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穀圭家譜序

(筆者注:因穀圭段氏是大明段氏之兄,故在大明段氏家譜之前有穀圭家譜序)

餘成童之日,餘祖告餘曰:段氏始祖本貫山西洪洞人也,當朝兵變之時,逃永寧居穀圭村,生二世祖兄弟六人,次居大明,三居金山廟,四居於中益村,五居不記其地,六居於陳吳村,惟吾祖居長,與始祖同居於穀圭村之後,殯於瑤凹村西南,陳吳,穀圭相距三里之遙,六世祖亡後,殯於始祖之次。世遠年湮,竟無家譜,即有家譜一經兵燹之餘,已火化無存,嘗因墳內石刻有前六世祖諱書之。餘於帋意欲敘成家譜,究豐得就爾收存在意,慎勿忽略也。餘曾次敘小家譜,究是一門之私,非關全族之公,今因修蓋家廟之際,較正前六代祖諱,逐一詳列,有所考證者書之,無所考證者缺之。又將餘祖後六代子孫逐一詳列於松梅書舍。

第九輩庠生段生祥謹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段氏移建祠堂碑記

聞之晦翁雲:君子將營宮室,必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吾段氏舊有祠堂,地偏西南,湫溢器塵,展拜無地,代遠年延,屋宇傾頹,丹青剝落,不惟不足以壯觀瞻,並且不足託神靈,祖人每於春霞秋霜之時,輒有怵腸,悽滄之感乃心力短亦,託諸空言而已。民國十六年冬,裔孫進武鍚恆等,移首移建之議,於是勘地基,籌資購之。據堪輿家言,斯地也,盤龍之護煞在其東,龍耳之來脈在西,南瞻洛浦,北顧間波,地址寬敞,旺氣環繞,惜未興建,二人競齊志以歿,誠感憾事也!歲辛巳,族人慨然動念,欲繼前功,眾謀僉同,各願捐資,長襄其事,復慮工程浩繁,所費不貲,又推進文四處募化,遂卜吉動工,不數月而廟宇落成,斯舉也!祖宗之神靈有所託,更於後人一增建獻殿舞樓之基礎也!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段氏家譜再編序

吾氏家譜始於民國三十三年,宗廟落成而編修,後因一九六六年秋的十年浩劫,國家動盪,生民受難,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宗廟祖塋,家譜皆被視為四舊,而在橫掃之列,吾族人為保家譜,幾經周折,終因不慎遺失,惜哉痛哉!

時至七九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拔亂反正,澄清時非,爾後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八戊辰,在吾族十六世鍚泮,十七世中堂之動議下,樹宗廟之碑,矗祖塋之塚,以示後代勿忘先祖之記。同時欲再編家譜,苦於無據可考。幸有吾氏宜陽七峪十七中堂,解放初期,在吾村執教,修業之餘,借觀家譜,手錄一冊藏之。後又赴穀圭,觀其譜,方知一世祖,藏在穀圭瑤凹,二世祖兄弟六人,穀圭為兄,吾大明為弟也!三,四,五世,因兵變歲移,不得所考,知者六世祖世新,七世祖九宰,以下代代無不周詳。

嘗聞樹憑根而枝繁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祖先陰庇,家族繁盛,人蓋不忘先祖之陽德,乃再編家譜,非敢雲繼往開來,亦不過俾後之敘者稍有據云,爾是為序。

編修人員:鍚泮、中堂、治民、維城、明新、漢卿、天武、喜朝、漢武、大軍、雙奇、文龍、文治、兵治、尚武、小朝

時一九八九年正月十五月

排行字:生維逢清,樂德志成,鳳朝興慶,永世發榮。

新續:毅學君明,振憲祥平,龍武敬宗,忠良茂松。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洛寧縣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記與家譜序

張紅歌,微信名家和萬事興,QQ暱稱崤山洛水,洛寧縣河底人,70後,農民工,在外上班之餘,愛好讀書,聽歌,喜歡文學,中醫,農業方面書藉。偶爾會在網上寫點兒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