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心村的故事

题记:那里是一幅画卷,画出了八百里皖江之上一个村庄的美丽之梦;那里是一首诗篇,明珠般的乡村之颂,轻吟风月,如醉如痴;那里是一曲赞歌,唱响了大军渡江解放第一村的精彩乐章,铸造了改革开放40年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采记忆。

群心村的故事

美丽群心

引子

“诗人兴会到群心,宾友相见喜盈盈;万亩芦荡碧如海,夹江十里鱼成行;新楼民筑平地起,条条油路任车行;家家民丰人欢乐,美梦成真又一村。”这是铜陵一位老诗人到群心村采风时写下的一首赞美群心村的诗。

我是在拜读这首小诗走进江心洲上的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跃入眼帘是一栋栋新楼房整齐排列,房前屋后,绿草如茵,各种植物相映成趣,尤其是新建成的渡江文化广场上耸立的“渡江第一船”铜雕塑,见证着大军渡江解放第一村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渐渐远离贫穷与落后,逐步走向新时代富裕、文明、幸福村庄的嬗变之路。

故事之一:群心村名的由来

群心村隶属江心洲上的义安区胥坝乡,距市区约20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铁锚洲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876.22亩,养殖水面1400亩(含小夹江在内),4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776户,2455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73人,其中党员中心户30人,下设4个党支部(其中2个非公企业党支部)、4个党小组、4个理事会。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定在140万元以上,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为20834元。

近日,笔者在群心村采访时,这个村的老支书,今年86岁的乔华林向我讲述了群心村由来的故事。群心村是由鳊鱼肚.小夹圩.东风泡.王家拐.大拐.上摆江口等6个自然村组成,解放初期统称为鳊鱼村,在民国年间称之鳊鱼保,隶属无为县管辖,解放后划归铜陵县。鳊鱼村首任村长是沈朝选,农会主任王炳理,1952年,吴怀楼(女)继任村长,他们曾参与并领导过本村的土地改革工作。在农业合作化时期,1955年本村成立了群益和兴隆两个初级社,初级社是在互助组基础上组成的,实现土地所有权(属个人)和经营权(属初级社)分离。1956年,群益和兴隆两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社(土地及主要生产资料由社统一调配,取代村行政职能)。高级农业社要取社名,于是,这两个初级社的社员建议高级农业社的社名,要各取一个字。群益取“群”,兴隆取“兴”,接着,有社员建议将“兴”改为“心”为上。这样,群心高级农业社诞生了。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改群心高级农业社为群心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其间,由于强调“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群心大队一度更名为群心连,属文心营管辖,办起了“吃饭不要钱”的集体食堂(一年后解散)。1961年恢复群心生产大队建制。“文革”期间,群心大队管委会改称为“群心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大队管委会名称。1983年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公社为改乡,群心生产大队改为群心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此后一直保持这种管理体制和组织名称不变。至今,这个村以群心命名已62周年。

故事之二:生态湿地铁锚洲

群心村有个铁锚洲,洲上有3万多亩滩涂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四季绿草如茵,野花簇簇,水草丰茂,色彩斑斓,享有铜陵最大的原生态湿地。

说起铁锚洲,群心村的领头雁古中举向我介绍了铁锚洲的形成和名字由来的传说故事。铁锚洲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有三百多年。在民国年间,长江主航道以南的河床逐年增高,到了上个世纪初,紧靠群心村江边不远的江中,在枯水季节有一片沙滩露出了水面,形状如柳叶状,狭窄而细长,而附近的渔民和上下水货运船只都常在此洲避风休整,后因有一船只遭遇风灾,故沉落船上铁锚一和。随着年代的变迁,村民们都习惯向船友们推荐沉落铁锚的洲是上下水运最佳安全避风地,“铁锚洲”也由此而得名。那时,铁锚洲上是一片白沙,每逢冬春季节,这里风沙弥漫,村民饱受沙尘之苦,加上因崩江土地锐减。为寻找生活出路,同时也出于治理风沙、防洪护堤的考虑,群心生产大队党支部决定开发利用铁锚洲。古书记笑着对我说,铁锚洲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群心村的老干部们。

