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死有价值吗?诛灭十族是真的吗?

明朝大才子方孝孺的死,值得同情,但他的死没有推动任何社会进步。

方孝孺一生都恪守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为建文帝朱允文卖命,坚持的是维护建文帝的“正统”。朱允文为了加强中央封建集权,在方孝孺和其他一批文人的鼓动下,开始削蕃运动。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文的叔叔,在朱元璋创业时期,就跟着南征北战,是有军事才干的血性藩王。朱允文执意削蕃,又无妥善安置的对策,逼死藩王,天下骇动。朱棣为了自保,在姚广孝等谋士的协助下,以“清君侧”为名义,起兵反抗,与各路来清剿的朝廷大军进行了残酷的拉锯战,最终奇袭南京,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统治。建文帝在宫廷大火中失踪了,没有找到尸首。朱棣宣布朱允文已死,就打算自己即位做新君,得偿所愿。

据野史笔记,朱棣造反成功后,本来打算杀了方孝孺,因为他是为建文帝削蕃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朱棣的首席谋士姚广孝劝朱棣,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于是,朱棣打算争取一下方孝孺。朱棣把方孝孺召进宫中,想请他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从。朱棣就劝他,老方啊,别闹别扭了,我只是想效仿一下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就说,成王(指的是建文帝)在哪里呢?朱棣说,他已经死了。方孝孺说,那你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做皇帝?朱棣说,国家需要安定,要依赖年长的人。方孝孺道,那你可以立成王的弟弟为君啊。朱棣说,这个是我的家事,先生就别管了。他把笔递给方孝孺。方孝孺拿起笔,刷刷刷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然后“啪”的把笔砸在地上,撸其袖子想揍朱棣,于是彻底激怒了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就把方孝孺杀了,还诛灭了方孝孺的“十族”。

但是主流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方孝孺“被诛杀十族”的说法不可靠,因为它只是来源于野史,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被朱棣屠灭十族的说法起源很晚,方孝孺是明朝初年的人,而“诛灭十族”的说法,直到他去世100多年以后才出现。而且“诛灭十族”的说法,也并不是出现在正规史学书籍里面,而是出现在民间野史里面。第一个把方孝孺被灭十族的事迹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是明朝中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祝枝山也是听了一个朋友的口述,便写入他的《野记》。仅仅依靠口述,就可以证明发生在100多年前的重大历史事迹吗?要知道,诛杀九族,在古代是不得了的重罪,属于特大新闻事件,肯定会被官方文献所记载。而诛灭十族,假设它真实存在的话,更是历史上闻所未闻的罕见。这样重大而罕见,加上诛杀的又是朝廷重臣,不可能没有证实官方记载。可是,任何的官方文献和官方史书都对此是一片空白。换言之,诛灭方孝孺十族的新闻,没有一个来源于“正规媒体”,却来源于方孝孺去世100多年后的“自媒体公众号”。

方孝孺的死有价值吗?诛灭十族是真的吗?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逻辑推理,假设朱棣真的做了这样残忍的事情,那么他的动机何在?朱棣是中国历史上雄才伟略的杰出君主,其气魄宏达,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不会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惧不承认,让史书隐瞒,与朱棣的性格不符合。朱棣如果真的干了诛灭十族的事情,他的动机必然是为了震慑普天下的臣民,让他们知晓千万不要和朕对着干。为了达到警告反对派和蠢蠢欲动者,朱棣如果做了诛灭十族的事情,肯定会大张旗鼓的宣传,才能达到震慑反对派的目的。但是,所有的正规文献皆无记录。《明史》中唯一的记录就是把方孝孺予以了凌迟。当时朝鲜的使臣就在京城,他们回国后也并没有记载这种事情。

方孝孺慷慨赴死,牺牲了自己捍卫建文帝的“正统”。该感激方孝孺的,只是建文帝在朝廷里面的孝子贤孙,而不是普天下的百姓。而处死方孝孺的朱棣,却成为了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仅仅因为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继任者,所以方孝孺就认定建文帝是“正统”,而建文帝是一个大奸大恶的“强盗”。其实,建文帝也好,朱棣也好,他们都是封建帝王,都代表了专制。建文帝削蕃,是为了集中皇权搞专制,朱棣即位以后,也学了建文帝削蕃。归根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独夫民贼倒了,换上了另一个独夫民贼,对国家,对百姓来说,谁做皇帝并没有什么两样。

