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篇

周更/一篇

在軍事上,朱棣登基之後,把他的老巢北平當作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苦心經營,以對抗外在勢力的威脅。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篇

1403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並大力修建紫禁城。花了近20年時間的建設規劃之後——1421年,明政府正式遷都,改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在遷都這件事上,我著實佩服朱棣的魄力,我相信遷都絕對是因為政治因素。

朱棣是一個敢作敢為的皇帝,也是一個殺伐決斷的君主,他知道遷都是一項極大的工程,耗時耗力,但他準確地判斷出了影響明帝國長無治久安的最大因素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將來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必須捨棄眼前的安逸,遷都北京。否則偏安一隅的大明將難逃南宋的厄運。

朱棣遷都北京城的抉擇無疑是正確的。

北京城就是唐朝的幽州、遼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元朝的大都。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篇

皇城包括紫禁城,萬歲山、太液池。太液池就是北中南三海,今天北海向公眾開放,中南海進不去,還有太廟和社稷壇,六部九卿的官署。皇城的正門,在明朝叫大明門,清朝叫大清門,民國叫中華門,它的匾額都是青金石的,非常珍貴,所以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想把這塊劇卸下來,用背面刻中華門。結果翻過來一看,背面刻的是“大明門”!原來清朝就這麼幹的。這塊匾,見證了北京城五百多年的滄桑。

皇城北門叫地安門,出了地安門就是鐘樓、鼓樓。從永定門到鐘鼓樓,條中軸線,全長八公里,可以把北京城對摺,建築非常規整。現在鳥巢、水立方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北京城,可以講是奇蹟,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拆得沒模沒樣了。北京有三千年歷史,但找得著三千年歷史的痕跡嗎?西周開始建城,但能看見的大多是上週的,而我們到歐洲看看,一切跟幾百年前一樣。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中國只有山西平遙、雲南麗江兩座城市入選。大陸的古蹟,除了地名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

如上文所述,在朱棣遷都北京的所有理由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話說回來,雖然“天子守國門”特別霸氣,但是也意味著首都的戰略空間特別小。明代中後期,後金崛起,時刻威脅著都城,再加上朝廷需要從南方運送糧食等物資供給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和這座城市周邊一百多個軍事堡壘,這無形中增加了國力在交通上的損耗。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六十五歲的強人明成祖朱棣病逝於親征蒙古的途中,永樂一朝的第一名將應該說就是這位能征善戰的皇帝,之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寄語

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無為;變得成熟也不意味著要丟掉初心。就算懷揣世上最偉大的夢想,也不妨礙我們得到一個普通人的快樂。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