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將無數領百萬雄獅東征高句麗,爲何還是慘敗而歸?

隋煬帝舉全國之力東征高句麗,為何還是慘敗而歸?

在公元612年到614年,隋煬帝曾經發起了三次討伐朝鮮(那時稱作高句麗)的戰爭,論規模,即使在整個的中國古代史上,也可以說是排在前列了。特別是他在第一次東征的時候,單是軍隊人數就達到了百萬人之多,如果再加上後勤支援的幾百萬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整個隋朝的人基本都加入了這場戰爭之中。然而,如此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投入,換來的卻是慘敗。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失敗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良將無數領百萬雄獅東征高句麗,為何還是慘敗而歸?

首先,雖然投入巨大,但是這樣卻超出了能力承受範圍。公元611年二月,大隋朝開始準備討伐高句麗的戰爭。為了製造大量的武器,全國就變成了一個分工明確的兵工廠。對於武器的質量,要求極為苛刻,假如發現質量低下,有粗製濫造的嫌疑,就馬上問斬監製的官員。當時對於戰馬的需求量大,資金不夠,就讓富人捐獻,所以僅僅武器生產這一項,就讓百姓們苦不堪言了。還有後勤補給的運輸隊伍,更是龐大。由於古時運輸都是憑人力、馬力和牛力,所以對於部隊所需要的糧草輜重,就需要五萬輛車,如果前後相接可以綿延一千餘里。這麼多的車輛物資,在牛馬不夠的時候,只能是用人力來解決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時的隋朝百姓,不是在準備物資,就是在運送物資的路上。這條路也讓大量的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良將無數領百萬雄獅東征高句麗,為何還是慘敗而歸?

其次,雖然軍隊數量龐大,但指揮體系死板,不靈活。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百多萬人的軍隊,那時,僅僅是全部出發完畢,就用了四十多天,行軍中前後綿延達900多里。行軍時間就用了三個多月。這麼龐大的軍隊,沒有一個靈活,高超的指揮系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偏偏隋煬帝還制定了三條更加效率低下的規矩,第一條是兵分三路,行動前要互相打招呼,但是不能單獨行動;第二條,行動要隨時彙報,必須由隋煬帝批准才可以行動;第三條,假如敵軍投降,立馬停止進攻。可以想象,這三條規矩極大了限制了軍隊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整個軍隊都把時間耗費在上報、等待、再上報、再等待的循環之中。而高句麗軍隊也充分利用了這一規矩的漏洞,打不過,就假投降,然後再重整旗鼓。

良將無數領百萬雄獅東征高句麗,為何還是慘敗而歸?

最後,就是軍隊中的良將雖然眾多,但是協調性極差,貽誤了許多戰機。這些出征的將帥,論戰功和地位都是不相上下,有時誰也不服誰,因此,他們也是各有各的一套。這樣看來雖然隊伍裡是人才濟濟,但卻顯得更加難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