專業人士,我不但懂得了一些化工,更懂得如何去選礦,在當地這個領域裡面,我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物。

這個過程我大概用了三年的時間,我花了時間、花了精力、花了很多錢去學,更重要的是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專業人士,他們能為我指點迷津,把他們的經驗教給我,並且我有這樣的實踐機會,邊學邊幹邊實踐,就這樣逐步建立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體系。

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成本變得非常低,要充分的學會利用各種資源。我們就是這樣做的,通過看別人的專利,直接的獲取相關技術,一開始是模仿,甚至抄襲,到了最後才有創新。

知識這個東西,是最難通過短時間突擊來獲得的,尤其是形成體系的知識系統,那一定是需要足夠的時間過程來積累的,但是針對具體問題,只要利用好學習工具,尤其是請教專業人士能夠快速解決,這是最直接的辦法,自己多花點心思跟著去學,當別人幫你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你差不多也就掌握了這樣的知識。

建立任何一個知識體系,一定是從最基礎開始,不要一下子就跨越很高的高度,打不紮實基礎,就沒有體系,東拼西湊的不但不成體系,還會讓你犯很多錯誤,所以畫一張思維導圖,或者樹狀圖,先把提綱和關鍵點列出來,一點點去延伸,功夫到了,樹就長成型了!


凡鐵鑄兵堂


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所謂知識體系,就是把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繫的知識系統。

我們在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前,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學習。那麼我們不僅要問自己:學什麼?如何學?學完之後怎麼用?



學習源頭知識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這裡需要我們分清楚哪些是一手知識,哪些是二手知識,哪些是被別人咀嚼過的三手知識或是四手知識。一手知識一般會各大學術刊或是行業的最新數據褲;二手知識基本來自搬運轉述了,諸如教科書之類的刊物書籍;至於三手、四手知識這是較為普遍流行了,在源頭知識添加了很多“調味劑”,這些在很多社交網站或是大眾性的期刊文件都可以看到。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安卓系統,它是一種基於Linux的自由及開放源代碼開發而來的操作系統,而我現在用的是魅族手機,使用的系統是Flyme系統,它是魅族基於Android操作系統為智能手機量身打造的操作系統,那麼哪個是源頭知識,哪些是經過處理的二手或是三手知識相比你也明白了。



知道了學什麼,接下來我想就是極其功利的讀書、學習。這個過程也許是枯燥的,但是沒有這段時間知識的沉澱積累就不可能有下一步知識體系構建。

有了豐富的知識累積,接下來就該打造知識晶體了。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記得,感覺也能講好或是寫好,但是就是請不出來或是提筆就忘詞。這說明自己的腦子有了知識的豆腐腦卻沒有結晶成知識的豆腐塊。

知識點和知識量之間的構架非常重要,如果這些知識點形成了穩定的構架,你的知識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你的知識也就結晶成穩定的結構。

在構建知識體系時,你可以藉助四個常見的知識體系結構圖:

關聯結構圖:體現知識點的相互關聯;

序列結構圖:體現知識點的先後因果關係;

數據結構圖:體現知識點的數量差異等;

樹狀結構圖:體現知識點層次及關係。


雨淋斐


如何快速高效地建立自已的知識體系?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一以概全。

一,要因地而論

我們要根據所處的工作單位,工作要求,工作屬性等的實際狀況來選擇所要掌握的系統知識。如要求我對這一特定領域,特定環境,特定業務、技能標準必須要掌握,精通,熟練,鑽研的知識的話,那麼我就要一定掌握。只要自已立身夲職,有所專功的話,就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入手,先練基夲功,再增基本能。要幹一行愛一行,做一事成一事,決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這山看著哪山高,山山只登半山腰。因此,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從自身的夲職工作做起,從零學起,從零做起,在實踐中學,在學習中實踐,只要深入基層,密切聯繫群眾,理論聯繫實際,向書夲學,向實踐中學,向人民群眾學,哪麼你就會又快又好地學到真正的真知灼見,因為實踐出真知嗎!

二,因時而論

因知識是為工作服務,為時代服務,以至最終是為人民服務的。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知識是有時代屬性的,是有先進性與保守性之分。先進的知識體系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器,落後知識體系只能成為社會發展拌腳石。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於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的文化知識,決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 ,而是要敢做敢為,與時俱進 ,要時時看清社會發展大局方向,不偏差,不掉隊,不躊躇,不猶豫,否則,不明大局形勢,脫離現實,我行我素,那麼再學多少夲書夲知識可又有什麼用呢?

