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和于謙說相聲真的沒稿子嗎?

單曲重放



郭德綱和于謙上場前很少對詞,所以基本也不會有稿子,但是有一個情況例外,即郭德綱創作了一個新節目時,不僅有稿子,也要對詞。


郭德綱和于謙在多個綜藝節目中都曾提到過這個問題,當郭德綱創作一個新節目時,他會把提綱寫出來,大概有A4紙那麼大,然後在上場前一個小時,和于謙聊一下創作的思路、主要的包袱結構,雙方的配合等等,然後就上場了。以他們一場相聲平均30分鐘來算的話,全部寫出來估計要幾十張A4紙,所以一張紙寫的只能是一個框架,絕大部分還是臨場發揮的。


郭德綱和于謙表演的大部分節目是傳統相聲,比如《託妻獻子》《拴娃娃》《八扇屏》《大保鏢》《打燈謎》等等,都是有現成的框架結構的,而且是從學員時期就開始背誦,深深印在腦子裡的內容,根本就不需要稿子就能信手拈來,所不同的是在其中融入了當下最新鮮的元素,而這些已經經過多次磨合,肯定也是爛熟於心的,根本不需要稿子。


如果是表演郭德綱原創的作品,在表演了幾次以後,也會爛熟於心,稿子當然也用不上。


如果相聲演員完全靠被稿子表演,那隻能是學員水平。只有根據不同的場景,融入最合適的元素,才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才會更快的將觀眾帶入情境。所以現在說相聲的都講究互動,不會互動的演員上臺就得被轟下來。


相聲演義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

老郭說的是沒有稿子,但是沒說沒有大綱,他倆的合作方式是今天想講什麼,就寫下來,也就那麼幾句話,把重點和轉折寫下來,然後到臺上順著往下捋,演個十幾次就成了一個新節目了。

當然應對不同的觀眾和不同的表演環境時,表演相同的節目時也會有所不同,就是帶一些即興的東西,跟觀眾互動,活躍一下氣氛。

比如節目里老郭去廟裡,和尚讓他捐點,沒錢器官捐獻也成。

老郭問:“你有病啊?”

和尚:“你有藥啊?”

老郭:“你吃多少?”

和尚:“你有多少?”

老郭:“你吃多少有多少!”

和尚:“你有多少吃多少!”

說了這麼兩次臺下的觀眾就跟著一起說,老郭就著就跟觀眾互動了一次,效果是非常好的。

當然,只有大綱這種情況只適合功底兒深的,不然很容易冷場。


慶字輩兒


說沒稿子有多少人會信?稿子肯定有,只不過像郭德綱這樣的角,不再需要所謂的那種稿子,幾十年的相聲演出經驗,豐富的創作的才能,要想支撐下來一場演出還是輕而易舉的。


郭德綱的創作能力確實是極強的,而作為喜劇演員舞臺駕馭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是一定要有的,而郭德綱在這方面卻有獨到之處,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現掛已經不能體現郭德綱在業務水平的高超之處了。

郭德綱從9歲開始說相聲,試問什麼樣的相聲演員可以火10幾年,而且帶領德雲社在相聲市場的風雨之中屹立不倒至今已走過20多個年頭。

另外,一個相聲演員和自己的搭檔在一起搭檔了十幾年,兩人磨合的早已經天衣無縫,而郭德綱至少有過10幾位搭檔,唯獨于謙在郭德綱身邊站了這麼多年,只有真的珠聯璧合才會兩人合作這麼久。



而於謙的捧哏功夫被稱為當今的捧哏巨匠,一個好的捧哏對相聲演員的發揮和相聲作品的呈現那是如虎添翼,不斷的激發和刺激演員的創作和表演慾望,所以說接的住郭德綱的活的,也就於謙了。


而兩人在舞臺上的表演,看似有著稿子作為依託,其實早已經超出稿子所能表達的效果了,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隨即創作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決定了一個演員可以何時脫稿、怎樣的形式脫稿、脫稿到什麼程度。


吃草的馬老師


作為一個時間不短的“鋼絲”,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是有稿子的。任何表演都不可能沒有劇本,因為這樣既是對演員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舞臺不負責任,更是對花錢來看的觀眾不負責任。

但相聲這個行業你完完全全照本宣科不是不行,但過於平庸沒有自己特色不說,觀眾看兩遍全都記住了,包袱也就抖不響,時間長了也就沒人看了。所以所有相聲演員都會根據現場氣氛和觀眾的互動進行“現掛”。這時候就比較考驗演員的功力和彼此之間的默契了。“現掛”掛的好觀眾氣氛調動的很快,場子能夠瞬間熱起來。但要是掛的不好,尷尬就不說了有時候還會打亂搭檔的節奏,影響節目的進程。德雲社現掛來的好的還是得看于謙於大爺。於大爺有時候憋著壞來的一句老郭都想不到,好幾次老郭在臺上“警告”於大爺:你照稿子說啊!!!你後臺不是這句!!!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們是有稿子的。但老郭他們倆會認認真真的看稿子嗎?也不會!!!老郭曾經說過,兩個人的事情都很多,而且為了我保證對節目的新鮮感,兩個人都不怎麼仔細的看稿子。也就是見個面梳理兩遍大綱就算看過稿子了。這也是為是麼同一個段子兩個人每說一遍都有新的包袱的原因。

