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失敗不是我的錯

挽回對的人,從改變錯的自己開始。 這句話,有深以為然的,也有嗤之以鼻的。 深以為然的,大多屬於內控型性格,相信個人收穫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自信總能通過改變自己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嗤之以鼻的則多半屬於外控型性格,與內控型相反,他們認為個體的努力不會太影響大局和事情的走向,有點宿命論的意味,搞砸了是社會的錯,失敗了和環境有關,總之一切皆天命半點不由人。

婚姻失敗不是我的錯

性格無好壞,過分偏向哪邊都不利於個人發展和成長,但根據研究,內控型性格的人遇事會更平靜,不怨天尤人,更樂意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效能感往往也會相對更高。

諷刺的是,由於人人都有不同程度上自我服務偏差的關係,要客觀地看待事物並不容易。

最近剛接手的離婚案子,就很典型地體現了這點。

妻子想挽回丈夫,但不希望自己有所改變,她找到我們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建議,去讓她引導丈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回頭。

而他們是怎麼離婚的呢?追溯到最開始的吵架,只是因為一些圍繞著兩人對家庭付出和犧牲的,雞毛蒜皮的爭吵。從誰做飯誰洗碗誰清潔打掃,到照料孩子顧不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矛盾升級後衝動離的婚。

她想挽回,因為孩子,因為還有感情不想分開,但堅持認為自己對家的付出和犧牲比丈夫要多得多,無愧於心。

我問她,對方也是這麼認為的嗎?

婚姻失敗不是我的錯

她說不是,嘴硬著呢,說掙錢多辛苦,客戶多難纏,老闆多難伺候,說我一天到晚連家裡的事都顧不好,他回到家我還要給臉色看,還說要過就過不過拉倒。

我問,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她回,他就只知道自己在外邊辛苦,以為我在家有多輕鬆,不想想孩子那麼小,家務活那麼多,他有壓力我就沒壓力?現在是他給我臉色看!

就是這樣,雙方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都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這就是自我服務偏差的體現。

什麼是自我服務偏差?簡單說來就是,人們總是傾向於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去進行自我知覺。

婚姻失敗不是我的錯

例如:

考試得了高分,會覺得是自己的努力起到了作用;考砸了,會解釋為題型太偏運氣不好;

比賽得了好名次,那是自己訓練有了成果;比賽輸了,那是對手的天賦太好比不過;

團隊的勝利,自己對集體的貢獻功不可沒;團體的失敗,那是因為有豬隊友。

這種成功了是靠自己,失敗了就怪環境的傾向,就是自我服務偏差。

這麼看來,自我服務偏差似乎就沒有丁點好處,都是壞的?

其實也不是,自我服務偏差可以看作人類心理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這種對自己的正面性評價,能讓我們有效的緩解壓力,避免抑鬱帶來的傷害。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當你把所有的錯都歸結為自己的過失時,壓力之大是足以把一個人壓垮的。所以內控型的性格,更容易受到來自自己的心理傷害。

可是凡事過猶不及,自我服務偏差的不良適應在於,它可能讓人們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總是把一切都作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和歸因,而這樣也會導致人們盲目樂觀,自我感覺過分良好,覺得自己足夠優秀,要錯也是別人的錯,社會的錯,環境的錯,也就忽視了自身的努力改變和成長,也會讓我們更容易去責備身邊的人,帶來社交障礙和婚姻不和等。

事實上,婚姻中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付出比伴侶更多。曾有過調查,當被問及自己在婚姻中認為付出比例多少時,不論男女,都給自己打上了平均70%以上的分數,這遠高於對問及給伴侶的評價(40%)。

有趣的是,在這些調查中,不論國籍、民族、人種、經濟發展程度,所有人給自己打出的比例分數,以及其伴侶給自己打的分數,都超過100%。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自我服務偏差。

婚姻失敗不是我的錯

並不是說只要婚姻出現問題,就一定是自己的錯,要把所有責任都歸結為自己的毛病。而是希望大家好好想想,自己在關係中有沒有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可以成長改善的地方。

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自我服務偏差,我們在評價時都會不自覺地把天秤傾向自己,所以希望這句小小的口號,能把大家的想法,稍微拉回來一點,往更公正、客觀的方向去引導。

那這是不是說明,對方在關係中就一定毫無錯誤,因為自己要挽回,處於弱勢,就必須低姿態?

其實也不是,不要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只要考慮自身的不足,承擔屬於自己部分的責任即可,不應該把對方的過錯也攬過來,用不著去迎合討好,討好也沒用。

關鍵是這個過程中,我們能讓自己客觀地評判,有清晰的自我知覺,從而去做到更好地自我完善和成長,即使不為修復這段關係,也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