是的,时任群心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乔华林就提出了栽树挽泥、绿化荒滩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当时,大队集体经济十分困难,大队干部通过群众摊派出树苗的办法,共筹集柳树苗1100棵,1965年农历正月,大队组织人挑肩扛到沙滩上栽植。恰逢当年长江水位较小,栽下的柳树全部成活,面积大约在200亩左右。由于柳树不怕旱涝,飞絮扬花传播种子,不久沙滩上长满了小树苗,继而形成一片片柳树林。成片的柳树有效地缓解了江水流速,加快了长江泥沙的沉积,使沙滩不断增高。至1968年,海拔高度已从7米左右(黄海高程系)增高到11米左右,面积扩大到11000多亩。柳树虽能绿化荒滩,但经济效益低下,只能用于烧柴或制作简易的家俱。1968年,老支书乔华林通过考察沿江洲区,认为芦苇销售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于是,他发动群众到外地大量收购芦根上滩栽植。1969年在洲上种植芦根1000多亩成活后,逐年就地挖芦笋连根移栽扩大种植面积,还由此带动了整个铁锚洲芦苇产业的发展。乡政府和附近各生产大队都组织人员上滩栽苇植树,发展芦苇生产。大队还于1970年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专业队伍,常年经营管理洲上的林芦场。

在群心村,古书记还向我讲述有关铁锚洲地域争端的故事。那是1979年2月,无为县五洲公社太阳大队部分群众越过长江主航道,擅自到铁锚洲上搭棚、开荒、种菜,意在占地移民,并与群心村群众酿成了纠纷,互相拔树、毁菜、烧棚,事态严重。乡党委决定委派乔华林同志随市、县领导赴省汇报情况。经省委、省政府领导调处,并以省委信字(1979)190号文件作出裁决:“这个洲长在长江主航道以南的铜陵县境内,无为县五洲公社无权开发利用;撇开行政区划的前提,提出所谓‘崩老洲、长新洲,人随地走’等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无为县委应说服在这新洲上垦荒的人员及其建筑物全部撤回。”至此,有关铁锚洲的纠纷和地域争端得到妥善解决。随后,县、乡党委政府根据“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铁锚洲为乡集体经济组织与群心等村共同开发利用,并界定了经营管理范围。

铁锚洲归属权的确定,无疑为群心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群心村采访,我了解到,铁锚洲上7000芦场在古书记未上任之前,已由村集体发包给一湖北人经营,每年承包金为82万元,合同年限为10年,承包人已经经营了5年。2010年底,古中举上任不久,就有不少村民向他反映芦场承包价格太低。为此,古中举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芦苇市场的销售行情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芦苇行情确实不好,如果这7000亩滩涂地上仍然生产芦苇,效益肯定不佳,这样做等于浪费村里的宝贵资源。怎么办?古中举立即召开村两委会、村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在会上,他一边向大家分析芦苇行情,一边和大家仔细算账,在统一了思想、形成共识之后,他便带领村干部远赴湖北武汉去找承包人。在古中举的诚心感动下,最终以支付46万元的违约金,同意了芦场合同的变更。如今,铁锚洲上这7000亩的滩涂地成为村级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群心村的故事

画里人家

故事之三:打造经典的美丽乡村

我多次来到群心村,耳闻目睹村庄在不断变美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心村坚持以人为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指导,集中人力、财力,分步投资建设,重点实施中心村和保留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及基础实施配套工作,不断加强美丽、幸福乡村基础设施和文明生态环境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美化、交通诸方面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切实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生态优美的美丽宜居文明村庄,先后荣获第三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第五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村级先进单位、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国字号荣誉

——道路硬化。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全面实施了环村路、组组通工程,现已实现户户通柏油、水泥路整村全覆盖,总里程达到11.2公里(其中柏油路面里程达4公里)。

——路灯亮化。在全乡率先启动亮化工程,在村庄主干道、活动广场及入户道路累计安装路灯205盏,极大地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

——村庄美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心村打造为主轴,以现代徽派建筑为主调,以“渡江第一船”铜雕塑为标志,以荷花塘和农民公园为衬托,使村容整体风貌较为和谐,村居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空间尺度相适宜等,以体现具有群心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美。其重点是做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和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有碍观瞻的厕所、破旧院墙、猪圈和拆房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四拆”工作,累计拆除违章建筑和废弃房屋近2万平方米,同步按照‘大树当家,四季常绿,乔灌结合,四季有花’的要求配套进行村庄绿化。楼前有院,庭院内外,花香整洁,有规范,有管理,无违章建房及乱搭乱建现象,逐步形成了具有群心独特的村容景致。

