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中的寸拳

 “豪鷹搏兔,百鳥自驚;猛虎入林,群獸自危”。作為截拳道中一種大力殺傷性近身拳法,李小龍可謂運用得出神入化,引無數英雄歎服。惜往者已逝,觀今之操習寸拳者,作定步擊打倒也威風凜凜,打得對手痛不欲生,但與身體高大者作移動中對抗,卻有力不從心之感。偶有擊中對手者,亦如隔靴搔癢威力不再,反被對手一頓飽打,何故?“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李小龍如是說。

截拳道中的寸拳

李小龍

俗話說:“功為質,技為用”。雖然有寸拳技術在手,但不能在任何情況下有效地運用,無異是肩負火箭筒不會使用,無法摧毀敵方的碉堡一般尷尬。本文則從以下幾個方面試談一下寸拳技術在移動中的具體運用,不足之處敬請一一諒解。

移動中擊打對手——步為先鋒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步慢則拳慢”、“拳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步到拳也到,金剛也跌倒”。各種說法深刻說明了步法在格鬥中的重要性。寸拳在移動中打不倒對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移動中的先鋒,步不到位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不精於步法的人與敵格鬥,無異是自取滅亡,一個人武藝的高低,全在步法的運用上。

截拳道步法四種基本情形

一、前進;二、後退;三、迴繞左側;四、迴繞右側。

每一移動中的動作均包含手、腳與大腦的良好配合,以上四種步法均由下列幾種步法協調實施:滑步、快墊步、踏前與踏出、快速後退、側步、碎步等。

以上訓練最好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訓練則事半功倍,不走彎路;若光憑資料,難免望文生義,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教拳容易改拳難。

步法的輔助訓練

一、跑步。變速跑對步法快速移動有改善的功能,更可鍛鍊人的耐力,增加人體有氧循環系統,跑步最忌諱慢吞吞地勻速長跑。

二、跳繩。跳繩協調身體的靈活性,以接近實戰需要,跳繩分為雙足跳、單足跳和交叉跳三種,每次跳繩的時間,每組不少於3分鐘,組數自定。

三、壓腿。增強腿部的韌性功能,使之更加靈活地趨進趨出,推動身體移至任何方向。

說明:微妙的步法可使對方陷於困境,能更有效地攻擊對方。腳步的理想位置必須能快速地向任意方向移動,且能平衡身體,防禦由任何方向而來的攻擊,切忌兩腳掌完全平貼地面,必須只以腳前掌來著地,使移動時恰似彈簧般隨時加快速度,在任何情況下亦能隨時停止。

李小龍說:“搏擊的精義就是移動的技巧”。步法是格鬥的基石,這是毋庸置疑的。

吞吐浮揚身如靈蛇——寸拳身法

隨著步法接近對手。對手不是一隻沙袋任你擺佈,而會隨時向你迎頭痛擊,如何巧妙地避開攻擊,則是關鍵的條件。“能在一分進,不退一分存”,“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只有在腰的協調下,隨時扭曲、變形產生位移,使對手的反撲均能在刻不容緩的狀況下化解,由此為獲得打擊距離創造條件。“進正門,奪其位,就是神仙不能避”。恰是對身法最好的詮釋。

身法的具體實施說白了就是一種閃避的技巧,腰為樞紐。

身法閃避的方法:滑步、下閃、後閃身、旋身、滑步旋身、身體的搖晃、潛步接近等……

說明:身法在步法的驅動下,須靈活地吞吐浮揚,腰部不能呆板僵硬,身體的重心應穩固,不能失去平衡,使之閃避到對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才是最有效的閃避法。

兵貴神速——寸拳擊打的時機

寸拳實施有效距離極短,一寸短,一寸險,兵貴神速,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內搶先發力“幹掉”對手,則是自己的滅頂之災,就是步法再快,身法再靈也是枉然。

啟動寸拳擊打的最好時機:身法在步法協調配合下,瞬間避開對手的攻擊而上步欺進到位,不管對手或擒或摔,或持各種器械,待其來不及有效控制自己之前,使敵方的長手長腳想再動也動不起來,使之來不及防禦,來不及發力,趁其舊力剛過,新力未生之際,施展寸拳勁由基發,樁要穩,腰要收,髖要擰,肩要沉,背要搖,頭要領,勁要整,發力短、脆,攻擊人體中線或其他薄弱要害,意念一拳洞穿目標,爭取能在一拳內解決戰鬥,決不拖延。擊倒對手的時間越短,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切忌無關痛癢的攻擊,以致遭來對手兇猛的反噬。

驚彈抖爆——奪門之節的炸力傳遞通道

被譽為“奪門之節”的腕關節,是各種勁力彙集傳遞的通道,如洶湧狂奔的急流從水管頭壓縮迸射。水管頭象拳頭的鋒點,腕關節相當於水管頭下方的接口,一旦斷裂,水(勁)將從此處洩漏,水管頭必將失去向前迸發的強大勢能,拳頭即失去可怕的炸力,一切都在做無用功,毫無意義。

腕關節歷來被習武者視為“重地”。試看哪個武林高手,被稱之為手無縛雞之力的高手?在李小龍那個時代,他簡直是腕力之王。寸拳的所有勁道由手臂傳遞,通過手腕的扭轉,象拔瓶塞一樣,額外地增加一股擰挫勁兒,集中到小指與無名指彈抖發出,鋒點處的力象靈蛇一樣猛噬對手身體或其他要害,疾速地鑽進對手的體內產生炸力,讓對手頃刻而重創。若手腕無力而強行扭轉驅動,扭傷、折斷則是屢見不鮮。

綜上所述,寸拳技術作為截拳道中的一種秘傳拳法,它的微妙之處就像肖邦的琴聲,不能用大喇叭廣播。每個人均有各自巧妙的運用方法,但制敵的效果是一樣的,關鍵在於學者的拳學修為而達到具體運用的純熟程度,這是一種境界,只能加深理解和運用,而不能作為一種固定的模式來死板地套用,才不違背李小龍的武精神。從細微處下功夫,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是習者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