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我做了那么多,可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是一代中年父母心里的魔咒。

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认同感,是大多数中年人都缺乏的心理滋养。这些在我们三四十岁方才认识到重要的心理资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越是重要的大道理,越要从小浸润其中。自我、他人、世界......这些都是要从小引导孩子思考,并与之讨论的重要议题。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绘本在虚拟与现实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是孩子们理解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与孩子共读绘本,让他们在故事世界里经历一段自我发现之旅,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正面、兼容并包的世界观。但是绘本应该怎么读?怎样启发孩子的思考?如何让他们通过故事反观现实生活?相信北京赫德双语学校韩晓芸老师的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一些启发。


五月份,赫德学校的老师用两周的时间,带领一年级的孩子们学习了五本李欧李奥尼的绘本作品,一起走过了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老师们对每个故事都做了深入的讨论和解读,带着对这些故事的深层思考,我们和孩子一起开始了课程。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我们怎样走向自我认同

- 是做一只被人嫌弃的真老鼠?还是变成一只有主人宠爱的“发条老鼠”?- 真老鼠和发条老鼠各自隐喻着什么?- 外在标准和内在评价,哪个才是赋予自我价值的根本?- 如何引领孩子深入讨论对自我的认识?

在讲述《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的过程中,这只到处被人嫌弃的小老鼠很快博得了大家的同情,没人爱、被人欺负的亚历山大既得不到外界的认同,也无法得到自我认同。

当亚历山大捡到紫色鹅卵石,可以选择变成另外一种动物时,角色自居中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成为“被人爱、自由”的老鼠。于是当老师向孩子们征询是否愿意变成主人的宠物“发条老鼠”时,所有的人都大声喊出了:“我们愿意!”

然而,当发条老鼠威利被主人丢弃时,孩子们又发出了“可怜的威利”这样的感叹。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在魔法蜥蜴面前,举着紫色鹅卵石的亚历山大即将迎来改变人生的一刻,然而在这关键的一刻,他却选择把威利变成和他一样的真老鼠。故事的高潮就是课堂的高潮,为什么他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改变了主意?孩子们的发言一点点把课堂引入了思考。

有孩子激动地说:“亚历山大如果变成发条鼠,也会被扔掉,被欺负也比被扔掉好!”

老师:“是的,即使被人欺负,亚历山大也依旧是亚历山大。”

有学生补充到:“发条鼠是受人控制的,当主人不喜欢他时就扔了他,他是不自由的。”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在这样的讨论下,自然过渡到了亚历山大的价值来自于自身,而非他人赋予的。亚历山大在最后达到了与自我和解,他认同了自己的价值。那么孩子们是否也走向了对自我的认同呢?

在下一个讨论环节——“你的价值是谁赋予的?你的价值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中显示出,他们对于价值和自由的认识出现了困惑。当一个阶梯上升产生困难时,老师要做的是停下来,带学生走向他们能达到的阶梯。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书中的亚历山大最终清晰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并选择了给予他人自由,他认同了自己,还有能力去爱他人。于是,一首小诗,《拥有爱和自由的亚历山大》诞生了:

“爱一人,

就要让他自由;

爱自己,

就要过自由的生活。

自由,

不是任性,

是有能力选择,

有能力失去,

也有能力爱。

我叫……

我是……

因为……”

小诗的结尾,是要孩子们自己填入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终生的功课。当我们的孩子慢慢开始认识到自由的宝贵,同时也能了解到边界的必要,他们就会在认识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朝向正确的方向越走越远。

我们怎样做自己

- 忠于自己和帮助他人之间有冲突吗?- 外表的独特和内心的独特哪个更重要?- 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我们怎么做好自己?

《蒂科和金翅膀》这个故事具有可多元解读的角度。蒂科是否因为希望重新回到朋友身边才去帮助别人,这样就能和大家变得一样了?那么蒂科是一只为了重新收获友谊的小鸟,还更是一只遵从内心选择的小鸟呢?

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后,有的回答:“蒂科就是想要去帮助别人”。有的说:“他帮了别人自己也很快乐。”

从这个角度而言,蒂科虽然失去了金羽毛,但他帮助了别人,并且得到了黑羽毛和朋友们的友谊。虽然蒂科最后在外观上和大家一样,但她自始至终在内心中和大家是不一样的。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这时,课堂的话题推进到了:“如何理解‘我们都是不同’的”。

孩子们开始反推到蒂科最初的样子,没有翅膀的蒂科为什么想要“金翅膀”,而不是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黑翅膀”?有的说:“他就是想和别人不一样。”有的说:“金色是一种很特别的颜色。”还有的说:“他经历的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梦想也和别人不一样。”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那么,孩子们是选择长出黑翅膀还是金翅膀呢?我们又看到了让人意外的答案。

选择黑翅膀的孩子写道,他的梦想是“回到恐龙世界”,选择金翅膀的孩子的梦想是“长大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更多的孩子写了各种其他颜色,有的选择长出“彩色翅膀”,梦想是“能旅游”、“飞向彩虹桥”,有的选择长出“黄翅膀”,梦想是“当宇航员”、“看到一头大大的虎鲸”……

不管选择了什么颜色的翅膀,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颜色的梦想,都一般珍贵美好。于是老师将课程引导到:无论选择何种颜色,我们都在做好自己。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最后,在金子美玲的《我和小鸟和铃铛》中,我们感受着每个不一样的最好的自己: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

我们都很棒。”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从“这是我的”,到“这是我们的”

- “我的”和“我们的”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共享是快乐的吗?- 读书怎样应用于生活?

在《这是我的》的背景下,孩子们角色扮演着书中的角色。当体验过书中的情境,经历了共同的恐惧和希望时,孩子们一起喊出了“这是我们的池塘、天空、蝴蝶!” 这种协作、分享带来的精神快乐如何和教室生活产生链接呢?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在图书角,时常会有人想看同一本书而产生争执,也有人会抢同一块橡皮……当这些真实的事件与这个故事链接时,孩子们在故事的感染下,大声喊出了“这是我们的图书角”、“这是我们的文具”、“这是我们的小乌龟”……

当有的孩子一直抢着发言,老师说:“这是我们大家的课堂,需要每个人为教室的秩序作出贡献。”那些自顾自发言的声音小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遵守秩序的举手。“谢谢你,为了我们共同的课堂作出的改变。”老师微笑着。

还有的孩子主动劝阻同伴间的争执:“你们别抢了,这是我们的学习单……”我们的课堂,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而更美好。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每个人都不容忽视

- 每个小孩都有梦想和特别的地方,你能看到别人的独特吗?- 你能尊重自己的梦想吗?

在讲述完《玛修的梦》后,老师顺势提问:“我们班的玛修是谁呢?他爱设计地铁线路图,爱画飞机、火车……”

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小闫。这个孩子,常常喜欢一个人在座位上画画,其他同学看到他画的飞机,都惊叹着纷纷效仿,而他也乐此不疲地做起了小老师。当看到他的画作、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他非常自豪地上台和大家介绍他的画作,说出了他的梦想:“想要设计北京的20号地铁线!”那一刻,他就像玛修,在自己的作品前自信而笃定。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而屏幕上展示出另一位“小玛修”的画作时,大家也异口同声地叫出了他的名字……班里的每一位“小玛修”,都各有各的特色。

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因为自己不同的特质而得到重视,越是不引人注目的孩子越需要在课堂上被放大。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同学的尊重,把课堂建设为大家共同的课堂。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朗读中的自信勇敢

- 怎么抓住恰当的时机,鼓励孩子在众人面前自信勇敢地表达?

《小黑鱼》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训练上,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容易在其他人朗读时自己走神,因此,倾听能力也要和朗读训练同时进行。当把“朗读挑战”和“倾听挑战”写在黑板上时,可以看到孩子们有了听的意识,整节课安静有序。

在一学期长文阅读挑战的训练下,《小黑鱼》的朗读对小种子们来说已经游刃有余了,基本每人都可以独立完成一小节的朗读。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上《小黑鱼》的那一天,恰逢我们班两位学生做升旗仪式的主持人,两个孩子虽然答应了接受主持的挑战,但其实特别紧张。两位主持人分别负责中英文,他们克服了心里巨大的紧张,成功完成了任务。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于是课上,在《小黑鱼》的故事之后,两位小主持人的照片随之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和那条快乐的小黑鱼一样,他们也享受着突破自我带来的巨大快乐。在全班面前,两位小主持人大声读出:“勇敢让我快乐,突破自我让我快乐。“脸上是收获成就的笑容。

用海报呈现我们的思考

- 项目制学习最重要的是构成学习的闭环,总结展示并评价反思的环节必不可少。

从拥有自由与爱、认识了自我的亚历山大,到发现自已与众不同的蒂科,从懂得共享的三只青蛙,到能聆听内心、实现梦想的玛修……

在这条绘本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跟着所有的角色,走了一遍认知自我价值的成长之路。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每一个同学,又可以成为故事中的某一角色。

因此在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们将走过的路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做成了海报,老师将引导问题给到孩子们,从“我是绘本中的谁”到“这就是我,一个完整的人”。

孩子们在梳理和总结绘本学习的同时,还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设计进一步挑战自我。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结,这群7岁的孩子却轻轻解开了!

和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一起,我们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虽然这些故事是讲给孩子听的,但它们的深意也同时带给成人很多思考。不管身处成长的哪个阶段,总会在故事中发现似曾相识的身影。

我们期望这些故事能帮助孩子构建起认识自己、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期望自己和孩子一起,在回眸和遥望中不断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