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战争,无非就是朱家王朝的家事,方孝孺不过是帝王家的家奴,却为了他们家的家事,熬干心血,牺牲生命,这又有何意义?改善了国计民生吗?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吗?又推动了什么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老百姓的碗里面并没有添加一块肉,社会生产方式还是照旧,皇权的专制程度,并没有得到缓解。不管是谁做皇帝,专制还是专制。君可见,方孝孺死后几百年,社会生产力还是落后,上层建筑也没有变动。

方孝孺的死,只不过是证明了他对建文帝这个专制者的愚忠。方孝孺与朱棣死抗,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制度。方孝孺的死,是为朱家一家的死,并不是为天下而死。其实,谁做皇帝,都不过是他们朱家的私事,如此而已。朱元璋的儿子和朱元璋的孙子争夺皇位,他们谁做这个位子,对天下老百姓来说,并没有两样。何况,朱元璋的皇位也不是继承的,也是争夺来的。

方孝孺至死都认为他坚持的是“真理”,至死不渝。在别人来看,方孝孺之死的意义,是竖立一个达不到的“标杆”。但是,这个“标杆”,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吗?方孝孺所坚持的“真理”,其实就是封建伦理,说白了就是封建等级秩序。在儒家的等级纲常的概念里面,不是“唯才是举”,而是论资排辈和皇帝钦定。你个人再有本事,能力再通天彻地,也没有资格角逐竞争,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却不得有丝毫反抗,否则就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而是应该引颈就戮,还要向杀自己的人谢恩。方孝孺坚持的,不过就是“饿死不反君”之类的封建伦理,尊重原有的专制而已。家奴方孝孺为主子家的家事操心,与天下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方孝孺甘当奴才忠于主子,维护的是封建帝王的“正统”,满清专制帝王之最的乾隆帝,对其的评价是褒扬,“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东方的方孝孺死于维护封建帝王的“正统”和家事,在西方有一个叫做布鲁诺的科学先驱,他死于欧洲教廷之手,因为他坚持“日心说”,触犯了教廷的权威。布鲁诺和方孝孺,他们两个人一西一中,相隔千山万水,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们的死可以做一做对比,带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方孝孺和布鲁诺,他们都是“殉道者”。他们也都被认为是历史上为坚持理想而牺牲生命的悲剧英雄。但是,这些他们各自坚持和捍卫的“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谓是天壤之别。布鲁诺经过长年累月的天文观测,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太阳才是中心,地球不是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这个就是布鲁诺通过实践,得出的可靠的科学结论。因为布鲁诺坚信这个科学事实,教廷震怒,要求他改变他的主张。但是,布鲁诺拒绝了,他宁愿接受残酷的火刑,也拒绝说假话。同样是死,布鲁诺却是为了捍卫科学,追求真理。布鲁诺的死,比方孝孺的死更有价值。

方孝孺一生为之坚持的“真理”是什么呢?是皇帝接班人的“合法性”。可是,皇帝的即位有什么“”真理”在里面吗?难道只有被上一任皇帝钦命,才是有合法性吗?明太祖朱元璋自己的皇位,一样是通过武力“做强盗”夺来的,并不是元朝皇帝钦定给他做的。谁做皇帝,只要有利于民即可,除此之外,又有何要紧呢?方孝孺参与家族内部私斗而死,为了维护一种专制而死于另一种专制,布鲁诺为维护科学真理而死,一生追求推翻专制的思想。他们一东一西,皆死于坚持“理”,但价值却不可同日而语。

方孝孺的愚君,是中了儒家的毒害。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君主“独夫民贼”服务,这是一个本质问题。有人说,“不要拿现代人的眼光评价古代人”。但是,评价古代人,就应该拿现代人的眼光做判断价值的标准,这样才能高屋建瓯,发现历史规律,避免历史悲剧重复。

方孝孺确实是有气节,但他的气节,不是为了反抗外族侵略者,也不是为了反腐败,而是纯粹为了维护朱家王朝的所谓的皇位“正统”。他们朱家相爱相杀,不过是家族里面的一场内讧,你方孝孺不过是一个家奴,不顾一切的牺牲了生命,又维护了什么“天理”呢?

假设有外国侵略者拿着刀威胁方孝孺,而方孝孺以死抗争,他的死还有一点意义,可是方孝孺不过是死于维护腐朽的“饿死不反君”的封建纲常伦理。这样的纲常伦理,有没有推动历史进步呢?我们看不见丝毫。

历史上的方孝孺们,他们愚君身死,为儒家吃人的礼教思想所毒害,却不能为真理殉道,可谓悲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