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實體經濟不會因爲貨幣放水而得益?

wamg帥


事情明擺著在那裡了:

錢放出來到銀行等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以及完成業績,有一股衝動進入房地產,因為目前看起來只有房地產最保險。就算萬一房價跌40%風險也不大,因為銀行貸款出來就已經收走了30%,過一兩年又是10%。資產負債表隨時都看的過去。


而給實體貸款最好的抵押物也是房子,首先把房子按照估值打折30%再談貸款額。

風險比給買房的人貸款還要大一點。現在的問題是,就算把錢給了實體,實體還是會把錢拿來付貨款,發工資,交房租,而這些錢到手以後,又還了房貸,哪裡會這麼容易流入消費品市場呢,哪個有心思去投入研發搞新品呢?


所以,萬變不離其宗,隨便怎麼弄,錢歸根到底很大部分都會“全自動”“智能化”的流入了房地產。

有人說,只要買房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生活電器、各種設施,同樣可以振興實業。我想當時搞房地產市場的說辭也是這個吧,但是如果炒房呢?第二套……第N套全部買齊各種用品?

房地產吞噬購買力,嚼碎內需,不容置疑了嘛。

如果現在普通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的樣子,拿出5千元出來消費,那麼這個內需該多大?而且按照我國的增值稅來看,也是一個巨大盆子,可惜了某些地方太過於短視,他們喜歡一把土地就弄他多少個億,一套房子給個證就幾萬幾十萬,這個錢來的大,來的爽。典型的寅吃卯糧的思維模式,不想培育,只想提前收割。

先把房地產的吸血管堵住吧。

如何堵住?有人說用“空置稅”,哪裡會有這麼多人去監督房子的空置呀?聰明的中國人有一萬個辦法讓它不空置。

有人說用“房產稅”,二套房起的遞增房產稅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也可以打賭,以出租為生的人的房產稅一個晚上就會轉嫁到租戶頭上。

真正的辦法只有一個:前堵後截。

第一,廣東江門就擬禁止期房上市交易,等於說讓地產商真金白銀的把房子做好再賣,完全避免地產商與中介聯合玩左手轉右手聯手炒房的把戲,因為期房的建房資金其實是開發商借購房者的名頭從銀行拿出來的,用一疊身份證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第二,控制二套房起的房貸利率,還不如直接控制二套房起的分期時間,比方一房二十年,二房十年,三房五年,四房當然是二點五年了……(銀行也會喜歡呀,風險更小了。)

第三,二手房交易盈利按照20%來徵收太少了,因為這個思路是按照彩票的意外所得稅來的。大幅提高“房產所得稅”,比方直接徵收60%以上,那麼炒房的衝動基本上就沒了。

這樣就完全可以把大量的炒房資金逼走,全面進入消費品市場,促進企業研發新產品的動力。剩下的事情就用人才房、共有產權、安居房等等名義托住房價慢慢緩釋堰塞湖就行了。

現在有一種恐嚇的聲音說:房價跌10%就會崩盤。

這是開發商與炒房客聯手製造出來的恐嚇聲音,說白了2016年以來房價翻倍,還有幾個“窮人”參與這個遊戲呢?很大部分只不過是開發商與炒房客的左手換右手遊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取銀行套錢。跌10%對於剛需來說沒什麼影響。

而且在2016年以前買的房子,就算跌40%,在剛需的眼睛裡面看來,也只不過是“運氣不好,沒賺到錢”而已,因為跌的部分就是這兩年漲的部分,有什麼風險呢?而且人家的首期+分期早過了40%了,他們有什麼負擔?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老龔說勢


一、銀行也是商業體,本性是逐利的。在金融、房地產領域時效更強、收益更大,風險更小,水自然會往有合理收益的領域流動。實體經濟收益說起來都是淚,不多談了。

二、中國的金融、信用擔保、法律體系缺乏針對性。在韓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都設有專門針對中小微企業信貸的銀行、擔保公司、法律法規。也就是說,就算放水,一般商業銀行也沒有足夠底氣向實體經濟輸血。