三,因人而論

世上的學科五花八門,世上的書籍汗牛充棟,一個人儘量多地吸取人類社會文明成果先進知識並沒有錯,但一個人要想把所有知識都學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具體的學習中,一定要根據自已的專業、興趣、愛好、特長等特點,選擇自已有用的,善長的,感興趣的一門知識,具體地、系統地、精準地加以學深、學透、學通、學精,立求做到在具體工作中用起來能隨手拈來,得心應手。俗話常說:“知識無邊際,學業有專功嗎”。

只有我們明確知識既有系統性,又有時代性,既有專業性,又有適用性,既有延續性,又有創新性,既有保守性,又有引領性特點等,我們就會趨利避害,更加堅定我們學習掌握先進文化知識的信心與勇氣,做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老牛看事


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李笑來老師說:不僅電腦有自己的操作系統,人的大腦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大腦操作系統由:概念與關聯、價值觀和方法論、實驗與踐行三部分組成。需要不斷的學習來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但是絕大部分人的操作系統仍舊保持著出廠設置,被設定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就不做什麼,因此他們的操作系統是被別人植入的,並不受自己所控制。


但不升級的大腦操作系統就像不升級的電腦操作系統一樣,終究是會被時代淘汰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讀書來完成自我的升級,書越讀越多,但是毫無章法就會事倍功半。


直到看到秋葉老師的這本《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簡直是如獲至寶,因為在這本書中秋葉老師不僅幫我們梳理了閱讀中常見誤區的應對,而且總結了閱讀的十大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論結合實踐帶著我們學習如何通過讀書來建立世界觀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論。對應著李笑來老師所說的操作系統,秋葉老師交給我們的就是如何通過系統的閱讀來構建屬於我們自己所特有的操作系統。


《秋葉: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秋葉,原名張志,不僅是武漢工程大學的副教授,學工處校團委大學生創業中心主任,而且還是PPT界的網紅、自媒體專家,可謂是典型的斜槓青年,另外所著的《和秋葉一起學PPT》、《和秋葉一起學職場技能》等系列書籍非常受大學生以及職場人士的喜愛。



《秋葉: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篇主要介紹讀書方法;第二部分知行合一通過讀書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和世界觀;第三部分學以致用通過讀書學習工作、創業、生活中的方法論;最後一部分介紹時間管理的方法。


一、10種讀書方法

秋葉老師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歸了十大類,基本上涵蓋了所有類型書目的讀書方法,比如對於培養思考框架的“通讀法”,再也不是漫無目的的閱讀,而是反覆閱讀關於某一領域框架和業務的入門經典書,從而形成思考問題的架構,在讀到相關的書就直接可以歸納到體系裡;做主題閱讀的“樹讀法”,針對想要了解的某個知識領域,至少看十本以上同類的書籍,然後總結這個領域的思考框架;此外還介紹了針對閱讀難度大的“圖讀法”、閱讀暢銷書的“煉讀法”等十種閱讀方法。


讀書方法因人而已更因書而已,我們在實際讀書的時候也許沒有辦法分的很清楚到底使用哪種,我們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秋葉老師的介紹嘗試各種讀書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二、如何寫讀書筆記、書評和拆書

寫讀書筆記不僅能夠加深對本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梳理書本的框架,為寫書評積累了素材,在書中秋葉老師介紹了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四個步驟:首先看作者簡介、摘要和目錄,快速瞭解一本書的框架;然後快速通讀一遍;其次在看到啟發性或者精彩的地方,做記錄;最後記錄了足夠的素材之後,開始做讀書筆記。


對於做筆記作者建議使用紙筆手寫,這樣可以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去閱讀一本書,記憶效果也更好,這一點也是我最近反思的地方,我基本上閱讀的每本書都做讀書筆記,有紙質書也有電子書,讀書筆記有幾百篇,電子書的筆記可以一鍵導出比較的方便,但是缺點是記憶不深刻,紙質書是用紙筆做的筆記,很多段落記憶比較清晰甚至還記得當時寫下時的心情。


秋葉老師的拆書是受《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趙周老師的影響,秋葉老師非常認同趙周老師所說的,一本書並非只有通讀才能有收穫,讀書一定要聯繫實際進行分析總結才能為自己所用,所以希望通過拆書來帶領大家學習好的讀書方法並且愛上讀書。


秋葉老師開始在微信上進行拆書來展示他的思維模式,引導閱讀者進行自己的思考。拆書的框架為三個部分:第一是背景介紹,主要是普遍遇到的問題,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第二是知識介紹,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要的概念定義以及案例;第三個部分是知識點應用,需要結合自己的經歷,列舉案例,用書中的觀點、模式和方法來分析自己的案例;第四個部分是總結反思,作者觀點的優缺點,對於自己有哪些幫助,以後可以如何應用新的思考模式。


