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斷舍離?如何做斷舍離?在心理療愈中的現實意義!

什麼是斷舍離?如何做斷舍離?在心理療愈中的現實意義!

看到網上有這麼個段子: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他們是一群為了生存再也沒有夢想的人,也是一群再也不敢任性的人,年紀越大,擁有的東西似乎也越多。但正是這些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來之不易的東西,正如一個又一個枷鎖束縛著我們,讓我們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妥協!

禪宗裡有一個故事,說有人要過河,於是花了半天的光陰親手打造了一個筏子,當他度過湍急的河流之後,捨不得這個親手打造的筏子,於是揹著這個筏子繼續蹣跚上路,我們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揹著沉重的筏子踟躕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終難以抵達心靈的彼岸,我們對自己創造的一切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我也很難捨棄已經擁有的東西,儘管那些東西在外人看來是那麼的累贅,它已經超出了你的負荷,可你依舊揹負著它,直到一天它將你壓趴在地上。

這些筏子也許是物質也許是榮譽也許是某段早已消逝的情感,它都源自於你的執著,那些你自以為是的使命,也就是《了凡心療愈》裡提到的限制性信念,人生在世,沉湎貪嗔痴,不懂斷舍離,唯有追尋內心的意識之光,拋棄一直都以為是使命的東西,才能找到自我,剩下的是真正的快樂,斷舍離也就是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東西;離,就是脫離對慾望的執念。通過實行“斷舍離”,擺脫物給人帶來的壓力,真正減少物對人本身的消耗,瞭解自己最真實的需求,從而達到空間和心靈的解放。

在慾望牽制下,我們都在追尋那些看似永遠也達不到的人生彼岸,而身上積壓的東西卻越來越多,我們不知道需要什麼,我們只是毫無意識的攫取,讓身心變得無比的臃腫,很多時候,人會被眼睛欺騙,也就是《了凡心療愈》裡提到的“見”,比方說見到食物色澤鮮豔,氣味誘人,你就會想吃。但你的身體真的需要這些嗎?其實身體早就吃飽了,但是頭腦會讓你忍不住再吃一口的念頭,這就是慾望,可見你要斷舍離的對象是你的沒有窮盡的慾望。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斷舍離呢?在之前的觀點中我提到了面對慾望要推遲滿足感,不讓其發展為欲求,其核心就是自律,而要自律你必須極具意識,意識在你一不留神的時候就會跑掉,所以為了保持這個意識,你時刻要以“本我”為中心,要以思考“本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質的附庸,以此達到人生清淨高效的自有境界。斷舍離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且“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物質情感名譽要有用才有價值。所有的物質情感名譽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而沒有聚集在“本我”身上。

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聚焦於“本我”才是問題的本質,在漫長的人生長河裡很多事情其實都不管你的事,弄清了這一點你才能斷舍離,你才能在一堆亂麻中抓住主要的經絡,斷掉一切不該有的糾纏;舍掉一切捨不得的貪念;離開所有不在乎我的一切。世間眾生萬象,精彩紛呈,實在難以一一涉足,唯有斷舍離,把這短暫的一生,先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除了物質,也可以斷舍離於你的情感,名譽,你一定要有斷舍離的勇氣,有斷才有續,有舍才有得,有離才有合。當一種關係需要你委曲求全去繼續,不斷犧牲利益去維護時,其實,它早該結束了。你若沒這魄力,那麼就會被拖入萬丈深淵,拒絕無意義的社交,終結無結果的感情,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讓腳步變得輕盈,每減一分糾結,快樂就會增長一分。不值得交往的人,別交往了。不值得愛的人,別愛了。不值得付出的工作,別做了。這些斷舍離帶來的痛苦,跟人這漫長的一輩子比較起來,就如白駒過隙。

唯自律者得自由,自律就是帶有意識的生活,自由的人生,不會以物質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也掙脫了物質的桎梏。不會用堆砌物品來彰顯自身的充實。不困於情,不惑於心,自律的人給自己做減法,主動斷舍離,留下來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更純粹的自己,也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沒有比這更珍貴的東西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實踐“斷舍離”。孩子的思想才能得到整理,心情才能變得放鬆,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這也有助於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專注,更容易進入《了凡心療愈》裡提到的意識的狀態。

因為“斷舍離”就好比是電腦的重啟鍵,長時間的運行讓電腦積累了太多的垃圾,只要一鍵重啟,錯誤的行為意識可以立馬終止進程。一切就像數據緩存可以清空;軟件可以隨時中止再重新打開;像系統一樣可以更新優化。

斷舍離能讓生命更流動,鮮活而富足,斷舍離是用自律推遲對慾望的滿足感,捨棄對物質的迷戀,對情感的執著,對名譽的貪婪,讓自己處於自由自在的空間,在紛繁中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就像渡河到了對岸,丟下身上的筏子,連頭也不要回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