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人工血管」牽住的生命線 見證6年醫患情

一條“人工血管”牽住的生命線 見證6年醫患情

每個季度,尿症患者歐陽先生去醫院進行透析治療時總會來到病房,找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腎病風溼科黃小妹主任醫師,跟她合影。這一習慣,歐陽先生保持了近6年,即便因尿毒症導致眼睛幾乎失明行動不便,他也沒有間斷過。“6年前,黃主任為我進行了人工血管動靜脈造瘻手術,讓我的生命得以延續,每次找黃主任求合影,除了表示感謝,更是為了紀念這段深厚的醫患情”。

45歲的歐陽先生在14歲那年查出患有I型糖尿病,後來發展成糖尿病腎病,2005年被確診為尿毒症,從此開始通過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一開始,歐陽先生進行腹膜透析,後來進行腹膜透析聯合血液透析。他清晰記得第一次透析時,看著火柴棍一般粗細的針頭扎進身體的感受,很疼,但一想起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再疼也只能忍下去。透析的時間長了,歐陽先生的兩條手臂上,一個個烏包清晰可見,這是長期手臂穿刺的後果,只有通過在手臂上造瘻,才能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透析機,完成血液的“清洗”。

然而,因為穿刺次數太多,2012年,歐陽先生的手臂上再也找不到合適血管完成造瘻透析,這意味著他無法繼續通過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後來,在病友的推薦下,歐陽先生慕名找到了武漢市中心醫院腎病風溼科主任醫師黃小妹。

從2007年開始,歐陽先生的雙眼僅有光感,幾乎看不見東西了。回憶起第一次見黃主任的情形,歐陽先覺得這位醫生很親切熱情。當時,黃主任在門診看到帶著墨鏡,由家人攙扶著的歐陽先生,主動迎了上去,將他扶到椅子上,然後熱情詳細的詢問病情。最後,黃主任決定為歐陽先生進行人工血管動靜脈造瘻手術,通過在體內安放一條“人工血管”從而繼續進行透析。聽到還能繼續透析,歐陽先生很高興,但當他問道這根人工血管能用多久,黃主任回答1到2年後,心中開始猶豫不決。歐陽先生覺得費了這麼大勁最多隻能管兩年,即便多活兩年生活也沒什麼質量,萌發了放棄的念頭,當時沒有作出決定。回到家後,歐陽先生輾轉反側拿不定主意,在隨後的半年內,他多次電話黃主任諮詢人工血管的問題,黃主任不厭其煩的耐心解答了他的每一個疑問,還為她介紹不同的手術方案。“雖然理論上人工血管可以用1到2年,但後期我幫助你做好人工血管的維護,我們一起努力,就能延長使用壽命。”黃主任的這句話給了歐陽先生希望,想到這位醫生如此認真負責,對病人的問題有問必答毫不隱晦,他最終決定了做手術。通過人工血管動靜脈造瘻手術,黃主任在歐陽先生的右臂上成功植入了人工血管,他又能繼續透析了。

植入了人工血管後,黃主任告訴歐陽先生,人工血管要定期維護,一旦堵塞,面臨的可能是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心衰等多種嚴重併發症,甚至是死亡,在家中一旦出現不適就聯繫我。黃主任不但每次門診都為歐陽先生認真檢查,還經常電話隨訪,監測他的人工血管情況。通過黃主任定期的監測,溶栓和球囊擴張,加上歐陽先生平時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醫患共同努力,這條“生命線”維持了8年。

每次門診,黃主任除了檢查歐陽先生人工血管的情況,還會跟他聊天。過去,歐陽先生非常封閉,黃主任就把不少尿毒症患者重新迴歸社會的例子講給他聽,通過開導,歐陽先生漸漸樂觀起來,現在他經常和病友互動,不但向他們介紹人工血管的日常維護注意事項,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疾病,樂觀生活。

前日,歐陽先生來醫院做透析,做完治療後,他和往常一樣,來到住院病房找到黃主任跟她合影。6年來,他們的合影,都見證了一段牢不可破的醫患情。“尿毒症患者接受血透治療前必須要建立一條血管通路。通過血管通路將人體的血液運送至透析機,清除體內的毒素和多餘的水分,然後將接近正常成分的血液送回體內。因此,血管通路被形象地稱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由於種種原因,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通路惡化的現象,人工血管就是為尿毒症患者重新架起了一條生命線。”黃小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黃小妹的團隊在醫院多科室的配合下,成功進行了2000列內瘻手術,其中,植入人工血管年紀最大的有79歲。這些尿毒症患者和歐陽先生一樣,在醫患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努力,延長了人工血管通路和透析的壽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