——公共服务配套化。为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本村家乡企业家的捐助支持下,新建了1个文化广场,以方便村民夜晚活动的需要。同时,新建1座50平方米的公厕、1个休闲游园和1处污水处理系统,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组建了一支专业保洁人员队伍,形成了“户分类、组收集、村运输、乡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实现了村庄的干净、整洁、卫生、优美。

在这个村里,笔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外表,即村容村貌的改观,而是内核,即村民们共享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生活。在群心村我了解到,村里的集体收入每年也只有140多万,在铜陵也不是最富有的村,就是这140多万,村里主要用于全体村民,让村民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村民用电、饮用水免费,村民买新农保和新农合有补贴,特困家庭有补助金,考上大学的有助学金;村里投资120万元在中心村建设一座全市第一个“农民休闲生态公园”;村民在中心村按照村里统一规划兴建的徽派二层住宅楼,面积为132平方米,村民只拿8.6万元,余下的由村里埋单……

最值得一提是,这个村十分关注一老一小这两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古书记深情地对我说,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如果说没有这一老一小的幸福,这种美丽和全面小康不是真正的美丽与全面小康。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群心村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走在全市和全区的前列:

——在全市率先开展“孝道红黑榜”评选活动。近年来,在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连续五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孝道红黑榜”评选活。在此基础上,村里每年还开展评选“好儿媳、好孝子、好公婆”活动,暨“五好家庭”评选工作。近年来,全村被评为好儿媳 9 人,好孝子 7人,好公婆 5人,全村“五好家庭”8 户,被市、区评为“铜陵好人”2个,乡好人3人,本村好人 27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古中举在获得区“敬老好儿女金榜奖”之后,还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从2011年以来,村里每年都要开展“最美孝星”等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孝亲敬老先进个人243人次。不仅如此,为发挥敬老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村里还通过举办最美孝星事迹报告会、发放敬老宣传册等方式,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使真心敬老、热心助老成为全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尽心做好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工作。全村空巢老人共有99名,根据他们的身体、生活情况,经村老年协会调查摸底后推荐,并由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对需要照料的60位老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人员,由村组织敬老服务人员每天上门服务,每天不少于2小时;二类人员每三天上门一次,有事就帮助;三类人员一星期去一次问问情况、交交心,发现问题可帮助或向领导汇报。上门服务的志愿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持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要以老年人满意为宗旨。每月召开一次敬老服务人员会议,对他们服务情况进行一次测评,使他们认识到对老人既要有亲情,又感到有一定的责任。服务人员有1人被评为2013年度“群心村好人”。

——为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经2011年9月22日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群心村老年人补贴实施办法”:凡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70元,7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补贴90元,80岁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20元,90岁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50元,100岁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0元。从2012年元月实施,每半年发一次,就2014年—2015年两年共发补贴款76万多元,充实了老年人经济来源,使他们真正安度晚年,生活的幸福。

——为老人配送敬老餐。村党总支、村委会于2014年5月16日经全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全村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现住在群心村内的老人,每月进行两次“敬老配餐”。每月的2号和16号,村里组织敬老志愿者,安排三辆车分三个自然村,从大酒店里把香喷喷的美味佳肴在上午11点半钟前送到每位老人手上。很多老年人手捧香菜,口中念道共产党好,村干部好!他们感动地说:住在群心,真是幸福群心。

——兴建全市一流的村老年活动中心。村党总支、村委会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2000平米的村老年活动中心(其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2015年元月6日正式揭牌。市、区、乡有关领导前来参加。活动中心内有棋牌室三间,八张自动麻将桌;微电影室、电子阅览室有八台电脑;书画室有三间休息室六张床铺,配有空调、电视等设备,健身室配有九部健身器材,广场铺建塑料地坪,还备有食堂、餐厅,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有偿安排中餐。坚持每星期五天开放(星期一至星期五)。免费提供茶水,全部活动不收一分钱。做到优质服务,把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文明、开心的娱乐场所,使它成为老年人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建立感情、增强团结、清除孤独、扩大交往的理想园地。3年多来,全村有10000多人次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娱乐活动,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丰富了全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同时村老年活动中心还先后接待了市、区旅游15000多人次,老挝人民共和国的外宾、省、市区电视台多次来老年活动中心采访。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和国务院四部委有关领导亲临我老年活动中心,大家一致好评,都赞不绝口!