三、美國2009年大規模QE和中國4萬億卻引發了實體經濟大蕭條的結果,都證明了若不積極從需求側產生影響,則貨幣無法在短時間內通過產業鏈條向實體經濟輸送傳導。用人話說:除了收入不漲啥都漲只能讓實體經濟加速衰退。

四、當前體制下,增發貨幣都會被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優先吸收,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另外部分則會被資產價格所吸引,如股市和樓市。能流到民營實體經濟的水少之又少。

總結:都見過婚禮現場的香檳塔吧?通常形狀下,香檳會經過依次每層灌填後大部分流入底部杯。然而這香檳塔若是反過來擺放呢?不說架構能否穩當,又能有多少香檳能流入最底層的那個杯?倒再多香檳都沒用。這就是目前現狀。



熊貓白黑


朋友,這個問題應該全面看待,對其背後原因進行深刻分析才能得出一個準確、可靠和能說服人的結論。



在筆者印象和經歷中,中央政府各類高層會議上提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下10餘次,出臺的支持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措施也多達近百項,包括優惠的信貸政策、優惠的財稅政策、優惠的行政審批減免事項等等,意在從根本上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將實體經濟從水深火熱的融資困境中解救出;



但效果卻很不盡人意,實體經濟收益不大,不少資金流向了虛擬泡沫產業領域或銀行間資金空轉套利,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局面並沒得到有效解決。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解決小微企業的五項具體措施就是針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而再次做出的政策部署,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資金逐利的本性在作怪,銀行是企業,社會責任相對弱化,把追求高額回報當作最大經營目標,因而將大量資金投放到了獲利較高的產業領域比如房地產近20年來得到飛速發展與銀行信貸重點支持存在很大關係,甚至一些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各種暗道流入了股市、樓市和債市等領域。



而實體經濟為房地產業興盛分割了大量利潤,將全社資金從眾實體經濟身上吸走;且也因為房地產價格的不斷高漲加大了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使不少實體經濟難堪重負,淪落為為房地產打工的“馬仔”。這就出現了一些上市公司主業不振為了保殼,賣掉北上廣深的一套房子就可實現盈利的也怪現象。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痛點和難點,從目前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小微企業本身所處的位置和經營現狀,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之困陷入不利局勢。小微企業本身經營實力弱,處於被銀行金融機構邊緣化的服務境地;



加之一些小微企業缺乏內控機制和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家族化傾向明顯,缺乏足夠的、有價值的抵押物,讓銀行機構敬而遠之,在融資中陷入不利局勢。二是銀行金融機構面對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不斷增大,怕貸、畏貸、抽貸、斷貸成了難以杜絕的“自衛性”習慣,讓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陷入僵持狀態。



三是中小微企業是規模小、實力弱而處於成長的企業,達不到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資質,往往被資本市場排擠在大門之外,讓絕大部分中小微企業與資本市場絕緣。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企業都是規模較大的公司,而且在排隊想通過IPO擠進資本市場的企業審核也不斷趨嚴,條件要求越來越高,資本市場根本沒有中小微企業進入的通道;即便現在監管部門對“四新”獨角獸企業開綠燈,這些企業也都是巨無霸的企業,小微企業更是望塵莫及。



四是各級政府陷入財力及其他各種原因,缺乏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局的實際性措施,比如擔保基金、減免稅收等沒有落實到位,或雷聲大雨點小,讓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之困缺乏堅強的行政推力。甚至不少地方政府對財稅優惠政策都沒有落實到位,有不少被懸空擱置。



五是各種政策措施分散難以產生整體破解功效,各個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形成破解合力,使中小微企業在解決融資困難上“求爹告奶”,要燒香拜佛的地方太多,形成了融資“天花板”,遭遇到了“彈簧門”、“玻璃門”和“旋轉門”,使小微企業破解融資之困陷入無窮無盡的困惑之中。

因而怕一切就是央行貨幣放水不能進入實體經濟的原因了。要讓貨幣放水真正流入實體經濟懷抱,應綜合施策:



