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孙宗慰李斛

是两位在典型的新式美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都受教于徐悲鸿,这种艺术教育背景成为他们艺术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孙宗慰于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早期学院美术的严格训练使其练就了卓越的素描技巧与表现力,而这坚实的造型功力亦为其日后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解和把握、中西融合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李斛晚孙宗慰八年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学院培养起来扎实的西画色彩与造型基础,让他在从西画走进国画时得心应手,终成为中国画变革的重要代表艺术家。此次二十世纪专场“艺为人生”专题,着重推出孙宗慰、李斛1940年代之佳作,精彩可期。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艺术家孙宗慰先生

1941年,孙宗慰由重庆出发,追随张大千西行,加入了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工作,而后又入青海观察体验蒙藏人民的风俗生活。敦煌曾是中国艺术家走向西部、回归传统的一个焦点,而以孙宗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在奔赴西部的过程中发掘了中国艺术与人民的有机关系,意识到中国绘画在走向现代的同时必须积极面对传统。

西部之行作为孙宗慰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使孙宗慰开始深入认识和掌握传统绘画的精髓,对他绘画语言的演变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其原有的造型风格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多,产生了一定的“有克制的变形”,同时在用色上更加趋于大胆。从此,孙宗慰开始潜心研究在油画中融合中国民族艺术的问题,在油画民族化方面上展开了深入探究,并在同时代人里,显现出他独特的画风。在此之后的1942年至1946年为孙宗慰的一个创作高峰期,本次上拍的这幅创作于1945年的自画像《画室里》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1945年,王芃生为孙宗慰重庆个展上的作品《驼牧》所题

1942年秋,孙宗慰返渝回校继续任教,同年受任徐悲鸿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副研究员,并得到徐悲鸿的极高评价:“尚我青年均有远大企图,高志趣者应勿恋恋于乡邦一隅,虽艺术家亦以开拓胸襟眼界为当务之急,宗慰为其先驱者之一,吾寄其厚望焉。”1945年,孙宗慰在重庆举办西行个展,时任《大公报》主编王芃生为其作品《驼牧》题写了一首诗,以骆驼坚忍耐劳、谦逊豁达的天性来比喻其人生观,而在这幅创作于同年的自画像中,我们似乎也能对此窥见一斑。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专场

LOT 2022

孙宗慰 画室里

1945 年 布面油画 66×52 cm

出版:

《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p125

《北平·北京—孙宗慰绘画作品集》,翰海当代艺术中心,2015 年,扉页

RMB 1,800,000-2,200,000

此幅自画像中,艺术家一手插腰,另一只手持炭笔,双目炯炯有神,仿佛凝视着前方画板,又仿佛注目于不远处的写生对象,屏息凝神地思索着如何下笔、布局。其淡定而专注的面部神情表现出那个时代青年艺术家的严肃与笃志,而单手插腰的姿势则流露出一股自信而坚定的气息。

自画像作为西方肖像画的一种,历史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在自画像中,艺术家所关注的是自己本身而并非其他题材,这既是对自己外貌的描摹,亦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孙宗慰于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多幅自画像,而纵观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面貌与其个人境遇,我们似乎可以试着从他的自画像中洞察并揭示他的内心独白。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孙宗慰同时期创作的《自画像》,成交价:224万元

40年代初抗日战事紧张,孙宗慰亦积极融入抗战救亡的洪流,参加“战地写生团”,绘制抗日宣传画等等,社会的动荡与战争的硝烟并没有磨灭他创作的热情,反而使他迎难而上,更加锲而不舍地投身于艺术事业中。这一时期,作为其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西行之后的孙宗慰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日趋发展成熟,同时一度得到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恩师徐悲鸿的提携。亦由此可见,这些神情中洋溢着宁静淡泊、自信与笃定的自画像似乎是艺术家对于这一时期自我的肯定,是对自己积极乐观、质朴醇厚的赤子之心的一种表达;艺术家通过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向世人再现自我,亦使得观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剖析、理解其艺术本身。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艺术家李斛先生

李斛先生自幼喜爱绘画。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重庆,李斛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他以无比的勤奋和坚强的毅力学习不怠,使他的艺术才华深得展现。特别是在人物画上,他融合中西,塑造了脍炙人口的各种人物形象,具有非凡的魅力,充分发挥了水墨和色彩的功能,流畅、自然、优雅而又惟妙惟肖。徐悲鸿曾誉其“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1954年,李斛(中)与戴泽(右)、韦启美(左)在徐悲鸿纪念馆门口留影

在1940年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传统中国画变革势在必行,在徐悲鸿的影响下,李斛产生了变革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并得到徐悲鸿的支持和鼓励。根据宗其香夫人武平梅回忆,徐悲鸿先生当时挑选了两名学生作为中国画教学变革实验培养的重点对象,中国画组挑选了宗其香,西画组挑选了李斛,宗其香主要加强素描基础训练,李斛则加强传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以达到中国画变革探索的目的。

西画块面色彩与中国画的线条笔墨是在两种艺术观念指导下的不同艺术造型语言,中西融合落实到具体的技法层面的关键问题就是两种语言并置结合的可能性,所以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及其困难的,李斛变革的成功是运用块面与色彩,达到了与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相同的传神写照之效果。

孙宗慰与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专场

LOT 2023

李斛 舞蹈演员

1940年代 布面油画 127×75 cm

备注:

此作已入选中央美院美术馆《李斛百年诞辰回顾展》,购买此标的的买家需在2018年11月将此作借展两个月。

RMB 800,000-1,000,000

1948年,应徐悲鸿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任助教。之后随徐悲鸿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李斛先生由于教学任务,之后的创作都以素描和纸本水墨为主,1953年后几乎没有创作油画作品,据李斛先生家属介绍,除美术馆外,油画存世作品不足十余幅。此次上拍这件《舞蹈演员》据家属推算,应创作于1948年前后,李斛先生刚来北京入职清华大学营建系不久,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20世纪,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接受了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审美经验与情趣的转变。人们对于绘画造型的准确性、体感强化的审美风尚趣味已经形成,必然要求中国画的变革,李斛的艺术变革道路昭示了一个方向。

北京匡时2018春季拍卖会

Beijing Council 2018 Spring Auction

预展:

6月13日 - 6月14日

Preview:

Jun.13th-Jun.14th

·

拍卖:

6月15日 - 6月16日

Auction:

Jun.15th-Jun.16th

·

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KERRY HOTEL , BEIJING

(1 Guanghua Road , Chaoyang District)


分享到:


相關文章: