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唐山地震是很多有70年代背景情节的电视剧不能绕过的话题,今天我们来看看17年的热播年代剧《情满四合院》里面一个生动的细节。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一间老北京四合院中的人情冷暖。这天半夜,当所有人被前所未见的震动晃醒后,急匆匆从床铺上爬起,逃出屋子,集中在了四合院天井这边院子的空地上,剧中见多识广的人物,一大爷告诫大家地震之后,还有余震,不要再进屋子,同时也提出,天气可能有变,组织院里的男女老少抓紧搭建地震棚。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地震棚是人们躲避地震的临时简易住所。可以用各种简单的办法来搭地震棚,譬如买现成的旅行帐篷;用竹子搭架后,在上面蒙雨布;挖浅坑后在上方加盖……

不管搭建怎样的地震棚,所用的材料必须尽可能轻而少,以免发生地震(或余震)时,地震棚坍塌而压伤人。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搭建了地震棚的这个大院,避免了当天在街上无处避震避雨的尴尬局面,天灾面前,保留了一处小小的栖身之所。

山东在那个年代也搭建过地震棚呢,小编的爸妈都表示居住过地震棚,这个词汇应当说是一个年代符号,深深地烙印在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的记忆中。

今天来看一段亲历者的回忆录,看看那个年代对于唐山地震的集体回忆。

7.28专题一:北京很多天价违建都与这场地震有关

76年唐山大地震,赶上放暑假,那几天我和弟弟正在西郊玉泉路的姨家玩。7月28号凌晨,被姨和姨夫叫醒,迷迷瞪瞪的,一点没觉得晃悠,只抬头看见屋子里挂着晾衣服用的铁丝上,几个衣架子哗啦啦地来回跑。

真真儿地感觉地震,是几天后的一次较大的余震。那时我们已经回到东郊的家,但白天都在第一机床厂的食堂大厅里呆着躲地震、听消息。忽然就听见喊说地震了,撒腿就往外跑,为了抄近儿跳上石板搭的石桌,在往下跳的一瞬间,脚下的石板抖动着咯吱咯吱地响。这是我迄今唯一一次清晰地感知地震的撼动。

最初的地震棚,是在长安街边上,大北窑那儿,就是如今的国贸附近,塑料布搭起顶棚,底下支上床。大夏天的,赶上了下雨,也赶上酷热。露宿街头,还觉得挺好玩。深夜起来撒尿,晃晃悠悠地走到空旷的长安街边,后面是地震棚和一机床,马路对面是金属结构厂,大大咧咧地对着电线杆子倾泻如注。

那时候的长安街畔,至少三排粗壮茂密的杨树,还有草丛灌木呢,能逮各种小动物玩,哪儿像现在,横的竖的,一律水泥。

后来的地震棚,转移到了自家楼下不远处,从窗户伸头就能瞅见。现在的记忆多少有点模糊,如果没记错,这个位置的地震棚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搭了个比较简易的,这是第一阶段。后来呢快入冬了,盛传挖地窖才能保暖,所以家家户户跟地道战似的,镐头铁锹,绕世界刨了许多大坑,然后搭那种半地下、半地上的棚子。说实话,真没觉得保温暖和。第三阶段,重返地表,棚子搭得讲究多了,其实就是平房。印象最深的,是用炉灰渣滓怎么捣碎了一搅和,抹出的地面,平展展的,还有像大理石般的纹路。

这第三批的地震棚,存在了很长时间,可惜我不记得年头了。后来拆除的时候,是挺大的全市行为。而一些死角区域的,或硬抗着强调住房困难没拆的,似乎也就成为北京杂乱的违章建筑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

当然,地震棚的防震作用一点也没派上用场。到后来,也就懈怠了,有什么风声才下去住两天。记得一次传言有大震,紧忙活着往棚子里一趟一趟地运了好些米面油盐。

地震棚时代,咱国家还属于社会主义,确切地说,是没有冠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搭地震棚的材料从哪儿来?靠国营单位。工厂能给分一些,记得父母的工厂至少是分过沙篙。自己还得四处淘换一些。楼下是当初修地铁的铁道兵工程部队的驻地,围墙的篱笆一夜直接就给拆分精光,就剩下铁丝网。然后还偷人家搁在后院的木材,子弟兵是人民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不象话的时候出来吼一吼赶一赶。我家窗户正对着那个后院,看热闹看了好些日子。待到拆地震棚的时候,难为了那些当兵的,一户一户地往回收篱笆。

通惠河实施什么改造的时候,得到消息说填河的运土车上有砖头,结果四面八方的中年壮年青年少年估计全东郊都动员起来了,几家子联合,蹬着从厂里借的三轮车杀将过去,追着卸土的卡车跑,运气好的能捞到一些整砖,运气不好的半头砖也没几块。印象中收获不大。

搭建地震棚,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儿。那时没有现在的建筑装修公司,全靠互相帮衬,能工巧匠们组成松散团队,各家打游击,帮到哪家,哪家管三餐。孩子们打下手,铁锹镐头就是那时候上手摸的。

我家附近的地震棚,基本上属于乌合之众。有的单位,比如我们北边的化工厂宿舍,地震棚盖得就比较集体主义,占了光华路一小的操场,整整齐齐排列着。记得有一次不知是居委会还是哪儿在他们棚子附近组织文艺演出,现在还记得儿歌朗诵里有一句“七·二八,没有啥……”。化工厂总是比较有创意,全国学习“向阳院”的时候,绝大多数居民楼都照葫芦画瓢地叫“向阳楼”,人家化工厂宿舍就很创意地叫“红星楼”。

不记得附近外交部和人民日报社宿舍的地震棚是怎么搭的了,当时也没想起问班上那些单位的子弟。小时候就知道感觉心理不平衡,从小学到中学,那几个被我们暗地里指为有点“势力眼”的老师,都是被认为比较偏向外交部和人民日报子弟的,在工人阶级子弟的汪洋大海里,这种偏向总是件敏感的事儿。

敏感并非没有来由,很长一段时间里时兴拉闸限电,现如今的永安里国贸地区,那时是成片的宿舍楼,光华西里光华里光华东里,外交部、人民日报、一机床、金属结构厂、构件厂、教学仪器厂等等的职工宿舍,犬牙交错。每当一拉闸,下楼一瞅,外交部和人民日报宿舍,总是灯火通明的,工厂宿舍区黑压压一片。

为了安置防震的工厂职工和家属,一机床开放了人防工事,不知为什么那部分安置区域叫做“大包”。每天晚上,被安置在那儿的家属们凭临时证件进厂子睡觉。我们这些孩子贪玩,想借机混进去。我就用作业本的蓝色封皮和黑色圆珠笔画了证件,在昏暗的传达室灯光下一晃,就成功地混进去几次。住在楼下的伙伴儿也跃跃欲试,借了我办的证儿,可惜进门的时候心虚,出示证件一点不大气,被起疑的门卫喊住。那灯泡儿的亮度也忒不够,直到他翻到背面,看到作业本封面上的工农兵,才确认是个假证儿……

地震棚的70年代,唐山的惨状知道得很少。地震棚没有经受“像样儿”的地震,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万幸的事情。记忆中的地震棚诸事,都是趣味型的。后来读到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才对地震有了战栗的感觉,读到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感觉就更复杂、更沉重。至于“5·12”,北京只是晃悠了几下,也没有全民动员式的防震搭棚子,但天灾人祸的刺激,比曾经更切近的地震,还要剧烈、深透。

文章回忆录部分摘自 散记漫忆地震棚儿 keepw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