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利用地震觀測儀器,我們可以將發生的地震記錄下來,並通過分析地震記錄得到已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經過長時間積累,就可以得到地震活動的大致規律,這就是地震活動性方法。具體來說又包括:地震震中分佈圖、M-t圖、b值、地震條帶、地震空區、地震序列等。下面我一一給大家講解: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1 世界地震帶分佈圖

如圖1就是由世界地震震中分佈圖,得到的世界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洋脊地震帶。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三大地震帶上。因此,世界防震減災的重點也是這些國家。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2 1900年以來華北地區5.5級以上地震M-t圖

而如圖2所示的就是1900年以來華北地區5.5級以上的地震M-t圖,就是震級-時間分佈圖。由上圖也可以看出華北地區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時間分佈是極其不均勻的。是由若干的活躍期和平靜期組成的。其中最活躍的時期就是1966年至1976年間。而此活躍期開始的標誌就是1966年3月8日河北邢臺6.8級地震,而其結束的標誌就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級地震。可見由地震M-t圖可以分析得知地震的平靜和活躍期,從而瞭解地震活動趨勢。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3 阿拉斯加—阿留申弧的地震空區

而上圖是利用1930年至1979年年間,阿拉斯加—阿留申弧的淺源地震震中所做的震中分佈圖。分析這張圖,就可以看出其中兩個強震之間沒有發生地震的區域,就是未來最可能發生地震的區域,就可以稱為地震空區。這個概念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因此在現實中,只要利用震中分佈圖找到地震空區,就相當於找到地震孕育發生的一定規律。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4 1998年1月10日河北張北6.2級地震前地震條帶和張家口—渤海地震帶

圖4所示的大地震發生前小地震活動由雜亂分散分佈向集中成帶的現象。如圖4左上角的1998年1月10日河北張北6.2級地震前,就有這樣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也可以從震中分佈圖上分析得出,從而在震前提前知道地震發生的趨勢。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5 地震震級—頻度定律

圖5是地球物理學家古登堡和里克特根據1918年至1945年世界地震震級和發生頻次的統計規律,得到了地震震級—頻度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地震震級和個數也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即大地震個數極少,處在金字塔塔頂;而小地震個數極多,處在金字塔塔底。一旦塔底地震減少,就說明缺乏小地震,即地震活動性將會減弱。而如果塔頂地震減少,就說明地震活動性將會增強。

如何利用地震活動性方法來預測地震?

圖6 地震序列組成及分類

地震的發生其實就是一個釋放能量的過程,而地震釋放能量的過程有這樣幾種,一種就是一次釋放完,就是如圖6所示的孤立性地震。還有就是分兩次將能量釋放完,就是雙震型,還有一種就是分多次將能量釋放完,就稱為震群型。當然還有更常見的類型就是,地震能量釋放過程中有一次釋放極大的稱為主震,在其前面發生的釋放能量較小的地震稱為前震,其後發生的能量較小的地震則稱為餘震。地震序列的判定對大地震後的趨勢判定,以及據此作出的地震應急救援行動都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