——为结婚五十年以上的老年夫妻拍摄金婚照。为宣传记录老年人一生幸福生活,群心村开全市先河,对全村结婚五十年以上和结婚六十年以上的老年夫妇,村里请摄影师上门为他们拍摄一次金婚照和钻石婚照。全村除个别情况外,有25对金婚和3对钻石婚全部拍了照片,用镜头录下了他们宝贵的幸福人生,并在老年活动中心二楼挂展,使大家分享他们幸福美满的温馨家庭。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观看后称赞说“这是一个创举,很好”。

——举办“敬老幸福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2016年第七个全国“敬老活动月”和重阳老年节来临之际,10月5日上午,铜陵市和悦轩大酒店总经理徐光发,带着他的员工走进群心村,免费为这个村300多位60岁以上老年人举办“敬老幸福宴”。

当天的“敬老幸福宴”设在村幼儿园操场上。当笔者走进群心村幼儿园,跃入眼帘的是正前方的宴会台上,上方写着“铜陵市和悦轩大酒店‘庆国庆、迎重阳’走进群心村敬老幸福宴”,中间悬挂一个大“福”字,42张席桌将幼儿园操场摆得满满的。在宴会现场,笔者看到这个村的老年人,个个脸上挂着笑容,有的是子女送来的,有的是自己走来的,对不能行走的老人,村里安排敬老志愿者将老人背到宴席上,他们一边与老熟人相互打着招呼,一边陆续走到自己的席位上。

笔者在现场还看到,为了体现对老年人的孝心与尊重,活动的主办方可以说是格外细心,也格外贴心,16道菜肴有荤有素,很多菜肴老人还是第一次品尝。有用面粉做的寿桃、核桃,象征着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用糯米粉做的甜心汤圆,祝福着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圆圆。还有宴席上的鱼、肉、烤鸭,都煮得很烂,甚至连青菜也煮得特别软。敬老宴的背后,展现的是爱心企业家那颗滚烫的敬老心。“在我们村举办这么盛大的敬老宴会,请这么多老年人在一起聚餐,又这么丰盛的美味佳肴,这么壮观的感人场面,这是我一生的头一次,老人们真是感到高兴和幸福。”宴会结束后,当年84岁的村老支书乔华林如是说。

——城里的孩子享受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要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在群心村老年活动中心旁边,有一所村办幼儿园,我指着幼儿园对古书记说,你怎么想起办一所村办幼儿园呢?古书记笑笑地告诉我说,现在全村在外务工人员有890多人,况且我们村又地处长江边,圩内水塘多、沟渠多,尤其是到了夏秋季节,小孩子喜欢玩水,很不安全,外出打工青壮年把子女留在家中很不放心。怎么办?村里想为村民办一件实事,于是在2012年拿出60多万元,利用闲置的原群心小学旧址,建成一所堪比城市水准的全县第一个村办幼儿园,对村里所有适龄幼儿均免费入园,并全年开放。

当我走进群心村幼儿园,在大班教室里,一位幼师正在准备为小朋友们绘画,孩子们看见我进来,争着喊“爷爷好!”教室的另一间是孩子们午休睡觉的地方,四层抽屉式小床让我看得格外养眼,在操场上,一个老师领着孩子们活动,有的爬滑梯、有的抛气球,玩得十分开心。陪同参观的古中举书记指着一位幼儿说,他叫胡浩轩,原在县城入园,前些日子,家长把孩子送回本村幼儿园;接着,古书记指着另一个幼儿说,她叫古瑞丽,原随打工的父母在南京入园,2016年春节后,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进入了村幼儿园。并自信地对我说:“现在,城里的孩子享受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要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

如今,村老年活动中心和村办幼儿园已成为市民来村休闲旅游观光的新亮点。2015年5月29日,老挝党政干部研修班来到群心村,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考察时,对群心村传承孝道,关爱儿童的做法与发展乡村旅游予以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更是得到全村村民的一致认同。

