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东西物语: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即便不是在今天。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前几天,我带千寻去国际私塾上外教课,有妈妈带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来试课,他们是第一次来,男孩对新环境不适应,好说歹说,就是不愿意跟外教进教室。

男孩妈妈有点急了,“你不是在家上过外教的在线课嘛,有什么好怕的,就是跟老师一起玩游戏……”可男孩被他妈妈加油鼓劲的口号弄得更焦躁了,哭闹着要回家。

除了安慰一下小男孩,我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忍不住在心里想,换成我,我会怎么做呢?

我应该会去跟老师沟通吧,希望他们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然后,我会带孩子在新环境里到处走走,玩些小游戏,让他放松下来。再带他看看别人上课的状态,让他了解课堂中会做些什么……总之,我会努力做点什么,让孩子留下来。

因为我知道,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这么回了家,孩子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就是个没用的胆小鬼!”

小孩子就是这么容易受挫,比你想象的容易一百倍,你永远没法用一个成人的认知去判断孩子的受挫程度。

当你站在小孩的角度,就会发现,在他们普普通通的一天中,光自然挫折都已经满屏。那些做不好的手工和搭不好的积木,想进又没敢进的教室……我们眼里无足轻重的小事,全都是孩子的大事!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当被忽略的挫败积累到十次、二十次乃至更多时,会发生什么呢?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回答是:“不用多,十次挫败就足以让一个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他让研究人员把小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小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再响起时,不再给电击,笼门也打开了。但这时候,人们发现,小狗不但不逃,而且,在没有电击的情况下就倒地呻吟了。

本可以主动寻求改变,却绝望地默默承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后来,塞利格曼又以人为受试者,做了类似的实验。

他让人听噪音,并且无论如何不能使噪音停止。再给出一个名叫“手指穿梭箱”的道具,在这个道具里,受试者只需把手指移动到另一侧,就可以让噪音停止。

结果,之前实验中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任凭刺耳的噪音响下去,也没有挪动手指。

事实证明,即便是智慧的人类,多次挫败也一样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而习得性无助,就是悲观性格的源头。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这就是我执意要在孩子遭遇挫败时做点什么的原因。

很多人说“挫败能让孩子成长”,实际上这是一句掐头去尾的话,它没有给前提,就给出了结论,真相是挫败并不一定带来成长,如果我们什么都没做,没有给孩子任何引导和帮助,挫败只是挫败而已。

到底是带来成长,还是习得性无助,这中间一步之遥,是家长做与不做的态度,在决定它的走向。

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习得性无助,最大的特点是“永久性”,觉得怎样都改变不了命运,挫败是永久的。

而乐观的,有成长性的人,他们对挫败的看法是“当下性”的,认为这不过是当下的状况,只是现在还没处理好,总归会改变。

对,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传递给孩子。让它内化到孩子心里,再遭遇挫败时,能自我开解:没什么好担心的,这只是当前的状况,一切都可以改变。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记得上学期某天,老师跟我说,感觉千寻这段时间课堂积极性没以前那么高了。我回看了一下她那段时间的课堂视频,发现的确是,其它小朋友忙着抢答,她一个人若有所思地坐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旁敲侧击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喊我,我才懒得举手呢。”

换以前,我会觉得这小朋友太玻璃心吧,然后,言之凿凿地教育一番:“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老师一次两次没看见你很正常,你要是每次都举手,总会轮到的嘛……”吧啦吧啦一堆后,以为她get到了,会自我调节自我成长。

现在的我,已有了吃亏的觉悟(之前用无谓地态度对待她的挫败,结果人家愈挫愈折......)。

我认真观察,发现是因为她们班转来几个表现力特强的小朋友,举手都是整个人站起来的那种,千寻还是严格遵循标准举手法,自然不容易被发现。估计几次默默举手后,老师没注意到她,就有点儿挫败。

我想我有必要帮她重新认知挫折。

“妈妈觉得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状况,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不如这样,妈妈负责去跟老师说说,提醒一下老师注意到这个问题,你呢,负责坚持你原来的举手方式,我们一起来试试,看会不会有改变,好不好?”

她答应了。

之后,我真的有去跟老师沟通。老师很通情达理,表示之前还真忽略了这个举手问题,以后还是会规范举手标准,给更多小朋友展示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某天,千寻回家,突然很高兴地跟我说:“妈妈,今天我举手有被叫到哦!”

我也好开心,因为看到有种力量又回到了她身上。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做点什么,让孩子看到你为他做出的努力,感受到你在这件事上面的态度,不是对他的失望,不是把他一个人丢在挫败感包围的海洋里仍由他折腾,而是我们一起努力去改变。

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词,让孩子坦然面对挫折,不再怕输!

生活中,我也好像常常会用到“改变”这个词。

孩子做手工,因为一个地方做不好,就大哭着说:“我不要做了,我做不来!”孩子写字写不好,使劲用橡皮擦啊擦,把纸都擦破了,倔强地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妈妈,我写不好。”

这样的场景相信你也不会陌生,小小的挫败,想做好又因为能力有限做不好的无力感,充斥着孩子的日常。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千寻说:“你只是现在做不到,会改变的……你只是现在写不好,多练习几次就会有改变……”我想,“改变”这个词已经刻在她心里了。

如今,她遇到挫折,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解释系统。上周末千寻开始学滑冰,摔倒了好几次,换以前还不得急到跳,现在已经不用我安慰了,自个就安慰起了自个:“妈妈,我只是现在会摔倒,多练几次就能改变,对不对?”我说:“是啊,亲爱滴,这不过是一个有点儿慢的过程。”

想想,又有谁是天生就具备了强大的内心,没有敏感,没有胆怯和恐惧呢?

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从弱小到强大,缓慢改变的过程。

其实,给孩子讲这个词的时候,我也在潜移默化改变自己对挫败的看法。以前觉得生活好难啊,每天一睁开眼,就有那么多问题要解决。客户的新要求,工作的瓶颈,孩子又发烧了,父母身体不太好还得再做次体检……

现在,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切都会改变的。

慢慢地,一切也真的变好起来。

前几天,还有妈妈问我:“你是怎么保持好脾气的,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一副淡定样儿……”我心想,哪有什么好脾气啊,我不过是相信了“改变的力量”,就比别人多了几分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