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塔:古時船舶到達廣州看見的第一座建築物

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蓮花塔位於蓮花山主峰上,塔高50米,是廣州番禺地區最高的古塔。因其雄踞珠江入口處西岸,成為古時外來船舶到達廣州見到的第一座建築物,數百年間見證廣州水路驛道——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如今,工藝精湛的古磚塔仍屹立在蓮花山上,綠琉璃瓦,粉牆紅柱,八角攢尖頂的外觀讓人印象深刻。從外觀看,蓮花塔共9層,每層外簷角均設8個風擺銅鈴;走進塔內,拾級而上,則發現內連暗層共11層,而平座八面設門、窗或龕,中部鋪設木樓板,可作遊人休憩片刻之用。

莲花塔:古时船舶到达广州看见的第一座建筑物

有趣的是,儘管塔壁內的磚級陡且狹窄,但每級樓梯都以磚牙挑出瓦簷做裝飾,盤旋而上至頂層,人在其中行走,狹窄處易觀賞到造型奇特的上層樓梯的瓦簷,實謂獨具匠心。

莲花塔:古时船舶到达广州看见的第一座建筑物

本不用作航行指引的“省會華表”

不過,有“省會華表”美譽的蓮花塔起初並不以航塔為建造目的,而是兼備祈求風調雨順和人才輩出的的“風水塔”和“文昌塔”。蓮花塔工作人員介紹,蓮花山塔東南側原有一塊刻有“因採石無度,傷地脈,造成附近瘟疫流行,人文罹惡”的花崗石,講述著古時建造蓮花塔的契機。

《廣東新語》記載:“群千數人於其中,日夜錘鑿不息。” 說的是明朝時期,官府多次出示封禁蓮花山採石場,但私自開山採石的現象仍屢禁不止。適逢當時南粵地區爆發瘟疫,民不聊生,古人便認為是私採私挖破壞當地風水,於是在蓮花山主峰建造磚塔,鞏固地脈,並消除瘟疫。此外,明清時期,民間盛行“學而優則仕”的社會風氣,番禺邑內注重培養科舉人才,尊孔子為萬世師表,因此在蓮花塔頂層設置孔子像,祈求文運亨通,人才輩出,因此該塔又被稱為文昌塔。

待至海上絲綢之路繁盛,因其所處地勢高,位於珠江入口處西岸,儘管沒有專門設置航燈和瞭望設備,依舊讓其成為外來船隻到達廣州見到的第一座標誌物,因此被譽為“省會華表”,形式上充當明清時期廣州河道上往來船舶的航標燈塔。

不過,抗日戰爭時期蓮花塔卻慘遭破壞。當時日軍一支艦隊駛入虎門海面,見蓮花塔下有城牆,便以為該塔是瞭望塔,隨即用炮彈攻擊,將第二、三、四和七層東南面的塔身轟爛,所幸蓮花塔仍屹立不倒。直到上世紀80年代,歷經滄桑的蓮花塔經華僑捐款得以重新修葺,並於1989年6月被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蓮花塔是南粵大地的三支“桅杆”之一

蓮花塔的建造與番禺人劉如性密不可分。據《番禺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仍有不少人私自採挖蓮花山石,劉如性等人擔心此舉傷害地方龍脈,導致瘟疫橫行,於是聯合上書督府藩司,必須封禁採石,建塔用以鎮壓邪氣,祈求消除災難。

有趣的是,儘管蓮花塔的建造有詳盡史料記載,但也不乏流傳相關民間傳說。書籍《羊城人仙神》記述,傳說,古時候曾有一位京官來到廣東,見廣東土壤肥沃,資源充足,就想通過堪輿手法將廣東“弄走”。風水先生建議在赤崗、琶洲和蓮花山三處建塔,利用廣東地層薄像船隻,三塔形似三支風帆,塔建成後,廣東就能“揚帆起航”。不過,風水先生的媳婦是廣東人,為破陰謀,聯同三地村民在三座塔的旁邊挖一口大井,並放進一條大鐵鏈,相當於在船底挖開洞,並拋下了一道錨,這樣三支桅杆就不起作用。神奇的是,1960年前,在蓮花塔旁邊仍可看見一口大井,井口也放有一條大鐵鏈,致使傳說來源仍然成謎。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葉碧君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王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