以上是秋葉老師的拆書框架,在本書的第二大部分、第三大部分運用了大量的實踐案例,都是應用上述的拆書框架,可謂是手把手的教我們如何通過讀書來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工作生活中的思維和方法論。



三、如何通過閱讀建立知識框架

本書有一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實踐案例,比如在如何建立思考模型上,秋葉老師選擇了《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分析探討了各種經典的思考模型,時間緊急重要度模型來分清時間的輕重緩急提升工作效率、swot分析評估一個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發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心流模型、影響力模型等多個思考模型;而在方法論上則根據工作、創業、生活等不同的維度進行知識框架的建立。


我們可以找出其中一個拆書的案例來看看秋葉老師是如何拆書的。


背景介紹:現代人的焦慮主要是事情太多而時間不夠,秋葉老師在《不要等到畢業以後》這本書中分享了他的碎片化學習和工作的方法


知識介紹:大部分人出了校園之後很少能夠擁有大片的時間來做一件事情,大部分是被各種碎片化,目前主要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系統的工作?


秋葉老師給出了自己寫作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想要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並不是說有完整的時間就可行的,有時候你可能沒有靈感沒有思路,那麼完全可以在開始寫作之前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構思、列提綱、整理素材等,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文章自然就會一氣呵成了。不僅寫作如此,像其他的營銷策劃、項目計劃、書籍出版等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


擴展思考:現代人必須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完成大塊的工作,“學會給每一種碎片化時間單位尋求多元化用途。”比如自己的1分鐘能做什麼、2分鐘能做什麼等,否則零碎的時間很可能用在刷微信、微博以及閒聊上,而被白白浪費。


拆書建議:為自己的每一樣零碎時間尋找3~5種的用途,並且用表格把用途和生活中的情景進行關聯,這樣在任何一個場合一旦意識有零碎的時間便可以直接應用上,日積月累,零碎的時間便會能合理利用,而且還會提升大塊時間的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關於生活方法論裡的一個拆書案例,拆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拆為己用,我們就可以學習秋葉老師的這種拆書方法,成為自己的拆書家,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實鏈接,並歸納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願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都能在書中尋找到答案。


檀望讀書


“如何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著兩個重大的陷阱:

一個是快速,一個是高效。

這種速成式的問題廣泛存在於各行各業:

如何快速高效地練出肌肉?
如何快速高效地減肥?
如何快速高效地學會某一項技能?
如何快速高效地改善膚質?
……

我們當然渴望快速和高效。

但是一味求速成,卻往往使我們落入到浮躁的窠臼之中。

回到“如何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問題上來。

很多人一看到快速高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不怎麼費功夫的情況下收穫更多的知識,而且是經過歸納、整理的成體系的知識。

這根本就是不勞而獲的心態好吧。

我們首先要明白,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學習,並且對知識加以整理、歸納,這並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

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固然是我們所期待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有一條可以速成的終南捷徑。

而那些提供“捷徑”的說辭,有很大可能是在收智商稅。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我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一個要點是:
長時間學習+碎片化學習

所謂長時間學習,就是選擇一個時間,坐下來,定定心心地讀書學習。

靜下心來,不受干擾地讀書,讀它半個小時一個小時。

感覺累了,休息一會兒,放鬆眼睛、肩頸和大腦,休息個十多分鐘,繼續閱讀。每天儘可能給自己大塊的時間,全力以赴地去讀完一本書,讀完一本,讀下一本。

而碎片化閱讀學習,就是在碎片時間裡吸收知識。

在坐車途中,我會通過聽書平臺去聽音頻節目,利用好這些碎片時間。

我就是這樣聽完了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節目,而這只是我聽的一部分內容而已。

以及,用五分鐘時間看完一篇短文章,用三分鐘時間看完一個科普小視頻,這也屬於碎片化學習。

這裡要注意:

一味地碎片化學習並不可取。

碎片化,顧名思義,通過碎片化學習得到的知識,往往都是碎片化的。

而碎片化的知識,很難形成體系。

如果只是進行碎片化學習,對自己的幫助非常有限。

因此,碎片化學習是對碎片時間的合理利用,是長時間學習的一種輔助策略。

而長時間學習,認真讀完一本又一本書,無論讀的是小說、社科類著作還是科普讀物,一本完整書籍內部信息的豐富性和系統性,都是碎片化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我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二個要點是:
學習經典的同時,也要學習能解讀當今時代發展的內容和讀物。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接受了時代的考驗,在歷經歲月洗禮後仍舊曆久彌新,對於現代社會仍然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帶給我們以貫穿歲月長河的知識和啟迪。

但是經典畢竟在時代上具有滯後性,有些內容不能夠完全契合現在的時代潮流。

因此,那些能解讀當今時代發展的內容和讀物,對我們認識當今時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這些“時髦讀物”的侷限性在於,它們沒有經歷過歷史的考驗,在整體價值上未必有經典作品來得豐富而有內涵。

那麼,經典讀物和“時髦讀物”全都看,就是不錯的選擇。

就比如,關於“中美貿易戰”,我們既能從經典的經濟學著作和經典的政論著作中去尋找答案,但也能從最新的時政新聞和時政評論去思考問題。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很多方法。

而無論我們採取何種方法,這都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就好像是練武俠小說中的內功修煉,難以速成,得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

而一旦內功練成,功夫將突飛猛進!