首先,建立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解困模式, 各級政府發揮行政權力,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出資建立貸款保險基金、貸款損失基金和貸款獎勵基金,通過這些基金消除銀行金融機構對實體企業信貸恐慌,激勵其對小微企業信貸的積極性,提高實體企業信貸的可獲得性,將小微企業融資難現象切實消除。



其次,嚴格按照中央政府要求落實財稅金融各項優惠政策,消除一切截留行為,中央政府掛帥成立督查小組,專門行使對各級地方政府落實中央扶持小微企業優惠財稅金融政策的督導和檢查,比如確保降準、逆回購、短期便利借貸等貨幣政策工具釋放的流動性“專款專用”,嚴厲禁止轉移挪用現象發生;



建立嚴格的考核體系和處罰體系,消除對實體企業融資的任何歧視性行為,對落實不力或故意不落實的地方政府、銀行機構進行嚴格問責,嚴禁銀行機構變相提高貸款利率和各種中間業務亂收費行為,嚴禁各級地方政府肢解或拖延優惠財稅政策;輕則對其進行經濟處罰,重在讓其丟掉官帽甚至公職,形成不敢截留、不願截留、不能截留實體企業融資優惠政策的生態環境,將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切實降下來。



再次,建立破解實體企業融資之困的政府信息交流平臺,由銀行機構、財稅部門、價格部門等組成,專門負責對破解實體企業融資政策的理順和整合,消除零碎分散政策扶持現狀,消除破解小微融資之困的一切行政性、體制性障礙,形成統一的政策合力。最後,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的改革力度,放手鼓勵小微企業直接融資,建立適合實體企業直接融資的准入機制、監管體系和風險防範體系,消除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思想障礙和機制障礙。


財經深思


我們首先應該看下,為什麼流動貨幣減少了?貨幣的作用就是一種工具,方便資產之間的流動性,所有貨幣跟資產價值應該是對等的,有多少貨幣就應該有多少對應價值的資產。

如果社會中的貨幣減少了,就是流動性減少了,那麼對應的就是社會中流動性不好的資產增多了。

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如果沒有流動性,固定資產將無法產生價值,就是工廠不會生產,貨幣會讓流動資產以更快的速度運轉獲得更多的價值,如果貨幣少了,社會通過產品的以物易物,那就流動減慢,增長慢。

那麼流動的貨幣都到哪去了?銀行發行的貨幣,自然肯定又流進了銀行,那麼貨幣以什麼方式流進來銀行?我沒有統計過,但從我們直觀看,幾代人們的存款大部分都是通過購買房地產流進去了,房地產是一種流動性很差的資產。如果我們的勞動工資多數用於消費,那麼社會流動性會更好,就不會出現短缺。

從目前的QE來看,錢釋放後,肯定會流經過實業,但是人們的勞動工資除了還房貸依然幾乎沒有剩餘,所以短暫流過後,資金依然會流到銀行,所以此次釋放流動性對於實業來說就像抽了一支菸,精神一會,馬上還會出現流動性缺失的情況。除非讓人們有更多的剩餘,否則永遠都是一支菸。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


現在很多人都希望央行多發貨幣拯救實體經濟,其實在目前狀況下是一個偽命題,貨幣越多反而不一定利好實體經濟,主要原因如下:

1、目前的實體經濟的問題在於供需失衡造成的經濟疲軟,各行各業呈現出典型的產能過剩,包括所謂的新經濟比如各類的APP數目繁多,類似共享單車就已經出現破產、新能源汽車連董明珠拿出一輩子十幾個億投資的珠海銀隆也陷入法院查封境地。

2、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各行各業資產負債表在前幾年過於膨脹,尤其是債務累計比重較大,導致銀根緊縮就發生流動性危機。看似是貨幣問題,核心在於供求失衡,大量的資金佔壓在庫存上,即便放水再生產出一堆市場沒需求或者過大供給產品又是重複的積累,所以說放水也解決不了實體產業的問題。

3、所以就需要強制修復資產負債表,出清一部分產能,改善失衡的供求關係,保持市場正常的商品流轉,只有真正調整產業結構,釋放流動性才有意義,否則盲目的釋放流動性反而會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甚至不排除資金流出實體經濟循環圈去炒樓,有可能形成經濟的滯漲現象。