相聲就是這麼個行當,死板吃老本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但經典的老段子又不能扔,所以怎麼把老段子說出新感覺才是最不易的地方。


三聲


相聲類似於今天的脫口秀,說他們沒稿子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什麼都不準備就上臺說,說他們有稿子,他們又不會完全照著稿子一字不差的說下來。

相聲演員最初作科學習的時候,是有本子的,因為需要背貫口,順口溜,數來寶大段大段的詞,這些都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但是真到了臺上卻又不能把詞背完就行了,那樣也沒意思,郭德綱善於將傳統與現代糅合在一起,汲取傳統的精髓輸入現代的觀念,達到二者有機的結合,百分之四十的傳統功底,百分之四十的時興理念,再加百分之二十的個人努力與天賦,成了今天的郭德綱相聲。

孰能生巧,郭德綱于謙合作這麼長時間了,只要大體溝通一下要說哪一段作品基本上就可以上臺了,跟兩口子過日子是一樣的,因為彼此太熟悉了,于謙知道郭德綱怎麼使活,然後自己應該怎麼接,怎麼翻,讓包袱抖的更響。

另外,臨時砸掛是相聲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技巧,這不是臺下商量好的,而是即興發揮,大家愛看郭德綱于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倆的現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這些都不是稿子上有的,像武林高手一樣,修煉到一定層次方能隨心所欲。


娛樂電飯煲


相聲是一種面對觀眾的舞臺藝術,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演員也在觀察觀眾的反應,並且隨時調整節目尺寸,這個在行話裡叫:“把點開活”。

但是後來由於電視電臺等媒介的普及,相聲逐漸變成了對稿念詞,這樣也就逐漸喪失了相聲的藝術魅力,變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工具。

郭德綱于謙只不過是將相聲的藝術特色重新挖掘出來,面對面的對觀眾表演,剝除附加在相聲上的政治色彩,使之成為單純的娛樂方式。

這個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演員有深厚的功底,還需要兩人之間有足夠的默契和信任。捧逗雙方是合作的關係,當逗哏遞出一句話的時候,捧哏能馬上理解搭檔的意圖,並且在基礎上再更進一步強化效果,這是很難的。這更像是一種在舞臺上現場思想的碰撞,而不是說兩人在後臺商量好,你一句我一句的對白。

具體到郭德綱于謙,他們合作有很多年了,一些包袱的應對已經滲透到血液裡,甚至在一起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帶著相聲的節奏。如果去看他們同時做訪談的節目,會發現往往當郭德綱說了某個笑料的時候,于謙會習慣性的補刀。

所以說他們的相聲不太可能有固定稿子,只有當郭德綱又新創作某個段子或者包袱之後,他才會跟于謙通氣,但他不會干涉于謙上臺會怎麼應對,這就是默契和信任。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老郭自己說過,即使是同一個傳統段段子,演出十場要說出十個不一樣的傳統段子,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個段子,每次演出都要有創新,所以他兩個演出沒有固定稿子。

鑑於老郭和謙哥合作多年,彼此已經非常熟悉。尤其是謙哥,對老郭的現掛不進能夠接的不留痕跡,有時候還能出彩。

雖說沒有固定稿子,但是兩人對每次演出應該有大綱,也就是提綱挈領的東西。否則,即使謙哥再厲害也抵不住老郭的雲山霧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曲藝雜談!


曲藝雜談


一個好的相聲作品,需要作者有較高的創作水準,要經過不斷的推敲、打磨、演練達到喜劇效果,畢競它是逗樂的。某些演員為了吸引觀眾,創作不嚴謹,信口開河,東一郎頭西一棒子,胡謅八咧,貌似機智,其實素質低下。如果把馬三立、侯寶林、王文友……等名家名段和某相聲紅人的作品對比,就會發現某紅人與名家們的差距,作品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沒有文本,上臺現編現演實屬對歡眾的不尊重。特別是在表演上用相聲的語言對同行進行謾罵、貶損,把相聲舞臺變為戰場,更顯示其齷齪的嘴臉。把觀眾當成衣食父母,就要尊重他們,用好的作品報答,決不能口是心非,騙取他們的票款。


qzuser236513615


相聲其實就是格式化的東西,前面的一段墊話中間是正活,傳統相聲還有三翻四抖,不過隨著大眾的文化程度提高已經用不了一個包袱翻兩三遍了,然後就是底,完了還有翻場通常就是幾個小笑話。相聲區別於小品,沒有小品那麼嚴謹,所以只要有個大綱就可以。


鐵掌幫幫主裘


謝謝邀請。我認為郭德綱、于謙老師二位珠聯璧合、配合默契、憑多年傳統基本功,沒有稿沒有演練照樣表演。但一個新作品問世,肯定是有提綱、草稿的,經過排演、磨合、修改、補充,在不同場所進行表演,並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最終定型。成為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