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電飯煲的測試,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

近年來,隨著收入的增加,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對洋品牌的迷戀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拿最普通的電飯煲來說吧,有些人去日本,不是為了玩,就是為了買個鍋回來。那這日本的鍋真有那麼神嗎?

市民:個人感覺它的質量可能要稍微好一點的

市民:日本品牌質量挺好的 國內的現在還可以吧 但是跟日本的技術還是有點區別(差距)的

市民:人家做的早 我們起步又晚 最近假貨又多 所以導致大家好像更信任國外的(品牌)一點

在街頭採訪中,假設不受消費能力限制的前提下,幾乎所有人在購買家電時都會選擇洋品牌,其中日本品牌佔據了半壁江山。某大型家電商場的銷售經理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像電視機冰箱空調這樣的大家電,洋品牌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被國產品牌分割,可是在小家電方面,洋品牌卻仍然佔據著高端市場。

某電器商場銷售員:他問這裡有沒有日本的電飯煲 他說日本的電飯煲比中國的電飯煲燒出來的飯口感好吃一點

記者 駱冬明: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 國外品牌的電器就一定比中國的好 尤其像這個電飯鍋 很多甚至跑到日本去買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日本電飯鍋 是市民吳先生提供的 當時他花了2500多元人民幣在日本買的 今天我用這個電飯鍋來做個實驗 看看它煮出來的飯是不是就更加香呢

與日本電飯鍋PK的是一款國產美的牌電飯煲,市場價格在1000多元,記者注意到,這兩款電飯煲外觀設計上基本一致,功能按鍵也是大同小異,都有快煮和精細煮之分。兩個鍋的內膽也都是半圓形設計,重量上日本鍋內膽要稍重一些。隨後呢,記者分別向兩個鍋內倒入等量的大米,用的也是同樣的礦泉水,水量都以鍋內標尺為準,高出大米一格。蓋上鍋蓋,按下按鈕,耐心等待米飯出鍋。

測試開始42分鐘後,國產電飯煲顯示米飯已燒熟,進入保溫狀態。到80分鐘的時候,日本電飯鍋轉入保溫模式,表明米飯也已經煮熟。

現場 駱冬明:經過漫長的等待呢 這個飯終於是煮好了 現在我們準備了兩個碗 一個寫上了A 一個寫上了B 在A碗裡面準備放日本電飯煲煮出來的飯 B碗是國產品牌電飯煲煮出來的飯 我們找幾位試吃員 看看他們是如何評價的

記者還沒進行測試,商場內的促銷員們就聞著香味先來了,真是一點不客氣啊。

某電器商場工作人員:說實話我分不出來 真的差不多 沒什麼感覺

沒感覺,不會吧。測試是在商場內直接進行的,為了公平起見,咱們還是請路過的市民品嚐一下吧。

測試員:讓我來嚐嚐看 感覺這個軟一點 這個B軟一點 對 這個有顆粒狀感覺 感覺一粒一粒的 如果投票的話投給哪一個 我肯定投給這個的 投給B 對

測試員:我還是選這種 就是感覺黏在一起

測試員:感覺這種還好 (B)這種啊 對 更軟一些

記者:做一個實驗的 就這兩份飯 你看看有沒有口感上的差異 就是嘗一口吧 對

測試員:感覺差不多 這個就是感覺更加軟一點 投一票 你更加喜歡吃哪一碗呢 我覺得這個好一點

記者:你喜歡哪一種 我個人感覺可能比較喜歡這個 這個A 嗯 為什麼 這個口感感覺(硬)

測試員:我喜歡稍微硬一點點的 有飯粒感有嚼勁一點的

記者以這種盲吃的形式,請了5位臨時試吃員,結果顯示A米飯顆粒飽滿,有嚼勁,得1票。B米飯軟硬適中,比較香糯,更加適合中國人的口感,得4票,國產電飯煲完勝。

測試員:有時候水多水少 蒸出來的軟香都不一樣的 這個鍋其實不是主要的 買日本品牌的可能就是心理上的作用

同樣的米飯,同樣的水,為什麼被國人熱捧的日本電飯鍋一下就被KO了呢。美的生活電器常州代理商市場部經理胡凱介紹,除了大米本身的口感之外,電飯煲或者電飯鍋的質量取決於三個方面,外殼材料的保溫性,內膽的材質,還有煮飯的加熱方式,其中加熱方式最為關鍵。

美的生活電器常州代理商市場部經理 胡凱:以前傳統電飯煲都是靠底部一個小的溫控器在加熱 加熱不均勻 現在沒有明火 是內膽本身發熱 通過電磁感應加熱 就是稱為IH加熱

記者:這個技術是日本傳過來的嗎

胡凱:中國本身也有這個技術 只是我們沒有去推薦它 近兩年才慢慢的去發展它 因為以前可能大家沒有想到IH能引領電飯煲 這麼貴的能賣的那麼好

胡凱表示,IH加熱並不存在技術難關,而是國產品牌一直沒有重視。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IH加熱只是國產小家電中的小眾產品,市場普及率不到20%。可是在日本,幾乎所有的電飯煲都使用IH加熱技術,等到本土廠商發現國內市場有這方面需求時,已經晚了,這風頭自然也被日本電飯鍋給蓋了過去。

美的生活電器常州代理商市場部經理 胡凱:要在服務上面 或者推廣上面 給顧客這種一對一的體驗 要多做 國人這方面很少 那你去日本購物的話 會有親制的米飯的體驗給你 這樣的話才引領IH的消費

記者 駱冬明:其實這樣的一個測試並不能完全說明日本電飯煲就不如國產電飯煲 我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 其實我們沒必要去過分的迷戀洋品牌 國產品牌正在奮起直追 請給他們一個機會 同時也是讓本土企業看到 我們缺的不是技術 而是如何去迎合市場 設計出更加符合國人需求的產品

其實當下的“日本製造”已大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中國家電業卻一直都在發展。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中國家電業沉浸在價格戰中,一大後遺症就是對技術創新投入不足,要麼“山寨”外國貨,要麼抄襲同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如今國民收入提高,中國消費者開始要求生活品質了,中國家電業才開始轉型,試圖改變“價低質次”的印象。只是這悔不當初,卻需要時間來進行彌補,作為國民呢,也請大夥再給本土企業一次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