故事之四:创新乡贤文化

众所周知,乡贤文化,传承着历史与文脉,承载着浓浓的乡思与乡愁。村党总支书记古中举告诉笔者说,要让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必须创新乡贤文化,开展移风易俗,传承美德家风。对此,群心村结合实际,从去年开始重点抓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创新乡贤文化,建成全市第一个村级乡贤文化馆。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中,村党总支始终认为,要让乡风民风美起来,必须从家庭细胞抓起,创新乡贤文化,开展移风易俗,传承美德家风。从去年4月开始,村党总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里投资45万多元,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不远地段,建成全市第一个村级乡贤文化馆。村乡贤文化馆,占地面积为26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设有“红色记忆”“乡贤人物”“廉政建设”“家规家训”“群心好人”五个展厅。“红色记忆”展厅有“渡江战役、铜陵人民策应大军渡江、渡江女英雄马毛姐与渡江第一船,以及群心村人参加渡江战役”四个板块;“乡贤人物”展厅有“群心村三英烈、村民马和义勇救新四军献身、群心村现代乡贤人物”三个板块;“廉政建设”展厅有习近平论反腐倡廉,党的十九大精神,村干部廉洁承诺书等板块;“家规家训”展厅收集全村51个姓氏的家规家训;“群心好人”展厅有“孝道红榜人物、十星文明户、美好人家、群心村好人、铜陵好人”五个板块。院内中间竖立一座石墙,正面是党旗,党旗下方设有“入党誓词”,背面是国旗,国旗下方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院内墙上设有村规民约“八要八不要”图;院外墙上设有“新24孝”图等,以彰显该村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和移风易俗新风尚。村乡贤文化馆自去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接待国家、省、市领导和铜陵城乡市民20000多人次。

第二件事:创建家风家训示范街,培植好民风的逐渐形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扎实开展“传育立行”教育活动,去年下半年,村党总支在中心村在全市率先创建家风家训示范街,在居民各家门前都镶有一块扇形的门牌,牌子上机印有这个家庭的家风家训文字,整个街上共有168户人家门前镶有“家风家训”门牌,旨在营造乡贤文化氛围,传承美德家风。如宋氏:正道勿离,淡泊省身。积德行善,诚实忠厚。”“王氏: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沿着“群心村家风家训示范街”标牌走去,标牌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书写着不同的姓氏以及其对应的家训家规。实践表明,群心村家风家训示范街的建成,不仅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而且有利于弘扬传统道德,对于这个村形成良好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件事:创办村级“喜庆堂”,倡导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新风尚。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倡导村民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新风尚,群心村于去年又投资30多万元,在村部旁建成“喜庆堂”,旨在为全村村民提供主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喜庆堂”建筑面积有200平方米,整个装饰具有民俗风情,配有彩屏、音响、厨房和餐桌等,一次性可容纳200多人就餐。古书记介绍说,村里“喜庆堂”主要是提供场地、锅碗瓢盆和水电气,要办酒席的村民只需自备食材和人员,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成本,而且也提醒每一户在此举办宴席的村民要厉行节约、文明就餐。同时,笔者还了解到,为把“喜庆堂”办成村民移风易俗、厉行节约的场所,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并制定了规章制度等。村民理事会规定,凡到村“喜庆堂”办红白喜事的村民,不得超过10桌,礼金每人最高限额为200元,并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尤其是共产党员必须带头执行。通过近一年的运作,村“喜庆堂”现已成为全村村民开展移风易俗,传承美德家风的好场所。

群心村的故事

渡江第一船铜雕塑

不是结尾的结尾

写到这里,群心村的故事我暂时写完了,但群心村的新故事,群心人还在继续书写着……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是的,群心村在这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注入家园的都闪烁着文明、幸福之光,彰显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活力。同时,群心村的嬗变之路,仅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铜陵乡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它让人看得见,更是摸得着。

“参天杨树发春波,麦浪千层笑语多。圆梦唯余铁锚地,江鲜待客唱渔歌。”这首由群心村当家人古中举创作的赞美家乡小诗,更是群心村嬗变之路的真实写照。行走在群心村,人美水美景色美。美在眼帘,美在流连,美在召唤,美在身边,美在心中。从江心洲上看群心村,我看到的是一种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大江意味着开放,而开放是群心村的生命线;从江心洲上看群心村,我看到的是一种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搏击大江的爱拼敢赢的精神;从江心洲上看群心村,我看到的是一种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个自然融合,既美观,又宜居,更具有独一无二的“江上明珠、幸福群心”。

这正是:美丽乡村何处是,烟波江上群心村。

群心村的故事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铜陵社科苑”微信公众号在厦门富尔贵酒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自2018年6月至9月开展“走进铜陵看成就.富小贵杯”有奖征文活动,希望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本次大赛奖金与奖品均由厦门富尔贵酒业有限公司支持。具体详情请见:“铜陵社科苑”微信号征文啦!

群心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