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藏红花”其实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并不能在西藏生长。是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藏后,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才让此变成了现实。2017年,西藏江孜县从内地先后引进46万株种球在红河谷农业园区藏红花繁育种植基地经过夏眠,并顺利开花、喜获丰收,结束了西藏不产藏红花的历史,藏红花从此真正姓“藏”。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1月18日,西藏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召开了“帕拉庄园”藏红花产品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藏红花产品真正落地西藏的相关情况。参加发布会的有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倪俊南,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安。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发布会上,倪俊南代表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向媒体进行了介绍,以下是讲话的部分节省内容: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援助日喀则市是上海的重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西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上海援藏的重中之重就是扶持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助力日喀则脱贫攻坚。

藏红花作为西藏药材资源的一种,在明朝中叶通过茶马古道从古波斯帝国(现在的伊朗)经西藏传入内地,故得名。古时作为朝奉贡品,有“宁舍黄金万两,不舍红花一朵”之说。由于种植技术等原因,此前西藏并不产藏红花,多年来在西藏一些地区曾试种过,但并未大规模成功。

2016年6月,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进藏后,指导江孜小组对江孜县19个乡镇,155个村居进行了充分调研。结合江孜红河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特别是藏红花附加值高、阶段性劳动密集型特点突出的实际,选择藏红花作为江孜红河谷园区的主打新品种,于2016年12月,引进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并落户江孜。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王高安在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

2017年5月,总投资4600万元的红河谷农业园区二期建设启动,其中藏红花繁育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2.2万平方米的藏红花种植智能温室,于当年8月份投入使用,成为西藏唯一的藏红花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

在上海援藏干部和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人员攻克了藏红花高原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繁育试验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高原种植标准和技术。2016年11月底引种8000株藏红花种球,获得成功,收获1.2万株种苗。这些西藏原种与内地相比,养分足、抗病能力强的特点明显。2017年11月,企业又从内地引进45万株种球在红河谷农业园区藏红花繁育种植基地经过夏眠,并顺利开花、喜获丰收,结束了西藏不产藏红花的历史,藏红花从此真正姓“藏”。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建立援建资金、藏红花产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上海援藏江孜小组提出了“1+19+X”的辐射模式,即“1个园区,19个乡镇,多个辐射基地”,依托红河谷农业园区把藏红花基地向乡镇延伸,实现点对点的扶贫。以日朗乡卡尔村为例,去年由于干旱造成青稞大面积减产,一亩地的产出只有110斤、200多元。江孜小组出资为村里修建了大棚,由企业提供藏红花种苗并负责包销,为打消农牧民的顾虑,企业预支了租金,带动了22户贫困农牧民参与。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当地农牧民群众正在维护大棚

藏红花采花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左右,恰逢青稞收割完成之后,为大量的闲置劳动力,特别是为贫困农牧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上海援藏不仅仅是资金与技术的输出,更注重言传身教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建立劳动致富的理念。到目前为止,红河谷园区藏红花基地已先后为江孜镇、年堆乡、日朗乡的130多名贫困农牧民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发放工资15万多元。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江孜小组组长王高安向当地农牧民群众讲解扶贫政策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江孜小组陆剑涛同志与群众谋划明年致富之路

2018年,上海援藏计划再投入3000万资金将藏红花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以上,并启动原产地证书和原产地标记办理工作。江孜县规划至2019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亩以上,打造全国最大的种植生产基地,以规模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藏红花食品、日用品、药品研发及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包括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东方广播中心、劳动报、青年报、澎湃、东方网、新闻晨报、浦东时报等上海媒体均对发布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