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

唐山地震是很多有70年代背景情節的電視劇不能繞過的話題,今天我們來看看17年的熱播年代劇《情滿四合院》裡面一個生動的細節。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一間老北京四合院中的人情冷暖。這天半夜,當所有人被前所未見的震動晃醒後,急匆匆從床鋪上爬起,逃出屋子,集中在了四合院天井這邊院子的空地上,劇中見多識廣的人物,一大爺告誡大家地震之後,還有餘震,不要再進屋子,同時也提出,天氣可能有變,組織院裡的男女老少抓緊搭建地震棚。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地震棚是人們躲避地震的臨時簡易住所。可以用各種簡單的辦法來搭地震棚,譬如買現成的旅行帳篷;用竹子搭架後,在上面蒙雨布;挖淺坑後在上方加蓋……

不管搭建怎樣的地震棚,所用的材料必須儘可能輕而少,以免發生地震(或餘震)時,地震棚坍塌而壓傷人。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搭建了地震棚的這個大院,避免了當天在街上無處避震避雨的尷尬局面,天災面前,保留了一處小小的棲身之所。

山東在那個年代也搭建過地震棚呢,小編的爸媽都表示居住過地震棚,這個詞彙應當說是一個年代符號,深深地烙印在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的記憶中。

今天來看一段親歷者的回憶錄,看看那個年代對於唐山地震的集體回憶。

7.28專題一:北京很多天價違建都與這場地震有關

76年唐山大地震,趕上放暑假,那幾天我和弟弟正在西郊玉泉路的姨家玩。7月28號凌晨,被姨和姨夫叫醒,迷迷瞪瞪的,一點沒覺得晃悠,只抬頭看見屋子裡掛著晾衣服用的鐵絲上,幾個衣架子嘩啦啦地來回跑。

真真兒地感覺地震,是幾天後的一次較大的餘震。那時我們已經回到東郊的家,但白天都在第一機床廠的食堂大廳裡待著躲地震、聽消息。忽然就聽見喊說地震了,撒腿就往外跑,為了抄近兒跳上石板搭的石桌,在往下跳的一瞬間,腳下的石板抖動著咯吱咯吱地響。這是我迄今唯一一次清晰地感知地震的撼動。

最初的地震棚,是在長安街邊上,大北窯那兒,就是如今的國貿附近,塑料布搭起頂棚,底下支上床。大夏天的,趕上了下雨,也趕上酷熱。露宿街頭,還覺得挺好玩。深夜起來撒尿,晃晃悠悠地走到空曠的長安街邊,後面是地震棚和一機床,馬路對面是金屬結構廠,大大咧咧地對著電線杆子傾瀉如注。

那時候的長安街畔,至少三排粗壯茂密的楊樹,還有草叢灌木呢,能逮各種小動物玩,哪兒像現在,橫的豎的,一律水泥。

後來的地震棚,轉移到了自家樓下不遠處,從窗戶伸頭就能瞅見。現在的記憶多少有點模糊,如果沒記錯,這個位置的地震棚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搭了個比較簡易的,這是第一階段。後來呢快入冬了,盛傳挖地窖才能保暖,所以家家戶戶跟地道戰似的,鎬頭鐵鍬,繞世界刨了許多大坑,然後搭那種半地下、半地上的棚子。說實話,真沒覺得保溫暖和。第三階段,重返地表,棚子搭得講究多了,其實就是平房。印象最深的,是用爐灰渣滓怎麼搗碎了一攪和,抹出的地面,平展展的,還有像大理石般的紋路。

這第三批的地震棚,存在了很長時間,可惜我不記得年頭了。後來拆除的時候,是挺大的全市行為。而一些死角區域的,或硬抗著強調住房困難沒拆的,似乎也就成為北京雜亂的違章建築的一個很重要的淵源。