吳清緣老師


要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外乎多讀多看多整理多思考。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

堅持一萬小時

在自己的領域裡,堅持看相關的書籍。記得之前有人說過,不管什麼在什麼領域只要你堅持投入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

堅持寫學習筆記

寫學習筆記的好處一方面有助於整理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及時記錄下來方便以後查閱。

我們的工作常常要用到幾種軟件,我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是零基礎開始。一開始我就養成習慣把重要的知識點用word 記錄下來。後來開展項目的時候,我又把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案和應用到的知識點一起整理到筆記裡,並加上目錄索引。幾年下來,我發現我的學習筆記已經成了我的獨門秘籍,同事們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都會問我,我只要查一下筆記基本都能找到解法和相應的案例。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因為工作都有相似性和共通性。我們可以把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成為我們知識庫的一部分。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看部門以前的項目,因為通過看別人的東西不僅收穫知識,還能開闊眼界。


艾娃等等


想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兩個一定要做,一個一定不要做。簡稱兩做一不做。

兩做,一個是一定要深度閱讀,一個是一定要多接觸比你更優秀的人。

一不做,就是一定要杜絕碎片化閱讀,這個太坑了。

首先,深度閱讀沒那麼玄乎,就是認認真真讀書完一本書再讀完一本書,多思考,多讀經典,甚至有的經典書籍,多次閱讀,反覆閱讀。

有很多人,畢業以後發現,自己的知識體系竟然還是上學時代的那些東西,簡直太根深蒂固了。我不是說這樣不好,我只是舉個例子說明,這十幾年的學習,就是深度閱讀,因為這是一步一步紮紮實實讀下來被你吸收到的東西,所以深刻。

因為這十幾年,至少每本課本,你都是從頭到尾學了一遍,而這些課本的編排上,本身就是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到大學的一套知識體系不斷升級。每本書,都是很多老師嘔心瀝血,集思廣益編成的。

在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的時候,從頭到尾認真的讀一本書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本書,是作者本人的知識架構輸出,它所呈現給你的觀點,知識體系,思想,是完整的,是一套作者自己的知識系統。只有這樣閱讀,你才能深刻吸收到完整的一套知識理論。

跟它相對的就是碎片化閱讀。東一下,西一下,你吸收到的東西,是零碎的,是片面的,沒有前因,沒有後果,甚至是隻有純粹的信息,沒有隱含的思想理論價值。

信息容易遺忘,思想,觀點,價值,才深入人心。所以在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你接受到的只是零碎的信息,而不是系統的知識。

舉個例子,看一篇明星的娛樂新聞,你也就知道一點八卦而已,但是如果你認真讀一本這位明星的傳記,或者看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訪談,你所接受到的東西,天差地別。前者,你除了瞭解了點八卦,還有什麼?後者,你卻可以全方位地瞭解這個明星的成長,性格,作品,以及他為什麼是今天的他,他給你帶來了什麼影響。

另一個一定要做,就是一定要多接觸更優秀的人。因為接觸到人,才能接觸到事。書上的畢竟理論居多,但是在跟更優秀的人接觸的過程中,你能觀察到他怎麼把事做的更好,他從什麼角度分析問題,他是怎麼用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在實踐中,更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的。

多向比你厲害的人學習,你也會變得更厲害,你的知識體系也會不斷升級。


西堤君


對學生來說,如何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我覺得歸納總結有以下幾點:

1、多閱讀書籍。每天規定自己讀一本書,計劃什麼時候讀完。文學名著、天文地理、人物史記等都可以。讀的時候要用心,看到優美詞句段落或者重要知識就摘抄下來,做成一個筆記。因為行千里路不如讀萬卷書,書真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2、認真聽老師講課、這很重要,要跟著老師的講解思維,邊聽邊記,不放過任何一個內容,課後再溫習課題。

3、養成預習的習慣。每次所學的新課文都要提前做好預習,語文課文要多續幾遍,加深理解內容,圈生字,組詞、分自然段。

4、課後複習、多做練習題。建一個錯題本,平時把錯題整理重做,直到會做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