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祕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7月中旬,人民日報客戶端莆田發佈記者跟隨莆田市探訪感動網媒採風團,來到壺公山腳下的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幅賞心悅目的鄉村風情畫:天空澄澈乾淨,房屋錯落有致,村道寬闊整潔,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綠化樹和沁人心脾的花香,讓人心情舒暢。

村容靚起來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青垞村依山傍水,生態資源豐富,漫山遍野生長著油桐樹、相思樹、松柏樹。城港大道貫通之後,一下子拉近了青垞與市區的距離,昔日的“小山村”變成了“城郊村”。

  青垞村是省定貧困村,地處壺公山麓、木蘭溪畔,東圳水庫渠道貫境而過。全村耕地面積884畝,山地面積3250畝。青垞村下轄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15戶,人口2386人,黨員110名。全村環境優美,山青水秀,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香山宮、歷代治水功臣雕像群、天然杜楦林、香山生態園等。

  過去,青垞的村民多數外出務工,少數在家種植農作物,經濟來源比較單一,村集體經濟軟弱無力。2008年,這裡的村民人均純收入僅2000多元。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2012年村級組織換屆後,新上任的青垞村黨支部書記陳德雲認為,青垞有青山綠水,還有靠近城市的優勢,不發展休閒旅遊,實在可惜!農村要發展,群眾要脫貧,必須讓村級黨組織這個“火車頭”先跑起來。

  村兩委會議上,大家幾經討論,一致決定發展鄉村旅遊業,學吃“旅遊飯”。形成共識之後,村黨書記首先從優化農村環境方面破題。村兩委在村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採取向上爭取、自身擠壓、群眾集資的辦法,勒緊腰帶進行水利設施的修復和完善,包括山塘加固3000㎡、溪道清理3公里、修復金鐘水利500米、農田引水溝1000米。這些道路水利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為青垞村發展旅遊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村黨組織帶領村民盤活集體閒置資源,聚力發展美麗鄉村綠色生態園項目,打造“旅遊+”融合發展的綠色青垞品牌,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近年來,青垞村先後獲評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省級生態文明村、市級“文明村”等稱號。

  針對村情,村黨支部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圍繞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村民活動陣地建設等,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推進文明村創建活動。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要求,青垞村興建了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橡膠籃球場等。2017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桂芳掛鉤青垞村扶貧工作,當年度就籌措扶貧資金125萬元,迅速啟動青垞村旅遊路、馬頭溪道整治、增設變壓器及電網改造等四個扶貧項目,進一步提升青垞的基礎設施水平,讓村容變綠變美,有力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如今,村民閒暇時候,走在旅遊路上,感受休閒時刻帶來的心情愉悅。據悉,今年村裡還將拓寬旅遊道路,改善兩旁綠化,配套路燈等公共設施建設。旅遊路路面擴寬2米,總長1.5公里,厚度18釐米,包含道路兩旁綠化、路燈亮化、公共廁所的建設。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馬頭溪河道

  總投資1500萬元的馬頭溪整治工程,總長2.63公里,如今工程項目已完成一半,涓涓細流歡快的流動。下午4點半時分,記者走在鋪著鵝卵石的溪畔步道,看到清澈的溪水中,已有不少當地的小孩在歡快嬉戲,享受免費的游泳之樂,讓他們的暑期生活有了新的娛樂去處。

村民富起來

  搞旅遊,錢從何處來?村兩委整合現有果樹資源,引進新的果蔬品種,開發立體農業,使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一年四季有景可賞,有果可摘。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2016年初,在村黨支部決策下,青垞村流轉了60戶村民的15畝土地,同時引進一家企業,投資一千多萬元,創辦集垂釣、餐飲、休閒娛樂等為一體的度假山莊。該項目充分利用現有閒置山塘,興建游泳池和水上樂園,周邊配套羽毛球館、籃球場等設施。據悉,游泳池中的水一半是引自山上的山泉水,一半是池塘底下的泉水,相比城市的游泳池,更加的乾淨清冽。為了保障泳池的水質,每天晚上泳池內的水都會進行過濾循環換水。記者在現場看到,好幾名身穿“救生員”制服的安保人員,全神貫注地盯著寬闊的水面。良好的水質,嚴格的安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前來光顧。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玫瑰飄香,花開致富。今年五月份,村裡引進20多個品種的玫瑰花,種植面積已達40畝,接下來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不遠的將來計劃達到200畝。在壺公山麓的馬頭溪畔,記者在玫瑰園看到,這裡已有眾多小巧玲瓏的玫瑰迎風綻放,這些玫瑰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食用價值。2018年2月份,全省第五批駐村黨員幹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蔡文耀告訴莆田發佈記者,玫瑰花有活血消腫、美容養顏等功效,通過深加工可製作玫瑰純露、玫瑰醬、鮮花餅、玫瑰花茶等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青垞村引進玫瑰園,既拓寬了增收渠道,還為在家的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據悉,村民在玫瑰谷工作一天的收入是130元,此舉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為村裡的閒置勞動力提供了家門口賺錢的便利。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黨員幹部鼓勵下,村民們興辦了特色餐飲、果樹採摘、旅遊住宿等短平快的“農家樂”。2017年盛夏期間,每天都有上千名市民從市區驅車前來游泳、避暑,品嚐當地小吃,購買土特產。

