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之最:唐代王之渙《涼州詞》賞析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草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座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此時,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到: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全詩通過描寫塞外蒼茫荒涼的景象,表現徵人孤獨、悽清的心境和思鄉的哀愁,也寄寓作者對其深切的同情。詩作信筆寫來,不假雕飾,先勾勒出白雲、黃河、孤城、高山的奇險而又悽清的畫面,鋪設一種極為壯闊曠遠的背景,然後一轉寫聞笛的感受,從而自然歸結到抒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整首詩意境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