所以,我們不建議盲目的釋放流動性,殘酷而正確的做法就是強制出清一部分過剩產能、改善產業供求關係。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講,金融危機未必都是壞事情。


王紅英金融期貨


楊偉民的這番言論不是為政策找藉口,反而是難得一見的大實話,即使貨幣放水不會流入實體,無非是在金融系統和房地產領域炒來炒去,賺錢的是從事或炒作金融和房地產的少數人,受害的是實體和廣大人民群眾,這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的確,實體經濟是缺錢,尤其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中也不乏一些潛力股,也許若干年後他們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但這只是極少數的。實體經濟差的主要原因還是質量太差,這點不是用錢能全部解決的,我們有世界最高的生產量,卻拿世界最低的報酬,別人買我們的東西,卻生活的比我們好。

目前最成功的投資還是房地產,現階段有比炒房更好的生意嗎?企業拿到錢,用於科技創新的可以說寥寥無幾,因為科技創新這玩意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有,但是炒房子卻不一樣。有些企業幾千人,辛辛苦苦幹一年,到最後盈利可能還不如買一套房子,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點我們我們從股市可以看的真切。我們天天罵A股,因為垃圾企業多,很多企業融資完成後不是用於完成企業經營改善、產業升級,而是用於高管套現和經營外投資。什麼是經營外投資?無外乎房地產和金融。

目前來錢最快的投資就是金融,最典型的就是互聯網金融。現在不光BAT在搞金融,是個企業都想搞金融,因為成本低來錢快。通過高收益來吸引人,通過下線提成來擴大規模,通過龐氏騙局來維持經營,通過破產結算來完成提現。

創業失敗,卻能富甲千萬。實體經濟搞不過虛擬經濟,不管有多少錢投入實體,最終的結果也都是避實就虛,這是投資大環境所決定的,也不是放水能解決的。






徐徐成翔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講明兩個概念: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指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含三大產業:農業、工商業、服務業。


虛擬經濟: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再來看看,什麼叫貨幣放水?放水指的是放鬆銀根,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印鈔票, 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


因此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過多印鈔會刺激虛擬經濟的發展,而不是實體經濟。


大家都知道:超過需求的貨幣供給,會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除去增長相抵的部分,實體經濟中的生產總量沒變,但價格標籤都上漲了。種玉米的還是那麼多,賣饅頭的還是那麼多,剪頭髮的還是那麼多,但是價格都上升了,伴隨而來的是農民的農作物升值了,工人的工資增加了,於是就出現了貨幣幻覺,全社會都富裕了,但是我們的購買力並沒有得到提高。


好處是貨幣幻覺出現後,會刺激消費,帶來經濟的增長,比如今天漲工資了,我可能就會去下趟館子。但因為是幻覺,必定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並且會引發螺旋式上升,農民不斷要提高糧食價格、商人不斷要提高產品價格、工人不斷提高工資,環環相扣,停不下來。


所以,貨幣放水對實體經濟有影響,但壞處大於好處。


來看看對虛擬經濟的影響:


由於我國貧富差距嚴重,超發的貨幣大多數會落入高淨值人群手裡,也就是富人階層。富人階層的資產構成中,恩格爾係數較低,即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比例低,所以大部分是用來投資了。結合資本的逐利性,一定會流入錢生錢的領域,即虛擬經濟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


所以,貨幣放水對虛擬經濟大有裨益,會帶來股市和樓市的繁榮。


只不過我們必須牢記的是:虛擬永遠是虛擬,沒有實體終究是泡沫一場


我是家族財富密碼高級研究員趙淨。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如果您覺得不錯,麻煩您點個贊,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




家族財富密碼


正常情況下,增加一些市場中的貨幣投放量,對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有好處,至少,可以減輕融資難度。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並不完全如此。