  村裡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引導村民參與休閒旅遊的接待服務;抓好專項培訓,為有能力、有意願從事旅遊發展的黨員提供資金、技術、項目和信息扶持,帶動一批農村黨員創業致富,產生了示範帶動效應。2017年村裡又引資210萬元,建設農家燒烤園、綠色採摘園、垂釣園等休閒旅遊項目。

  隨著休閒旅遊的升溫,村民養殖的畜禽、種植的蔬菜、水果,在家門口就有了銷路,村民還合夥做起了酒水生意,腰包慢慢鼓起來。2016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2萬元。2017年,休閒旅遊業為全村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4814元。青垞人在家門口發“旅遊財”,一時在莆田傳為美談。

村財強起來

  青垞村有香山宮文化廣場、莆田歷代水利功臣雕像、革命先烈陳發治紀念館等人文景觀。村兩委幹部達成共識,發展旅遊業,綠化是硬實力,文化是軟實力。青垞村重視文化興村建設,樹立“一園四區多點”發展理念,大手筆建設“美麗青垞”。“一園”,即錢四娘文化園;“四區”,即旅遊綜合服務區、農業生態休閒區、紅色革命體驗區、美麗鄉村核心區。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陳發治紀念碑

  帶領我們前往參觀陳發治烈士紀念碑的是蔡文耀,一路上他向記者介紹沿途的跨渠鐵橋、紀念碑步道、紀念碑圍欄及紀念碑防腐木藤架。記者在紀念碑下看到黃明的親筆題詞,“珠埔是座偎依在壺公山麓的山陵。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革命時期,出身於當地的陳發治同志投身於革命,掩護閩中司令部領導同志黃明、黃國璋、蘇華、林汝南等在此秘密集會,開展革命活動,為閩中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為建立新中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如今,走在寬闊的人形步道上,流連於山林之中,在忘卻城市煩惱的同時,能在這片小山林中找到一份寧靜和愜意。香山宮沿途的道路鋪設,更是讓第二次連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陳德雲頗費苦心。陳德雲對莆田發佈記者說,2014年開始發展這些項目的時候,村子還是空空如也,那時候村裡的環境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可算是愁壞了陳德雲。五十多歲的他為了籌集資金鋪設這條路,多方打聽,還特地往返湖南郴州,找到一位姓蔡的在外莆商,請求資金支持。這位好心的蔡老闆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悉心瞭解青垞村的情況後,立即親自勘測地形,派來施工隊和大師機械,完成了價值二百多萬元的香山宮道路建設。

  村黨支部抓住莆田市出臺《建設美麗莆田行動綱要》的難得機遇,聚力發展美麗鄉村綠色生態園項目,配套流櫻迎客、臨渠棧道、兒童樂園、木屋商業街等特色項目,打造“生態+旅遊+文化”融合發展的綠色青垞品牌。

  2017年在香山宮舉辦的莆田市錢四娘信俗文化研討會,吸引海內外文史專家學者60多人參加。這為大力弘揚錢四娘文化創造了影響力,為延伸實施香山生態農莊、溪澗休閒園等項目奠定紮實的文化底蘊。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資料圖:2018年1月19日,全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新度鎮青垞村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桂芳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2018年1月19日,莆田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青垞村啟動。此次活動由莆田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等14家單位主辦,莆田市綜治辦、市禁毒辦等9家單位聯辦,旨在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思想先導、價值引領、文化支撐和服務保障。

  活動現場,10支文藝宣傳服務隊獻上了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美奐美崙的歌伴舞表演,剛勁有力的武術表演等節目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醫療義診諮詢服務隊為群眾提供義診及衛生、計生諮詢,並贈送藥品;科普諮詢服務隊帶來了家禽養殖、果樹作物栽培等技術,為群眾答疑解惑;“一元理髮”志願服務隊為老人修剪頭髮;電力“義修哥”科普用電知識。此外,還有書寫春聯,法律、禁毒、反邪教宣傳等。

莆田青垞村集體經濟的“強身”秘籍:打造“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本場活動還籌集到150萬元善款,用於青垞村文化廣場建設和新度鎮文化科技衛生惠民工程。

  文化興村,拉旺了人氣,推動了發展,聚攏了財氣。2017年,青垞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扭虧為贏,村財收入突破10萬元。

  依靠“旅遊+”發展模式,青垞村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村集體家底明顯“厚”起來。陳德雲自信地說,到2018年底,我們村財政收入突破60萬元,估計不成問題。(莆田發佈記者 沈琳)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