當然,地震棚的防震作用一點也沒派上用場。到後來,也就懈怠了,有什麼風聲才下去住兩天。記得一次傳言有大震,緊忙活著往棚子裡一趟一趟地運了好些米麵油鹽。

地震棚時代,咱國家還屬於社會主義,確切地說,是沒有冠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搭地震棚的材料從哪兒來?靠國營單位。工廠能給分一些,記得父母的工廠至少是分過沙篙。自己還得四處淘換一些。樓下是當初修地鐵的鐵道兵工程部隊的駐地,圍牆的籬笆一夜直接就給拆分精光,就剩下鐵絲網。然後還偷人家擱在後院的木材,子弟兵是人民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太不象話的時候出來吼一吼趕一趕。我家窗戶正對著那個後院,看熱鬧看了好些日子。待到拆地震棚的時候,難為了那些當兵的,一戶一戶地往回收籬笆。

通惠河實施什麼改造的時候,得到消息說填河的運土車上有磚頭,結果四面八方的中年壯年青年少年估計全東郊都動員起來了,幾家子聯合,蹬著從廠裡借的三輪車殺將過去,追著卸土的卡車跑,運氣好的能撈到一些整磚,運氣不好的半頭磚也沒幾塊。印象中收穫不大。

搭建地震棚,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兒。那時沒有現在的建築裝修公司,全靠互相幫襯,能工巧匠們組成鬆散團隊,各家打游擊,幫到哪家,哪家管三餐。孩子們打下手,鐵鍬鎬頭就是那時候上手摸的。

我家附近的地震棚,基本上屬於烏合之眾。有的單位,比如我們北邊的化工廠宿舍,地震棚蓋得就比較集體主義,佔了光華路一小的操場,整整齊齊排列著。記得有一次不知是居委會還是哪兒在他們棚子附近組織文藝演出,現在還記得兒歌朗誦裡有一句“七·二八,沒有啥……”。化工廠總是比較有創意,全國學習“向陽院”的時候,絕大多數居民樓都照葫蘆畫瓢地叫“向陽樓”,人家化工廠宿舍就很創意地叫“紅星樓”。

不記得附近外交部和人民日報社宿舍的地震棚是怎麼搭的了,當時也沒想起問班上那些單位的子弟。小時候就知道感覺心理不平衡,從小學到中學,那幾個被我們暗地裡指為有點“勢力眼”的老師,都是被認為比較偏向外交部和人民日報子弟的,在工人階級子弟的汪洋大海里,這種偏向總是件敏感的事兒。

敏感並非沒有來由,很長一段時間裡時興拉閘限電,現如今的永安裡國貿地區,那時是成片的宿舍樓,光華西里光華里光華東里,外交部、人民日報、一機床、金屬結構廠、構件廠、教學儀器廠等等的職工宿舍,犬牙交錯。每當一拉閘,下樓一瞅,外交部和人民日報宿舍,總是燈火通明的,工廠宿舍區黑壓壓一片。

為了安置防震的工廠職工和家屬,一機床開放了人防工事,不知為什麼那部分安置區域叫做“大包”。每天晚上,被安置在那兒的家屬們憑臨時證件進廠子睡覺。我們這些孩子貪玩,想借機混進去。我就用作業本的藍色封皮和黑色圓珠筆畫了證件,在昏暗的傳達室燈光下一晃,就成功地混進去幾次。住在樓下的夥伴兒也躍躍欲試,借了我辦的證兒,可惜進門的時候心虛,出示證件一點不大氣,被起疑的門衛喊住。那燈泡兒的亮度也忒不夠,直到他翻到背面,看到作業本封面上的工農兵,才確認是個假證兒……

地震棚的70年代,唐山的慘狀知道得很少。地震棚沒有經受“像樣兒”的地震,現在想起來,是多麼萬幸的事情。記憶中的地震棚諸事,都是趣味型的。後來讀到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才對地震有了戰慄的感覺,讀到張慶洲的《唐山警示錄》,感覺就更復雜、更沉重。至於“5·12”,北京只是晃悠了幾下,也沒有全民動員式的防震搭棚子,但天災人禍的刺激,比曾經更切近的地震,還要劇烈、深透。

文章回憶錄部分摘自 散記漫憶地震棚兒 keepw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