首先,目前的信貸資金結構已經出現了嚴重失衡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前些年房地產市場過度發展,城市建設失去控制,導致大量資金流入開發企業和地方融資平臺。而這些主體,目前日子都不太好過,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更是連利息也難以支付。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投入的貨幣,就不可避免地會更多流入開發企業和融資平臺。即便政策限制,也會轉道流入。所以,很難流入實體經濟口袋。

其二,既然談到貨幣放水,那就決不是正常的投放,而是過度投放。那麼,由此可能會造成市場的流動性過多,引發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對實體企業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尤其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都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運行成本。那麼,實體經濟就不可能從中受益。更何況,超發的貨幣還流進不了實體經濟的口袋,就更加糟糕了。

第三,會造成資金資源使用效率的下降,帶來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下降。資金進不了實體經濟,其流動性就會很差,尤其投放給開發企業和融資平臺的資金,使用效率更低。一旦資金週轉速度慢、使用效率低,就必然會造成資金資源的“短缺”。其結果,要麼不斷地釋放流動性,要麼資金越來越緊張,融資成本越來越高。如此,對實體經濟當然是不件很不利的事了。為什麼金融危機以來,新增貨幣投放100多萬億,而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更加尖銳。原因就在於,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領域的比例太低,資金使用效率大幅下降,投入產出效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最後,會帶來各種炒作行為不斷,並在製造泡沫中讓極少數人享受暴利。因為,投放的貨幣量大了,會在短期內形成市場流動性過於充裕,被資本利用,用於各種炒作。譬如炒房、炒股、炒農產品等等。最後的結果,就是使企業的土地成本、房產成本、用人成本不斷增多,負擔加重。同時,產業醬也會大量流向炒作市場,不務正業。那麼,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的日子還怎麼過呢?當然是不利了。


譚浩俊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它只會以各種途徑流向收益更高更穩定的領域。

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越是信貸收縮階段,實體經濟越是舉步維艱,事實上我們已經處於經濟學上明斯基後期,企業收益微薄甚至為負,而負債卻越來越無力償還,一旦放水並對去向不加以限制,資金就可能扎堆到抗通脹的資產和債務空轉。

放水也分為超額放水和正常的經濟增長貨幣增發,在2015年的房地產暴漲階段,當時的貨幣就屬於超額放水,而且當時的企業資產負債情況沒有現在這麼急迫。

在2014年到2016年,,銀行的貨幣信用(銀行總負債)在此期間直接暴增了78萬億,遠遠超出了社會創造財富的速度。也是在此期間,我們沒有對貨幣的流向加以限制,再加上社會債務問題沒那麼凸顯,也就造成了波瀾壯闊的那輪房價上漲。

在沒有其它經濟條件的約束下,貨幣的嚴重超發必然會將社會資金轉移到安全又抗通脹的資產上,如果房價的年化收益是40%,你怎麼可能將資金投入實體經濟呢。

進入2016年10月份左右,或許是高層意識到了貨幣超發對經濟的危害,我們慢慢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以往的黃金放水時代一去不復返,緊接著的是金融去槓桿。

金融去槓桿的階段,如果企業高負債,而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跟不上,就容易出現債務暴雷的情況。如果高層不選擇定向放水,並嚴控資金流向,資金則更不可能流到實體經濟。

這也就是說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實體經濟很難受益於純粹的放水。


小白讀財經


資金都是逐利的,貨幣放出來的水,自然會追逐能獲利且獲利更多的投資領域,而國內,說實在,實業尤其製造業、商鋪盈利能力太差了,或者就算盈利不差,但是在在高昂的房租、鋪租面前,最終大多數的實體業也不過淪為幫房東打工的份,可圖利的空間甚少。

反觀這些年,金融系統存在更多的潛在收益,即使其中包括很熊的A股,但起碼存在一個大收益的希望,還沒那麼辛苦,實際上更多的放水資金流向還是房地產,也因為這個因素這些年的房地產市場那是欣欣向榮,但是反過來又帶動房租、鋪租繼續上漲,讓實體經濟更難經營,進一步降低後續放水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意願,這是一個不良循環結構。所以才有了“實體經濟不會因貨幣放水得益”的說法,實際上這個觀點有點片面,還是有些資金會流入實體經濟的,只是相對少。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